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林同学的叔叔从外地回家,问及他现在学校的情况,李林自豪地对叔叔说:“我们的课外生活可丰富啦!学校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歌咏队、文学社、篮球队等等……人人都可以参加!我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呢!”说着,他还做出高跳投篮的动作,叔叔看着他高挑的身材、发达的腹肌,眼生羡慕,感叹道:“想当年我读书的时候,学校什么课外活动也没有。大学毕业了,工作了,如今的我,除了会工作,就只会上网了!咳,要是时光倒退十年,让我重回校园,我一定和你一样参加篮球队!”李林得意地对叔叔说:“叔叔,我教你!”
是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中学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读书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生活,学生的课外生活五色斑斓,学校也成为学生们热爱的第二个“家”!
读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之《跟布朗先生对话之:寻找我们的归属》,再感受着眼前的这一切:操场上生龙活虎的篮球对抗赛、多媒体教室里传来的悦耳动听的歌声、图书室安安静静阅读的学生们……我感悟良多: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他们身心娱乐、精神世界的“家园”!我们学校就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得扎实,玩得痛快,活得开心;即使学生走出了校门,也要让学校成为他们值得留恋、值得回忆的地方!正如布朗先生所说的:“让学生感到他们归属于我们的学校,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获得这样的信任:我们是关爱他们的,我们在乎每一个孩子,而且将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归属。”
关注特长生,让团社成为他们进取的“家园”。辛苦学习了一整天,也该让学生放松身心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天赋,只不过是我们很少有发现他们天赋的眼睛。学生参加各个兴趣小组,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爱好体育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篮球队,在体育教练的指导下,体质得以提高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体育知识;喜欢唱歌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歌咏队,每天半个小时的练声训练,也能让他们领悟嗓音的神奇魅力,说不定他们因此而能走进毕福剑的“梦想剧场”!喜欢乱涂乱画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美术兴趣小组,他们用心专一学画了,以后班刊的插图插画,也不用劳烦老师了,说不定校容校貌也因为他们而更加美观了;喜欢写作的同学,学校成立一个校园文学社,经常不定期组织学生们去校外采采风,采访采访一下我们辛勤工作地老师们,这不仅能为校园广播站提供更多稿件,我们的老师也因学生的采访报道而有了看得见的成就感!学生在兴趣小团社里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快乐,不同年级同一团社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培养了学生交际的能力,身心健康起来,校园也更和谐!
关爱留守生,让学校成为他们温馨的港湾。“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大人们外出去赚钱,留下老人小孩守田园!”这是那些留守学生的“咏叹调”,我们从中也能体会到留守学生心灵的孤独。作为学校老师,我们让老师们以及学生会干部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经常与他们谈谈心,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留意他们起居状况,让这些留守的学生在学校里内心不孤独,心有所属,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于那些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组织起来,定期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在书海里遨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定期打开远程教育课堂,播放些朗诵、声乐、动物世界等节目,他们进去了,看看、听听、坐坐……说明他们对某些内容就有了兴趣,说不定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的学生将对什么活动都感兴趣也有可能!
台湾歌手潘美辰有一首歌《我想有个家》是这么唱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学校就该担当起“家”的责任来,为学生遮风挡雨、心灵守护,让所有的学生都深切体会到:学校,就是学生们自己的“家”!
我们不能把“实施素质教育”当成口号挂在嘴边,更应该有所行动!动员全体教师所有力量,将学校的第二课堂办起来,而且要办得有声有色,真正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能、心理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学生的心就真正属于“团社”、属于“学校”了!
如今,我们学校里有特长的老师都成了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课下,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学生问这问那,忙得老师是满脸带笑、不可开交,被学生包围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了!因为他就是学生心之所属的学校第二“家长”!
是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中学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读书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生活,学生的课外生活五色斑斓,学校也成为学生们热爱的第二个“家”!
读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之《跟布朗先生对话之:寻找我们的归属》,再感受着眼前的这一切:操场上生龙活虎的篮球对抗赛、多媒体教室里传来的悦耳动听的歌声、图书室安安静静阅读的学生们……我感悟良多: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他们身心娱乐、精神世界的“家园”!我们学校就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得扎实,玩得痛快,活得开心;即使学生走出了校门,也要让学校成为他们值得留恋、值得回忆的地方!正如布朗先生所说的:“让学生感到他们归属于我们的学校,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获得这样的信任:我们是关爱他们的,我们在乎每一个孩子,而且将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归属。”
关注特长生,让团社成为他们进取的“家园”。辛苦学习了一整天,也该让学生放松身心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天赋,只不过是我们很少有发现他们天赋的眼睛。学生参加各个兴趣小组,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爱好体育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篮球队,在体育教练的指导下,体质得以提高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体育知识;喜欢唱歌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歌咏队,每天半个小时的练声训练,也能让他们领悟嗓音的神奇魅力,说不定他们因此而能走进毕福剑的“梦想剧场”!喜欢乱涂乱画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美术兴趣小组,他们用心专一学画了,以后班刊的插图插画,也不用劳烦老师了,说不定校容校貌也因为他们而更加美观了;喜欢写作的同学,学校成立一个校园文学社,经常不定期组织学生们去校外采采风,采访采访一下我们辛勤工作地老师们,这不仅能为校园广播站提供更多稿件,我们的老师也因学生的采访报道而有了看得见的成就感!学生在兴趣小团社里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快乐,不同年级同一团社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培养了学生交际的能力,身心健康起来,校园也更和谐!
关爱留守生,让学校成为他们温馨的港湾。“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大人们外出去赚钱,留下老人小孩守田园!”这是那些留守学生的“咏叹调”,我们从中也能体会到留守学生心灵的孤独。作为学校老师,我们让老师们以及学生会干部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经常与他们谈谈心,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留意他们起居状况,让这些留守的学生在学校里内心不孤独,心有所属,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于那些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组织起来,定期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在书海里遨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定期打开远程教育课堂,播放些朗诵、声乐、动物世界等节目,他们进去了,看看、听听、坐坐……说明他们对某些内容就有了兴趣,说不定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的学生将对什么活动都感兴趣也有可能!
台湾歌手潘美辰有一首歌《我想有个家》是这么唱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学校就该担当起“家”的责任来,为学生遮风挡雨、心灵守护,让所有的学生都深切体会到:学校,就是学生们自己的“家”!
我们不能把“实施素质教育”当成口号挂在嘴边,更应该有所行动!动员全体教师所有力量,将学校的第二课堂办起来,而且要办得有声有色,真正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能、心理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学生的心就真正属于“团社”、属于“学校”了!
如今,我们学校里有特长的老师都成了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课下,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学生问这问那,忙得老师是满脸带笑、不可开交,被学生包围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了!因为他就是学生心之所属的学校第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