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

来源 :治理现代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一定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够不断引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推進法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该遵循的最高法则。改革创新,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是加快和保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8)02-0005-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概念以来,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再一次郑重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从宏观层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制度设计


  任何国家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设计。国体、政体的顶层制度设计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坚实的基础。

2.核心内容


  国家是治理体系的主体,执政者制定的国家战略、发布的命令及其方针政策、行政法规、管理措施,一定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能够不断引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最核心的内容。

3.健全法制


  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从城市到农村,所有政党和各种社会组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进法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该遵循的最高法则。

4.政府职能


  国家必须依法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生命财产的安全,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实行政务公开,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并保证国家不遭受外来势力的侵犯。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政府最基本的要求。

5.安全保障


  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强化御敌的国防力量。坚持实施和平的外交方针,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6.廉政建设


  因为政府一般都占有大量的公共资源,利用权力腐败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界各国都一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各国防止腐败现象发生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利用制度、法律、行政、经济、技术、舆论等各种手段,强化有效监督,防止腐败产生,着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关键的政治组织保证。
  按照上述逻辑,客观地分析我们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改革创新,就能保证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收到应有的成效。

一、改革创新,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非常自信地建立起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制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自治在内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家从贫穷走向繁荣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国家正在逐步强起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完全符合自己的国情,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万万不可动摇。虽然因为时空的变化和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继续改革创新,需要不断完善支撑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制度、条例、规章等的空间还很大,但是,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是坚决不能动摇的。必须明确,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绝不是我们改革创新的选项。因为这不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不合乎中国的国情,没有在中国生长扎根的土壤。离开不同国情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简单比较,用他人之长比自己之短,往往会长别人威风,灭自己之志气,丢掉自己的优势,甚至丧失自信,误入歧途。应该看到,在很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多年才走完的历程,我们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到达了成功的彼岸。这是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当然,成功的因素很多,制度的优势和保证作用还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只要我们正视自己的局限,认识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克服存在的弊端,进一步实现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定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新动能。

二、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是加快和保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中国的近代史表明,无数仁人志士在斗争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经过反复比较,人民和历史最终理性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我们党带领人民又成功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的革命、建设的实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勇向前的核心地位。毋庸讳言,在成功的路上我们也有过失误,走过弯路。但是,这丝毫不会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很多领袖和名人都讲过,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和政党,贵在能够自我批评,建立完善自我纠正的机制。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凡是什么时候不坚持实事求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违反民主集中制、放松从严治党,就容易犯错误。经验和教训都是减少失误、少犯错误的宝贵财富。凡是普遍、反复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从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入手,在创新上做文章。单纯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解决不了普遍和重复出现的问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必需的;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也是必需的。一切改革创新,都要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领导地位,都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健全行政和经济立法,把法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首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定位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宏观经济的精准调控,公共产品的生产,公益事业的服务和管理,对外关系和国防建设,国家级重点工程和跨界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这些影响全局、关系未来宏观层面的问题,都是政府不可缺失和高度关注的事宜。至于微观经济方面的事情,应该通过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层次和审批环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或者让位于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去做。
  其次,要进一步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财税体制,严格按照国家的预算法划清中央和地方各自应有的事权,健全合理的财政收支体制,让地方政府发展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出来。要适当增加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质量,降低执法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不断提升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强化政府的执政能力,这应该是改革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建设一个开放型社会


  环视世界,没有一个封闭的国家可以快速发展,走向文明。我们国家会有今天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很难想象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讲到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再次表明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再上一个新层次、走向一个新高度。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广泛,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有了中国一定会更精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缺少国际视野,应该懂得国际规则,学习世界文明,讲好中国故事。

