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的计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好坏与计算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计算教学在数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因此将计算置身于某个情境中,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生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因此我着手进行尝试。怎样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尝试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青岛版新改编的数学教材中,就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生活化的情境,被越来越的数学专家所认可,一些身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在计算教学中,往往是因为枯燥无味而不受学生的欢迎,可是如果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的趣味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会起到促进作用。教学计算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内容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可以创设给本年级的学生订夏季校服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要求一共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为了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自然会产生内需,想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时老师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就会更高效。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就地取材地为学生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
尝试二:创设操作性强的情境,让学生更愿意参与。
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动是天性,如果能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多用点心,创设一些操作性强的情境,就会让学生更愿意学习各种计算。在计算教学中,算法比较单一,算理比较枯燥,如果能让孩子动起来,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看一看等多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学习的乐趣,自然也就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让学生通过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在计数器中拨一拨的方法,既可以理解计算的算理,又可以让计算更直观,减轻了学生直接口算的难度,学好了20以内的加减法,对后面大数的学习就做了很好的铺垫。更为学生乐学、好学提供了可能。现行的教材中往往也是通过学生的操作、互动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操作中会更加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也更加扎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在教学46除以2时,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思考,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竖式计算,就会理解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里的操作是必要的,为算理的理解起了推动作用。
尝试三:创设悬念性大的情境,让学生更乐意探索
如果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了一个不着边际的故事性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探究,那带悬念性情境就不一样了,学生会急于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来消除疑惑,会刺激学生更深入的探索。比如在教学分数的除法运算时,创设了一个分家产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人合理分配家中的唯一财产一群牛,不能让牛死去,更不能让老人不安,所以孩子们的探索劲头就会空前高涨,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成功案例,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这是需要技巧和智慧的。
尝试四: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更乐意挑战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出几道计算题进行训练,学生们的计算兴趣是很差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也是不明显。相反如果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大组,让他们进行比赛,获胜组在作业布置上有所体现,或者加分上有所表示,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竞争因素就会被激活,他们的兴趣也会大增。计算训练会因为竞争而充满快乐和刺激。
我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在尝试中我还认识到学生有了兴趣也只是计算学习的第一步,要提高计算能力还包括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指导,还要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正确对待计算与训练的关系,既要有兴趣学,又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训练,不能让学生在计算中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只有把这些都有效地落实到位,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提高了。
(胶州市常州路小学)
尝试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青岛版新改编的数学教材中,就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生活化的情境,被越来越的数学专家所认可,一些身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在计算教学中,往往是因为枯燥无味而不受学生的欢迎,可是如果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的趣味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会起到促进作用。教学计算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内容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可以创设给本年级的学生订夏季校服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要求一共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为了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自然会产生内需,想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时老师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就会更高效。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就地取材地为学生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
尝试二:创设操作性强的情境,让学生更愿意参与。
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动是天性,如果能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多用点心,创设一些操作性强的情境,就会让学生更愿意学习各种计算。在计算教学中,算法比较单一,算理比较枯燥,如果能让孩子动起来,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看一看等多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学习的乐趣,自然也就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让学生通过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在计数器中拨一拨的方法,既可以理解计算的算理,又可以让计算更直观,减轻了学生直接口算的难度,学好了20以内的加减法,对后面大数的学习就做了很好的铺垫。更为学生乐学、好学提供了可能。现行的教材中往往也是通过学生的操作、互动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操作中会更加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也更加扎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在教学46除以2时,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思考,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竖式计算,就会理解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里的操作是必要的,为算理的理解起了推动作用。
尝试三:创设悬念性大的情境,让学生更乐意探索
如果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了一个不着边际的故事性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探究,那带悬念性情境就不一样了,学生会急于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来消除疑惑,会刺激学生更深入的探索。比如在教学分数的除法运算时,创设了一个分家产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人合理分配家中的唯一财产一群牛,不能让牛死去,更不能让老人不安,所以孩子们的探索劲头就会空前高涨,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成功案例,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这是需要技巧和智慧的。
尝试四: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更乐意挑战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出几道计算题进行训练,学生们的计算兴趣是很差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也是不明显。相反如果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大组,让他们进行比赛,获胜组在作业布置上有所体现,或者加分上有所表示,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竞争因素就会被激活,他们的兴趣也会大增。计算训练会因为竞争而充满快乐和刺激。
我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在尝试中我还认识到学生有了兴趣也只是计算学习的第一步,要提高计算能力还包括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指导,还要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正确对待计算与训练的关系,既要有兴趣学,又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训练,不能让学生在计算中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只有把这些都有效地落实到位,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提高了。
(胶州市常州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