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四基”,新课程改革取得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也在新课改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功用,它正在使数学课堂悄悄地改头换面。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重难点突破;作业设计;多媒体
细心的数学老师已经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双基”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双基”到“四基”,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进行目标定位的。不少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为学生的“四基”保驾护航,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多媒体情境化教学:一种悄然兴起的趋势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细胞或潜能呢?笔者认为,巧用多媒体,创设新颖别致、富有成效的教学情境,或许能够做到这一点。比如,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次有意义的游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幅能促使学生滋生新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的图画等等。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常见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尝试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发现,并尝试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3.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主动收集更多的、并且是在图形对象中隐藏的对称轴图形。
4.对照网上收集到的图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新发现现实中隐藏的对称轴图形、并在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上面的设计从生活到网络再回到生活实际,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之“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生活、故事、图画、音乐等情境。这样的设计多了,犹如滋养学生的“源头活水”,促使课堂教学从唯讲解、唯知识化延伸至知识、实践、体验、感悟等各个方面,创造出一种具有生长性的课堂文化。
二、多媒体重难点突破:一种更为高效的路径
不得不承认,多媒体技术有时能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鉴于此,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去突破教学上的重难点,去解决试题中的“拦路虎”,应该不失为一条简单有效的路子。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有这样一道图形分类题: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以下是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
1.分小组讨论分类的标准。可以启发学生先关注一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如先关注颜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关注两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如颜色和形状;最后再关注颜色、形状和扣眼数。
2.依照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扣子的形状、颜色或者扣眼的数量,合作完成计数。
3.要求学生先运用文字或数字进行统计。然后再用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进行分类后的结果。其中,让学生中所谓的计算机“高手”在大屏幕上演示。
4.课后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
以上设计看似简单,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图形的特征,并且抽象出多个图形的共性的能力。但是,恰恰是在分类中,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望“题”兴叹。聪慧的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解决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如何在其过程中认识分类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多媒体作业设计:一种让师生双赢的模式
就练习而言,仅仅依靠黑板、卷子、书本等单一的“面孔”,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新版小学课程蕴涵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和设计意图。作为教师,也应该从作业设计的层面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多媒体恰恰为多样化、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方便和捷径。下面仅举两例:
1.研究型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研究型作业也许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指向的全体学生的自主、多元、差异等方面,这样的作业自然能引起“多方”积极的回应,能够把学生置于最佳的“兴奋状态”,而多媒体技术也趁机能大显身手。如,学习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布置学生独立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
2.收集型作业。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的确,课程资料无处不在,更何况,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载体。如,学习了“分数”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网络中有关“分数”的材料,边找边记,做成卡片,编成数学小报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开放型作业、动手实践型作业、归纳整理型作业、自我补偿型作业、设计方案型作业、自主选择型作业、兴趣游戏型作业等等。相信,教师只要正确用好多媒体这把“利剑”,就一定会促使小学数学课堂的“面孔”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一定会创造出充满生命热情的高效课堂,一定会走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课改之路。
(作者单位 唐山市古冶区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重难点突破;作业设计;多媒体
细心的数学老师已经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双基”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双基”到“四基”,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进行目标定位的。不少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为学生的“四基”保驾护航,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多媒体情境化教学:一种悄然兴起的趋势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细胞或潜能呢?笔者认为,巧用多媒体,创设新颖别致、富有成效的教学情境,或许能够做到这一点。比如,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次有意义的游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幅能促使学生滋生新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的图画等等。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常见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尝试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发现,并尝试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3.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主动收集更多的、并且是在图形对象中隐藏的对称轴图形。
4.对照网上收集到的图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新发现现实中隐藏的对称轴图形、并在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上面的设计从生活到网络再回到生活实际,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之“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生活、故事、图画、音乐等情境。这样的设计多了,犹如滋养学生的“源头活水”,促使课堂教学从唯讲解、唯知识化延伸至知识、实践、体验、感悟等各个方面,创造出一种具有生长性的课堂文化。
二、多媒体重难点突破:一种更为高效的路径
不得不承认,多媒体技术有时能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鉴于此,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去突破教学上的重难点,去解决试题中的“拦路虎”,应该不失为一条简单有效的路子。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有这样一道图形分类题: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以下是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
1.分小组讨论分类的标准。可以启发学生先关注一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如先关注颜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关注两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如颜色和形状;最后再关注颜色、形状和扣眼数。
2.依照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扣子的形状、颜色或者扣眼的数量,合作完成计数。
3.要求学生先运用文字或数字进行统计。然后再用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进行分类后的结果。其中,让学生中所谓的计算机“高手”在大屏幕上演示。
4.课后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
以上设计看似简单,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图形的特征,并且抽象出多个图形的共性的能力。但是,恰恰是在分类中,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望“题”兴叹。聪慧的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解决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如何在其过程中认识分类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多媒体作业设计:一种让师生双赢的模式
就练习而言,仅仅依靠黑板、卷子、书本等单一的“面孔”,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新版小学课程蕴涵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和设计意图。作为教师,也应该从作业设计的层面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多媒体恰恰为多样化、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方便和捷径。下面仅举两例:
1.研究型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研究型作业也许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指向的全体学生的自主、多元、差异等方面,这样的作业自然能引起“多方”积极的回应,能够把学生置于最佳的“兴奋状态”,而多媒体技术也趁机能大显身手。如,学习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布置学生独立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
2.收集型作业。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的确,课程资料无处不在,更何况,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载体。如,学习了“分数”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网络中有关“分数”的材料,边找边记,做成卡片,编成数学小报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开放型作业、动手实践型作业、归纳整理型作业、自我补偿型作业、设计方案型作业、自主选择型作业、兴趣游戏型作业等等。相信,教师只要正确用好多媒体这把“利剑”,就一定会促使小学数学课堂的“面孔”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一定会创造出充满生命热情的高效课堂,一定会走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课改之路。
(作者单位 唐山市古冶区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