五、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要学哲学、用好辩证法,讲究工作策略,注意工作方法


  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定会遇到观念纠葛、意见纷争、利益调整和权力再分配等等问题。面对改革创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韧性和定力,缺乏信心和决心,很难获得改革和创新的成功。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既要以满腔热情积极参与,又要有科学态度冷静思考,讲究工作策略,注意工作方式。很多改革都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作一定要观全局,重统筹,协调推进,不可孤军突进。国家的改革总体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的改革也确实有值得总结的教训。比如有些具体领域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迟迟不能落地,甚至在未达目标之前就半途而废,并不一定完全是政策和措施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很可能是时机选择不对,客观条件不具备,或者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配套政策、统筹协调工作没跟上造成的。还有的是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畏惧改革的艰巨性,停滞不前或者背离前进的方向是危险的。无视改革的长期性,企图一步到位也是幼稚的。在确定改革终极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过渡性政策,绝不可急躁盲动,试图一蹴而就。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候为了保证目标实现,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偏差和倾向性问题时,切不可简单地人为导致政策紧或松、放或收,甚至因错误地判断使改革目标产生动摇和改变,从而导致左右摇摆,止步不前。创新和改革一样,都需要重视策略选择,注意工作方式。增強改革信心,提高改革创新的工作水平,这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分重要。

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改革创新


  当前,要把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完善起来,尽快改变责任不清、奖罚不明、问责不到位、改革创新面前缺乏担当精神、不负责任的消极工作状态,以此带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全面治理。坚决摒弃劳民伤财、腐朽落后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防止其干扰我们的改革创新。要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争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为新时代各条战线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建设全新的社会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01).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新时代国企改革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作用的总要求,上海市在推进地方国企转型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委领导模式,其中又以零售型商业国企最具代表性。这种党委领导模式以扩充党委职权、延伸党群渠道和夯实党办平台等三项举措为基本架构。从上海市P区百众商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案例来看,这一公司的党委领导模式在具体运作中以党群工作架构为依托,从总体上推进党委领导的体制化建设进程。在此过程中,“下沉”党内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智慧的不断发挥,中国智慧的表达方式即中国话语也亟须建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一个成功案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例,建构中国话语需要着重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西方文化、立足当代发展实践、站稳人民立场。  关键词:中国智慧;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
期刊
摘 要:当代中国主要有三种政治思想,一种是曾经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政治思想,一种是部分知识分子幻想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还有一种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本文对封建专制政治(最强者与强者联合,可以称为贵族君主制)、资本主义政治(强者与弱者联合,可以称为民主贵族制或者党争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政治(最强者与弱者联合,称为党导民主制)予以较为深刻的剖析,并且论证:中国历史和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
期刊
摘 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全面深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使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地的一个重要步骤。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精准把握习近平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包括熟稔其形成的时代特征、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建构核心、建构原则、建构路径。这是因为,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城镇化建设思想
期刊
摘 要:企业本身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目前已有不少企业从原本社区共建的角色走向直接参与微观的社区治理过程。本文阐述了企业直接参与社区治理的基本背景,介绍了桃源居社区、信义嘉庭社区、汇丰银行社区伙伴计划和点赞网的点赞行动在社区等四种典型的案例样本,并就企业参与社区微观治理的动机与方式、企业运作的市场化机制与社会化机制的关系、企业主体与社区其他主体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企业参与
期刊
■策劃人语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  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批准了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期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  意蕴郭世军第1期11-17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论析于东恩第1期18-25  习近平国际新秩序思想探析戴婧妮,杨思远第2期09-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创新  价值李昊远,宗彩娥第2期16-21  习近平文化治理思想:新时代文化实践的指南刘东超第3期05-11  
期刊
摘 要: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义语。梳理4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公民权利的有效确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价值维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不仅其开辟形成有赖于公民经济权利的初步确立与逐步赋予,其持续发展也以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争取权利实现的不断努力为内在动力。对公民权利的自觉确认与有效保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借此才能赢得公民
期刊
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是新时代治理“城市看海”等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抓手。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需要解决不少突出问题。为此,要从理想目标、理念原则、根本保障、内部结构、建设途径、制度机制、评估反馈等多层面明确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架构,并从理念、规划、统筹、体制机制、投入、科技、宣传等多角度探索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海绵城市;系统架构;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的难点在于大气污染问题的外部性,解决之道在于突破各行政区“各自为战”的模式,走向合作治理。当前的联防联控模式隐藏着历史分工及贸易行为等带来的不公平责任划分,容易导致政策执行偏差行为。构建城市群环境污染合作治理中府际责任分担机制,首先需要在利益关系综合考量基础上科学厘定府际间责任分担内容,然后通过一系列操作机制予以落实,包括“责任共担、任务界分、成本分担”的关键机制与“府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