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美如斯》是捷克著名诗人、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晚年撰写的回忆录。诚如初版扉页上用小字提示的那样,这本书写的是“故事与回忆”。在这里,诗人没有采用一般回忆录按生活经历依次叙述的写法,而是通过一则则小敲事,缅怀他漫长一生中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描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赛弗尔特曾说,他“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家里“没有片纸只字的记录和数字资料”。他承认:“写那样的回忆录我也缺乏耐心。”因而,《世界美如斯》写的“惟有回忆”,“还有微笑”。
寂静时当我回首前尘,特别是当我紧紧闲上眼睛的时候,我只要稍一转眼,就会看到一张张那么多好人的面孔。在人生旅途中,我与他们不期而遏,同他们中的许多人结下了亲密的友情,往事一件接着一件,一件比一件更加美好。我仿佛觉得,同他们交谈还是昨天的事情。他们递过来的手上的温暖我还感觉得到。……
他们全都去世了,但是我不会喟然叹息,尽管泪水,诚如尤维纳利斯(古罗马讽刺诗人)说的,是我们的感官中最为美丽的部分……
以这样如诗的语言开始回忆往事和故人的时候,暮年的诗人正躺在维诺赫拉德医院的新病房里。“新病房正对着维诺赫拉德墓园的南墙,从病房的大窗户可以望见许多墓碑和十字架。还有那低矮的、样式古怪的建筑物——令人神伤的骨灰堂。”然而,当诗人缅怀那些“心地极其善良、很有意思”的旧友。友善地、怀着热爱地“非议”他们、也“非议”自己时。哪怕是面对着墓园。仍有一股流淌的温情打动他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也让我们因感动而热泪盈眶。
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毫无疑问,其语言的优美是一般人难以启齿的。可是,令人感动的不是优美的语言,而是活在那些优美语言中的人物和故事,活在人物和故事中的那些爱、美好和善良,还有对这一切始终敏感、始终“感恩”的心灵。
人生如此美好,却又如此短暂,因此我们没有时间悲伤。
人生如此美好,却又如此短暂。因此我们需要相互理解和鼓励。
放弃冷漠,放弃敌视,放弃粗暴,拒绝一切对人——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人——的伤害,这是美好人生的第一级台阶。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仿若要在夏天的清晨采摘那些迎风绽放的花朵。又不碰掉花瓣上的每一滴露珠,对待人的心灵,每时每刻。都要有这样小心翼翼的珍重。
对学生而言,差不多每一位教师都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当学生一批又一批从教师身边离开,走向四面八方。走进他们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缤纷人生时。为师者,你是否能够温暖他们的记忆?
其实不仅是学生,还有你的亲人、朋友。还有从你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因你而更加深深眷恋生命和生活,让他们因你而由衷赞叹:世界美如斯!
