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上的陪伴:“我和学生一起写作文”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0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变原有的习作教学模式,借助电脑平台,以“主题研究”的形式,教师与学生一起写作文,通过“五步曲”:作前交流与准备、“以身试水”知难处、习作过程勤指导、上传互动巧评析、访谈总结共提升,一起经历从构思、创作到修改、发表的全过程,随时互动,随时交流,有效提升习作过程效率,让师生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得到各自的成长。
  关键词:“一起写作文” “五步曲” 新探索
  一、“一起写作文”之缘起
  对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的系列调研显示,很多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就对写作文没多大兴趣,致使内容雷同,语言乏味。此外,学生课堂习作的流程一般都是先打草稿,再誊抄定稿,从草稿拟定到修改再到定稿,学生要将整篇习作重复写好几遍,耗时耗力,修改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
  再看习作教学,很少有教师坚持“下水”体验,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却对学生习作提出过高的要求;很多教师只重“抓两头”,即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却缺乏对学生习作过程本身的指导与关注,导致儿童化习作严重缺失,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习作交流与互动。
  针对这种习作困境,我试图在自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寻找切入点,结合任务驱动,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变革习作的教和学。通过电脑平台,以“主题研究”的形式,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从构思、创作到修改、发表的全过程。教师亲自“下水”,与学生一起在电脑上写作文,随时互动交流,有效关注习作过程,准确发现学生习作难点,发挥电脑灵活修改的优势,即时指导,提高习作效率和习作水平。
  二、“一起写作文”之“五步曲”
  在一步步突破困境的尝试中,我渐渐探索出了教学“五步曲”:第一步,作前交流与准备;第二步,“以身试水”知难处;第三步,习作过程勤指导;第四步,上传互动巧评析;第五步,访谈总结共提升。
  第一步:作前交流与准备
  每次习作前,我都会带着学生围绕相关的习作主题进行充分的实践和交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一般情况下,我会在习作开始前和学生一起做五件事:一是确定主题,二是探究维度,三是师生实践,四是交流收获,五是精选内容。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3”为例,训练主题是“学会发现”。习作开始前,我带着学生一起来到校园的草地上,观察春天的校园都有哪些变化,试着去发现,确定自己想写的主题;接着启发学生,可以观察周围的植物,如小草、野菜、鲜花、杨树、竹子等,还可以观察草地上的虫类,如草地上的蚂蚁、花坛里的蜜蜂,并留意这些事物各自的方位和外形等,明确观察目标,制订观察维度;确定好观察维度后,我和学生分头按照自己的方向认真观察,然后把自己的发现按照观察维度做好记录,图1呈现的是学生观察交流的场景;观察结束后,我们交流各自的发现,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习作素材;最后,我还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积累的习作素材进行精选,确定自己所要描写的内容。
  经过这样的作前准备,学生兴趣被调动了起来,积累了鲜活丰富的素材,为下面的习作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步:“以身试水”知难处
  每次作前准备后,我都会试着做一名学生,静下心写一篇“学生”作文。这样的亲自“试水”,给了我不一样的“儿童”习作体验。在构思创作的过程中,我往往能感知到学生习作时存在的困难,并针对他们习作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针对性的作前指导,并向学生下“挑战书”,进行师生习作比赛。
  仍以“习作3”的训练主题“学会发现”为例,类似的内容在教材中共出现过3次,只是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写这一内容的“下水文”时,我把自己定位成中年段刚学习作的学生,边写边想。在此过程中我发现,想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方位进行有序表达不太容易,另外,想通过联想的手法将“我的发现”描写得具体生动也很困难。当我确信学生习作时很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时,又对三四五年级相同习作的主题所蕴含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证明:根据方位顺序叙述自己的发现,并能用比喻句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发现描述生动,正是三年级学生习作的重要目标和难点,也是需要训练的习作能力。
  第三步:习作过程勤指导
