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特色办学到底如何做?我校党政领导和骨干教师们都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这个课题。
一、特色办学是中职教育的灵魂
我校党政班子,凭着对职业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深刻理解及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把学校办成了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和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提炼出了富有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逐步确立了最具特色的培养目标:社会培训“合格+素质”;从业教育“合格+技能”;升学教育“合格+特长”;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建校二十多年来,我校为社会培养了各類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近二万多人,为企业培训近叁万多人,为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四川音乐学院高等院校输送了“体、音、美”各类特色人才近千人。由于办学成果卓著,学校曾多次被省地市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被省教育厅誉为“八闽一秀”和“体、音、美人才培养的摇蓝”。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和电视台屡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成果。
二、适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中职办学新体系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从原来基本是学科型的专业理论教育转变为实操型的职业能力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办学模式都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输送中等专业人才,这个定位势必带来了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变。我校1984年成立,1994年升格为福建省建瓯职业中专学校,95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4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8年又兼并了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建瓯工作站,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学校在人力资源整合,财产整合之余,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和办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了能将学校的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很有必要将学校推向校企结合,实行产教结合,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型办学模式。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使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被撤销,同时会增加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当今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社会人员就业不断市场化。因此,必须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提高综合素质和日后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
周济部长同志在论述教育创新时提到:“要十分注意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式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定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总结前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试点的情况,还不能说明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中等职业教育观念或者是大家已形成了共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效果能否满足社会对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还有待探讨。所以,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们重新认识中职教育的正确目标和内涵,意识到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使中职教育从深层次上切实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拓宽专业内涵,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中职专业设置的定向性曾经一度很强,针对生产一线某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这样的毕业生有比较具体的技能,满足上岗需要。但是拓宽到职业或行业,乃至职业生涯其适应性就比较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已是动态系统,人才流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因而中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就业适应性较强、综合能力较高、潜力和后劲较足特点。因此,学院更新中职办学理念,对一些专业设置作了适当的调整。
(一)中职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专业培养方案应注重复合性和前瞻性
数控技术应用的分支专业为:模具制造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适应的岗位群有:CAD设计员,CAM工艺设计员,数控车床操作员,数控铣床操作员,施工工艺员,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员、特种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加工质量检验员,机械装配工,电气装配工,调试维修员,产品销售员,材料采购员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识读机械图样能力,机械制造技术理论应用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及手工编程能力,CAD/CAM一体化应用能力,相应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数控机床机械电器构成及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能力。是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的需要,人才培养不仅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与技能并举,重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中职教育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中职毕业生是高技术企业中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但是理论知识不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提高理论水平迫在眉睫。”
过去对中职教育问题的探讨,过于强调“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或者“够用为度”,一些人甚至认为中职教育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理论知识仅为帮助技能学习。显然是忽略了中职教育是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范畴的概念,把中职教育等同了岗位技能培训,或者技工教育。
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自上而下发展,只有职业性和科学性内容相结合,才能使今天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天需要的各种潜能。专业技术课程是职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
适应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和文艺工作者。因此,在设计课程模块时考虑到课程模块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间的相互依赖。在美工教学中,设置了素描、色彩、效果图技法、剪纸等四门课程,在实践教学部分相应安排了声乐、乐理、舞蹈、电子琴、钢琴等多项训练。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幼儿教育专业基本技能,适当地设置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师口语等四门课程。整个课程的体系中强调的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而不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的堆砌。加强理论教育不是盲目增设基础课程,而是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把最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 加强理论教育的另一重要意义是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就业能力的同时有继续深造的基础。
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中职教育的助推器
我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自觉地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与企业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又一特色。十年前,学校就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要求教师自选教学内容,开展特色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企业要求,采用改编教材,新编教材,编写辅助用书和开发校本教材。甚至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因此,我们常把企业比作水,职校比作鱼,鱼有水则存,水有鱼就活。
(一)校企联合办学,形成专业的培养特色。
学校确立“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从而形成了專业的培养特色。具体做法:
1.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目前,我校先后与省、地、市7个行业协会,100多家省内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协议约定: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和职工培训场所及必要的条件,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为学校教学提供必要的教学素材,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派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部分教学任务。学校为企业开设特色专业或特色课程,输送一定数量的、能掌握相关技术或管理知识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在岗职工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
2、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跟班学习
3、举办企业职工培训
学校建立了国家技能鉴定站和培训部,为企业职工的培训和考证提供了优质服务。
4、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成立了由企业及社会各届人士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经常召开企业老总座谈会和联谊会等。由于学校重视,致力打造校企联合办学的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信息相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既促进了学校骨干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使学校打破了传统的常规,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与企业接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和操作技能明显提高,流生率大大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效益也越来越好,学校招生就业出现了良性循环。总之,校企合作办学缩短了学校与就业市场的距离,给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校企合作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办好中职,校企结合是关键。只有这种真题真做,真刀真枪的实训,才能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一、特色办学是中职教育的灵魂
