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体验课程”。本文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五章第一节“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这节课为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高一学生对Photoshop编辑图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实践经验还有待于进一步积累。高中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贪玩之心不减,对社会热点问题感兴趣,本节选择学生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入手,相信面对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学生会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最后让做得好的同学演示作品并讲解,不仅可体验成功的快乐,也鼓舞了其他同学,事半功倍。社会热点问题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而且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利用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事物就有着执着的追求,学生对于美的事物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精心准备了“世博会”、“足球世界杯”、“非诚勿扰”三个主题的精美简洁的海报、平面广告展示给学生,学生立即被这些精彩画面吸引了,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他们拿出认为喜欢的方案,用自己的个性构思对图片进行修改。
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于制作自己的个性海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小型投票系统”,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投票,进而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时再对Photoshop一些工具以及基本功能区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由于是自己喜欢的主题素材,学生会努力做出有个性的东西,无形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基础等存在差别,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把单一线性的教学流程改成多线程的分层次教学,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堂的主体活动,迸发出多种创新的想法,使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新课讲解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怎样去获取数字化图像的素材,最简单的方法是网上下载,但最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我带了数码相机,在学生最自然的状态下让他们尝试去抓拍了几张照片,再把自己拍的照片用数据线导入电脑,这样他们的兴趣就更浓厚,也更加更期待了。这时候再讲解用Photoshop的工具去处理照片的亮度、对比度、角度等操作就容易得多了。
接下来,考虑到Photoshop中的图层问题,教材上的理论性概念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含义,我找来了以前教学上用的那种透明的幻灯片,每张画上不同的图案,叠加起来让学生看,再让学生移动每张幻灯片,就相当于一个透明的容器,用来放置需要处理的图像元素,这样图层的概念就更好理解了。
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和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先请同学们参照自主学习网站上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组评。每组推荐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参加全班交流。让学生用他们的眼光去评价作品是相当必要的,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的含义、闪光点在里面,不能以表面现象的“好坏”论英雄。
教师的作用是抛砖引玉,最后也要进行总结性的引导。有的作品生动形象,体现出了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并且可以激发出内在的灵感;也有的作品主题思想不是很明确,构思比较平常,只是几幅图片简单的堆砌;还有个别同学的作品有些恶搞,把同学的照片贴到了“非诚勿扰”的海报中。对于这些现象,教师都要把握对作品分析的“度”,对好的作品给予表扬,让其再接再厉,对于一般性的作品进行鼓励点拨,对于不太好的作品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网络道德。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不时地拷问自己的心灵与道德,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倡导网络文明和道德,要从我做起。
敏锐捕捉课堂生成性启发
本课的创新在于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彩纷呈的平面媒体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数字化图像合成原理的理解。但是我们在操作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加工处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定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设计出满意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李艺,董玉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用书,2008(6)
[2]邵向琼.“网络道德教育”在小学信息课中如何开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2)
[3]何冀军.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信息的获取与编辑”教学实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5)
[4]姚振武,陈保军.心中的“阿拉丁神灯”——《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说课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9)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体验课程”。本文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五章第一节“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这节课为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高一学生对Photoshop编辑图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实践经验还有待于进一步积累。高中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贪玩之心不减,对社会热点问题感兴趣,本节选择学生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入手,相信面对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学生会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最后让做得好的同学演示作品并讲解,不仅可体验成功的快乐,也鼓舞了其他同学,事半功倍。社会热点问题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而且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利用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事物就有着执着的追求,学生对于美的事物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精心准备了“世博会”、“足球世界杯”、“非诚勿扰”三个主题的精美简洁的海报、平面广告展示给学生,学生立即被这些精彩画面吸引了,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他们拿出认为喜欢的方案,用自己的个性构思对图片进行修改。
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于制作自己的个性海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小型投票系统”,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投票,进而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时再对Photoshop一些工具以及基本功能区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由于是自己喜欢的主题素材,学生会努力做出有个性的东西,无形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基础等存在差别,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把单一线性的教学流程改成多线程的分层次教学,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堂的主体活动,迸发出多种创新的想法,使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新课讲解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怎样去获取数字化图像的素材,最简单的方法是网上下载,但最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我带了数码相机,在学生最自然的状态下让他们尝试去抓拍了几张照片,再把自己拍的照片用数据线导入电脑,这样他们的兴趣就更浓厚,也更加更期待了。这时候再讲解用Photoshop的工具去处理照片的亮度、对比度、角度等操作就容易得多了。
接下来,考虑到Photoshop中的图层问题,教材上的理论性概念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含义,我找来了以前教学上用的那种透明的幻灯片,每张画上不同的图案,叠加起来让学生看,再让学生移动每张幻灯片,就相当于一个透明的容器,用来放置需要处理的图像元素,这样图层的概念就更好理解了。
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和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先请同学们参照自主学习网站上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组评。每组推荐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参加全班交流。让学生用他们的眼光去评价作品是相当必要的,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的含义、闪光点在里面,不能以表面现象的“好坏”论英雄。
教师的作用是抛砖引玉,最后也要进行总结性的引导。有的作品生动形象,体现出了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并且可以激发出内在的灵感;也有的作品主题思想不是很明确,构思比较平常,只是几幅图片简单的堆砌;还有个别同学的作品有些恶搞,把同学的照片贴到了“非诚勿扰”的海报中。对于这些现象,教师都要把握对作品分析的“度”,对好的作品给予表扬,让其再接再厉,对于一般性的作品进行鼓励点拨,对于不太好的作品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网络道德。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不时地拷问自己的心灵与道德,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倡导网络文明和道德,要从我做起。
敏锐捕捉课堂生成性启发
本课的创新在于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彩纷呈的平面媒体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数字化图像合成原理的理解。但是我们在操作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加工处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定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设计出满意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李艺,董玉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用书,2008(6)
[2]邵向琼.“网络道德教育”在小学信息课中如何开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2)
[3]何冀军.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信息的获取与编辑”教学实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5)
[4]姚振武,陈保军.心中的“阿拉丁神灯”——《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说课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