  指向习作的目标和难点,对学生进行了一些作前指导后,我会和学生一起相约在机房,进行习作比赛。每当这时,我会在机房总控台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习作过程,及时关注他们在习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我便会及时与其交流,并针对具体的习作问题进行指导。图2呈现的就是我在现场指导学生习作的场景。
  有了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语言思维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习作进步明显。特别是那些平时写作文特别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个别化指导下,遇到问题不再束手无策,不再“痛苦”,而是开始带着自信迎接挑战。
  仍以“习作3”为例,当我在总控台看到有位学生正急得抓耳挠腮时,连忙走过去看他的行文思路,只见电脑上有两行字:“春天来了,操场边的草地上,长着嫩绿的小草。草地的东北角还有蒲公英,蒲公英周围还有一些无名小花。” 很明显,这个学生对如何运用联想的手法将事物写具体生动领会得还不到位。对此,我启发他:“你当时看到的小草和蒲公英长得是什么样子呢?可以想象一下,用个比喻句把它们的样子形象呈现出来!它们晃动时的动作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人的样态呢?”受到我的启发,学生思路顿时开朗,不久就写出了一段形象生动的句子:“操场边的草地上,一颗颗小草从地下探出嫩绿的脑袋,好像在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在草地的东北角,有一株蒲公英,就像一把白色的迷你小伞撑在地上,在为身下的小草遮风挡雨。当一阵风吹来,‘小伞’飞向了远方,周围的无名小花也跳起舞来,似乎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第四步:上传互动巧评析
  等学生都胸有成竹地完成习作,结束了对老师的“挑战”后,我又会和他们一起做四件事:一是将各自的作品上传到班级博客;二是开展欣赏阅读;三是师生互动,相互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价;四是修改发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公平比赛。学生依据习作评价的维度,在小组内对其组员以及教师的“下水文”进行网络點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评价,大家开诚布公,取长补短。之后,再依据评价,对习作进行再次修改,然后发表到网络博客上。最后依据发表情况,推选出“优秀小作家”,给予奖励。   还以“习作3”为例,本课评价遵循两个标准,即“文章是否按照方位顺序,有序地叙述自己的发现”和“文章是否借助一定的联想,将发现写得生动具体”。如果作品遵循了这两个标准,就请“评价者”挑选具体文章中的具体段落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遵循这两个标准,写出来的作品不尽人意,那也请“评价者”提出修改意见。如写《春天的草地》,学生传到班级博客上的有这样一篇:
  草地上有花有草,还有大树和渺小的昆虫。草地里有种虫子叫西瓜虫,它有2个细的长须,一共有8条腿。遇到紧急情况时,会缩成一团。在草地的一边,有小蚂蚁,背着粮食,力气很大。在草地的正中间,有三棵大树,已经有一百多岁的年龄。春天,杨树的叶子大大的,到了秋天就变得枯黄,冬天飘落。
  啊,春天的草地真美丽。
  对此,学生给予了各个角度的评价,如“你的文章字数太少,写得不生动。有花有草,那是什么样的?没用联想把它们写生动具体”“你写了花和草,还写了昆虫,但没写清方位。不知道你的发现都在哪里,感觉没有顺序”“写西瓜虫时,可以把外貌和活动特点写得详细一些,这样会比较生动”“文章进步空间很大,写花草时要学着用比喻,注意生动!”“可以去读读老师博客上的文章,写得很好,可以多学习哦!”……另外还有一篇亮点较多的习作:
  一棵棵小草从地下探出嫩绿的小脑袋,好像在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在草地的东北角,有一株蒲公英,就像一把白色的迷你小伞撑在地上,为身下的小草们遮风挡雨。一阵风吹来,“小伞”飞向了远方,周围的无名小花也跳起舞来,似乎在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蒲公英根部旁,有一个小土堆,土堆上有一个个小洞。我想,这肯定是蚂蚁的洞穴,于是便丢了一块面包屑在洞口。不一会儿,一只蚂蚁发现了,它先用腿试探了一下面包,又围着面包转了两圈,好像在说:“真幸运,这家伙好大哦!我得赶快回家报信去!”于是,它沿着来路回去。只见它钻进窝里不久,就跟出来了几只蚂蚁朋友。它们一起沿原来的路线向有面包的方向爬去。路上,遇到别的蚂蚁,他们就会用触须交流。后来,“蚂蚁军团”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尽管面包屑不小,但也被这个“蚂蚁军团”轻松扛了回去。这一幕看得我目瞪口呆。
  春天的草地,充满神奇!我将会继续探索它的奥秘。
  对此,学生的点评也不少,如“你的发现写得很好,从草地上的植物到动物,表达很有顺序。特别是写小草的那句,很会联想,写得很生动”“你写小蚂蚁时抓住了它们的活动特点,还用了联想,写得特别有趣”“你写蒲公英的这句很好地运用了联想手法,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也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棵蒲公英”“方位词用得很棒,很好地使用了联想法,将景色写得很生动,快超过老师啦!”……
  第五步:访谈总结共提升
  每次和学生一起习作后,我还会和他们进行访谈交流,总结出师生作品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也帮助教师进行更接地气的习作指导。在“习作3”的访谈总结中,我设计了三个访谈问题:(1)你在构思“我的发现”习作时,最希望老师给你什么指导?(2)你觉得“按照方位顺序,有序地叙述自己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得具体生动”这些方法容易学吗?(3)评析完再次修改时,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有困难?