我校党政班子,凭着对职业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深刻理解及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把学校办成了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和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提炼出了富有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逐步确立了最具特色的培养目标:社会培训“合格+素质”;从业教育“合格+技能”;升学教育“合格+特长”;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建校二十多年来,我校为社会培养了各類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近二万多人,为企业培训近叁万多人,为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四川音乐学院高等院校输送了“体、音、美”各类特色人才近千人。由于办学成果卓著,学校曾多次被省地市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被省教育厅誉为“八闽一秀”和“体、音、美人才培养的摇蓝”。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和电视台屡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成果。
二、适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中职办学新体系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从原来基本是学科型的专业理论教育转变为实操型的职业能力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办学模式都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输送中等专业人才,这个定位势必带来了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变。我校1984年成立,1994年升格为福建省建瓯职业中专学校,95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4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8年又兼并了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建瓯工作站,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学校在人力资源整合,财产整合之余,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和办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了能将学校的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很有必要将学校推向校企结合,实行产教结合,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型办学模式。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使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被撤销,同时会增加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当今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社会人员就业不断市场化。因此,必须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提高综合素质和日后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
周济部长同志在论述教育创新时提到:“要十分注意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式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定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总结前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试点的情况,还不能说明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中等职业教育观念或者是大家已形成了共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效果能否满足社会对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还有待探讨。所以,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们重新认识中职教育的正确目标和内涵,意识到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使中职教育从深层次上切实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拓宽专业内涵,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中职专业设置的定向性曾经一度很强,针对生产一线某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这样的毕业生有比较具体的技能,满足上岗需要。但是拓宽到职业或行业,乃至职业生涯其适应性就比较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已是动态系统,人才流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因而中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就业适应性较强、综合能力较高、潜力和后劲较足特点。因此,学院更新中职办学理念,对一些专业设置作了适当的调整。
(一)中职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专业培养方案应注重复合性和前瞻性
数控技术应用的分支专业为:模具制造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适应的岗位群有:CAD设计员,CAM工艺设计员,数控车床操作员,数控铣床操作员,施工工艺员,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员、特种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加工质量检验员,机械装配工,电气装配工,调试维修员,产品销售员,材料采购员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识读机械图样能力,机械制造技术理论应用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及手工编程能力,CAD/CAM一体化应用能力,相应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数控机床机械电器构成及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能力。是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的需要,人才培养不仅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与技能并举,重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中职教育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中职毕业生是高技术企业中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但是理论知识不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提高理论水平迫在眉睫。”
过去对中职教育问题的探讨,过于强调“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或者“够用为度”,一些人甚至认为中职教育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理论知识仅为帮助技能学习。显然是忽略了中职教育是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范畴的概念,把中职教育等同了岗位技能培训,或者技工教育。
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自上而下发展,只有职业性和科学性内容相结合,才能使今天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天需要的各种潜能。专业技术课程是职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
适应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和文艺工作者。因此,在设计课程模块时考虑到课程模块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间的相互依赖。在美工教学中,设置了素描、色彩、效果图技法、剪纸等四门课程,在实践教学部分相应安排了声乐、乐理、舞蹈、电子琴、钢琴等多项训练。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幼儿教育专业基本技能,适当地设置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师口语等四门课程。整个课程的体系中强调的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而不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的堆砌。加强理论教育不是盲目增设基础课程,而是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把最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 加强理论教育的另一重要意义是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就业能力的同时有继续深造的基础。
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中职教育的助推器
我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自觉地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与企业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又一特色。十年前,学校就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要求教师自选教学内容,开展特色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企业要求,采用改编教材,新编教材,编写辅助用书和开发校本教材。甚至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因此,我们常把企业比作水,职校比作鱼,鱼有水则存,水有鱼就活。
(一)校企联合办学,形成专业的培养特色。
学校确立“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从而形成了專业的培养特色。具体做法:
1.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目前,我校先后与省、地、市7个行业协会,100多家省内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协议约定: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和职工培训场所及必要的条件,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为学校教学提供必要的教学素材,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派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部分教学任务。学校为企业开设特色专业或特色课程,输送一定数量的、能掌握相关技术或管理知识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在岗职工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
2、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跟班学习
3、举办企业职工培训
学校建立了国家技能鉴定站和培训部,为企业职工的培训和考证提供了优质服务。
4、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成立了由企业及社会各届人士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经常召开企业老总座谈会和联谊会等。由于学校重视,致力打造校企联合办学的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信息相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既促进了学校骨干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使学校打破了传统的常规,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与企业接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和操作技能明显提高,流生率大大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效益也越来越好,学校招生就业出现了良性循环。总之,校企合作办学缩短了学校与就业市场的距离,给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校企合作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办好中职,校企结合是关键。只有这种真题真做,真刀真枪的实训,才能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