作者简介
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生于布拉格郊区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期经历了奥匈帝国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被立和俄国十月革命。中学没毕业就投身新闻写作和文学事业。19岁发表处女诗集《泪城》,这部反映城市人民痛苦生活的诗集,使他成为捷克诗坛上年轻的无产阶级诗人。1922年,任捷共党报《红色权利报》编辑,并不断发表诗作。诗集《只有爱》和《无线电波》代表早期创作风格,即热情洋溢地讴歌生活、春天和爱情。
上世纪30年代,诗人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发表了《裙兜里的苹果》《雏纳斯的手臂》等大量的爱情诗。1936年以后纳粹德国的威胁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激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创作了《别了,春天》《灭掉灯光》《披着光明》《陶土的头盔》等富有革命性、战斗性的诗集。
战后至5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集,其中最著名并代表诗人一生创作最高成就的是《妈妈》,曾获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中广为传诵。60年代中期,诗人又以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进入晚期创作。诗人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再次从心底唤起了对爱情、春天和美丽的布拉格的赞叹。《岛上音乐会》《哈雷彗星》《铸钟》《皮卡迪利的伞》《避瘟柱》等是晚期优秀诗集。其中前三部获得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他一生出版诗集达30多部。1982年,又出版了洋洋数万言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
1966年,诗人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84年,“由于他的诗充满了新鲜感、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创作力,为人类不屈的意志与无尽的智慧描绘了一幅自由奔放的图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寂静时当我回首前尘,特别是当我紧紧闲上眼睛的时候,我只要稍一转眼,就会看到一张张那么多好人的面孔。在人生旅途中,我与他们不期而遏,同他们中的许多人结下了亲密的友情,往事一件接着一件,一件比一件更加美好。我仿佛觉得,同他们交谈还是昨天的事情。他们递过来的手上的温暖我还感觉得到。……
他们全都去世了,但是我不会喟然叹息,尽管泪水,诚如尤维纳利斯(古罗马讽刺诗人)说的,是我们的感官中最为美丽的部分……
以这样如诗的语言开始回忆往事和故人的时候,暮年的诗人正躺在维诺赫拉德医院的新病房里。“新病房正对着维诺赫拉德墓园的南墙,从病房的大窗户可以望见许多墓碑和十字架。还有那低矮的、样式古怪的建筑物——令人神伤的骨灰堂。”然而,当诗人缅怀那些“心地极其善良、很有意思”的旧友。友善地、怀着热爱地“非议”他们、也“非议”自己时。哪怕是面对着墓园。仍有一股流淌的温情打动他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也让我们因感动而热泪盈眶。
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毫无疑问,其语言的优美是一般人难以启齿的。可是,令人感动的不是优美的语言,而是活在那些优美语言中的人物和故事,活在人物和故事中的那些爱、美好和善良,还有对这一切始终敏感、始终“感恩”的心灵。
人生如此美好,却又如此短暂,因此我们没有时间悲伤。
人生如此美好,却又如此短暂。因此我们需要相互理解和鼓励。
放弃冷漠,放弃敌视,放弃粗暴,拒绝一切对人——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人——的伤害,这是美好人生的第一级台阶。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仿若要在夏天的清晨采摘那些迎风绽放的花朵。又不碰掉花瓣上的每一滴露珠,对待人的心灵,每时每刻。都要有这样小心翼翼的珍重。
对学生而言,差不多每一位教师都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当学生一批又一批从教师身边离开,走向四面八方。走进他们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缤纷人生时。为师者,你是否能够温暖他们的记忆?
其实不仅是学生,还有你的亲人、朋友。还有从你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因你而更加深深眷恋生命和生活,让他们因你而由衷赞叹:世界美如斯!
作者简介
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生于布拉格郊区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期经历了奥匈帝国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被立和俄国十月革命。中学没毕业就投身新闻写作和文学事业。19岁发表处女诗集《泪城》,这部反映城市人民痛苦生活的诗集,使他成为捷克诗坛上年轻的无产阶级诗人。1922年,任捷共党报《红色权利报》编辑,并不断发表诗作。诗集《只有爱》和《无线电波》代表早期创作风格,即热情洋溢地讴歌生活、春天和爱情。
上世纪30年代,诗人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发表了《裙兜里的苹果》《雏纳斯的手臂》等大量的爱情诗。1936年以后纳粹德国的威胁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激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创作了《别了,春天》《灭掉灯光》《披着光明》《陶土的头盔》等富有革命性、战斗性的诗集。
战后至5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集,其中最著名并代表诗人一生创作最高成就的是《妈妈》,曾获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中广为传诵。60年代中期,诗人又以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进入晚期创作。诗人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再次从心底唤起了对爱情、春天和美丽的布拉格的赞叹。《岛上音乐会》《哈雷彗星》《铸钟》《皮卡迪利的伞》《避瘟柱》等是晚期优秀诗集。其中前三部获得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他一生出版诗集达30多部。1982年,又出版了洋洋数万言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
1966年,诗人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84年,“由于他的诗充满了新鲜感、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创作力,为人类不屈的意志与无尽的智慧描绘了一幅自由奔放的图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