  针对问题1,学生的回答集中反映在:“我想听老师指导我怎么把‘蒲公英’‘蚂蚁’‘蜜蜂’‘草地上的大树’等写得清楚详细”;针对问题2,学生的总体感觉是:“感觉方法挺简单的,但真正联想时,还是不太会想,不太会把自己的发现写生动,写具体。另外,按照方位顺序写发现挺难的,老师没有指导我。”针对问题3,学生的回答有:“写草地上的小花、大树、蚂蚁时,我还是不会按照方位顺序把它们写清楚”“我觉得写出昆虫的不同特点挺难的”……
  依据访谈结果,教师还会进行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另外,还会有意识地多关注学困生,给予其特殊帮助;对于经过一次训练仍显吃力的学生,再引导他们进行更多的训练,让他们真正习得方法,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一起写作文”之“成长记”
  E时代,用电脑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师生一起参与,一起感受,共同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有了各自的成长,也渐渐走出了各自的习作困境。
  (一)“换位”:给予动力
  一般的习作教学中,如果学生习作质量达不到教师要求,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修改,甚至重写。渐渐地,学生就变得不敢表达自我。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电脑上写作文,教师会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习作,沿着学生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进行过程性、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产生习作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激发兴趣。在电脑上写作文,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能够促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而且,看到老师“下水”,学生更会兴致倍增,觉得自己的习作探索有价值;第二,解决困惑。每次写作文,都会有教师的密切关注,真诚鼓励,悉心指导,能够大大缓解习作压力和困惑。第三,提升感知力。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但因为被“应试习作”绑架,其对生活的感知力越来越弱。师生共同观察生活,亲身实践,不知不觉中,其潜在的生活感知力就会被激发。第四,发展语言。现实教学中,教师常会对学生习作进行大肆删减,有时甚至删得剩不了几句,学生只好按照教师的意思重新架构语言。师生一起写作文,教师欣赏学生笔下的语言,围绕学生的语言体系,灵活引导学生修改提升自己的语言,会让他们越写越好,而且,利用网络博客进行互动与发表,学生做到了真正为表达而习作,为与人分享而写作,习作能力自然会在自由与快乐中得到提升。事实也证明,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打开了习作思路,渐渐都能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感,积累了鲜活的习作素材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他们变得有话可说,说得灵动,说得有温度。
  (二)“陪伴”:获得“双赢”
  一般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紧盯学生的成长,却从不考虑自己的习作教学是否也在优化和进步。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从“自我”出发,带着学生一起从“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情感”出发,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全程陪伴学生,在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也会在参与中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学生的习作甘苦。以中年段的习作来说,才10岁的孩子,他们的习作却已被早早卷入各类应试、竞赛的大环境洪流中,承受了能力之外本不该有的压力,也失去了对习作本该有的兴趣。再加上有些教师提出的习作知识过多,教学泛滥,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我真正走近了学生,深入了解了学生,进而深刻意识到:能让学生在最基本的能力下做好自己,其实就是教师对童心、童真最好的守护,我会一直这样守护他们。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和学生一起做一件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就想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想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让学生真正享受习作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與五重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红燕,王小江.多媒体技术营造高效小学语文习作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0).
其他文献
摘要:“评价即学习”理念下的习作教学,强调评价贯穿习作全程,成为习作“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理念为指引,习作教学的路径有:依据学情,以“评”明确习作思路;巧设支架,以“评”优化习作结构;拓展评价主体,以“评”细化习作表达。  关键词:“评价即学习”;习作教学;习作思路;习作结构;习作表达  评价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价即学习”理念下的习作教学,强调评价贯穿习作全程,成为习作“
期刊
摘 要:以《数字与信息》一课为例说明:“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指向综合,包括数学内部各分支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方式指向实践,包括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挖掘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内容 方式 目标 数字与信息  《义务教育
期刊
摘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乘法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这一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情境创设、问题介入,唤醒经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自主探索、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算法;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验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期刊
摘要:“大任务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使得“学会”与“会学”兼得,“个性”与“共性”相融,“独学”与“共学”互补,“内隐”与“外显”共生。“大任务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如以已有经验打好学习基础,以认知冲突激发学习需要,以目标定位关联内容本质,以任务设计落实既定目标。“大任务学习”的具体实施,需设计适度的“潜在距离”,寻迹差异的“学习证据”,组织合理的“交流序列”,鼓
期刊
摘要:思维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基础认知到初步总结,再到深度理解,最后到发散创新。阅读教学应通过教师的引读、追问、组织讨论,让学生经历“认识新字→阅读文本→理解内涵→分享体会”的过程,让思维不断发展。《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环节有:辨析生字新词,在比较中发展思维;概括主要内容,在总结中发展思维;咀嚼文本细节,在质疑中发展思维;挑战故事创编,在创新中发展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发展  思维是
期刊
摘要:“读一读,记一记”课后练习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大量出现。对于这一指向“词语积累”的重要练习,教师应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围绕低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文语境,边读边记;遵循记忆规律,会读会记;延伸拓展练习,爱读爱记。如此,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练习质量,推动学生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和语言发展。  关键词: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词语积累  “读一读,记一记”课后练习在低年级
期刊
摘要:“评价即学习”理念关注评价与学习方向的关系,关注评价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关注评价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将此理念融入写话教学的策略有:以评价为导向,明确写话目标;以评价做诊断,化解写话难点;以评价得反馈,观照写话细节。平时的写话教学中,还需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评价任务,让学生借助评价不断反思,持续探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评价即学习”;写话;《我的好朋友》  “评价即学习”理念关注评
期刊
摘 要: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将文字材料转换为真实的任务,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进行习作。明确的任务,对于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理清习作思路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维,引出任务;细化任务,将其分解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习作项目,以活动方案、调查问卷、邀请函、会议记录、日记等形式,推进项目任务逐步深化,让学生愿写、会写、尽力写。  關键词:任务驱动 真写作 项目习作 
期刊
摘要:度量的本质是对度量对象指定一个合适的数,且指定的方法必须满足“正规性”“有限可加性”和“运动不变性”。以小学阶段长度、面积、体积相关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及度量方法的教学中凸显度量的本质,体现度量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度量;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方法  一、度量的本质  史宁中教授认为,度量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
期刊
摘 要:与时代发展接轨,与数字化环境相连接,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值得研究。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对学前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了解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确定软件;甄别比较,选择路线;协作探究,深化认知等途径,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组织。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思,真正发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能够激发个性、提高学习适应性,促进创造学习的有效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