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的教育学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片面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注重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以此理念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有利于改善我国教育的现状。因此,试图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原因、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回归原则等几个方面解读该理念。
[关 键 词] 教育;生活世界;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74-01
20世纪,实证科学在欧洲盛行。现象学大师胡塞尔针对这一理论的弊端指出,实证科学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并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命题。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虽然是一个哲学命题,但迅速引起了教育学界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命题传入我国,其研究也在我国悄然升起。
一、教育何以回归生活世界
(一)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
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应运而生,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在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完全来自生活,是生存经验的代际传播。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经验不断扩展。只传授生活经验的原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日常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开始彼此交叉,零散的知识点归属于命题与规则之下,人类的知识抽象整合成一个个系统。教育的内容不再是日常生活中朴素的经验,而是经过概括化的科学知识。
由此可见,教育产生的过程,是人类经验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形成科学的过程。但当教育的领域完全看不见生活的影子时,知识的传承就会缺乏活力。因此,我们不能否认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的起点是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育的终点也指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失去生活的血液,教育将枯萎腐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改善我国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几乎席卷了全美国,取代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与赫尔巴特不同,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应让儿童在游戏与活动中完成自身的发展。可以说杜威的生活教育,蕴含了朴素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是教育学界的一大进步。然而,当时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仍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思想深受赫尔巴特的影响,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在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遇到了瓶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改善我国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二、何处是教育的归属地
(一)教育回归可能的生活世界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生活世界”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大量的低水准的游戏和活动开始充斥课堂教学。
教育虽然源于生活,但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并不是零散的日常生活。将教育等同于生活,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陶行知曾说,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积极建构他们的完满的可能生活。因此,教育回归的世界应是高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二)教育回归科学与生活之间
纯粹的日常生活是零散而不统一的,并且包含着消极因素。纯粹的科学世界失去了生活中的血肉。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将其介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一方面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引入生活,使纯粹的知识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还原。
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原则
(一)以生活世界填补教育
首先,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抽象程度低,迁移程度高,更贴近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应该以基础知识的回归为起点,带动整个知识世界的回归。
其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我们转变知识的传授方式。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我们将纯粹理论的教学转换到理论与实践思维结合的教学模式上来,让科学知识变换出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面目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
最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我们处理好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将知识教育与生活世界相结合,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的手段。因此,不管是教育还是教育回归生活,其指向都是学生的发展。手段的好坏会影响目标的完成程度,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华丽的手段,损害学生的发展。
(二)在共同生活中完成个人化与社会化
教育回归生活,需要让受教育者在共同生活中完成自身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受共同信仰和价值理念的约束。但成员作为一个个体,其主体性又确保了成员的个性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但社会共同体的共同信仰,并不能强行塞进一个人的脑袋,它需要经过个人的内化。因此,教育回归生活要求,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综上所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突破我国应试教育桎梏、全面发展儿童素质的突破口,因此,对这一理念全面准确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埃德蒙·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张庭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庞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阐释[J].教育科学论坛,2007(9).
[关 键 词] 教育;生活世界;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74-01
20世纪,实证科学在欧洲盛行。现象学大师胡塞尔针对这一理论的弊端指出,实证科学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并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命题。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虽然是一个哲学命题,但迅速引起了教育学界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命题传入我国,其研究也在我国悄然升起。
一、教育何以回归生活世界
(一)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
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应运而生,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在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完全来自生活,是生存经验的代际传播。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经验不断扩展。只传授生活经验的原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日常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开始彼此交叉,零散的知识点归属于命题与规则之下,人类的知识抽象整合成一个个系统。教育的内容不再是日常生活中朴素的经验,而是经过概括化的科学知识。
由此可见,教育产生的过程,是人类经验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形成科学的过程。但当教育的领域完全看不见生活的影子时,知识的传承就会缺乏活力。因此,我们不能否认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的起点是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育的终点也指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失去生活的血液,教育将枯萎腐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改善我国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几乎席卷了全美国,取代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与赫尔巴特不同,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应让儿童在游戏与活动中完成自身的发展。可以说杜威的生活教育,蕴含了朴素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是教育学界的一大进步。然而,当时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仍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思想深受赫尔巴特的影响,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在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遇到了瓶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改善我国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二、何处是教育的归属地
(一)教育回归可能的生活世界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生活世界”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大量的低水准的游戏和活动开始充斥课堂教学。
教育虽然源于生活,但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并不是零散的日常生活。将教育等同于生活,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陶行知曾说,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积极建构他们的完满的可能生活。因此,教育回归的世界应是高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二)教育回归科学与生活之间
纯粹的日常生活是零散而不统一的,并且包含着消极因素。纯粹的科学世界失去了生活中的血肉。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将其介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一方面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引入生活,使纯粹的知识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还原。
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原则
(一)以生活世界填补教育
首先,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抽象程度低,迁移程度高,更贴近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应该以基础知识的回归为起点,带动整个知识世界的回归。
其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我们转变知识的传授方式。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我们将纯粹理论的教学转换到理论与实践思维结合的教学模式上来,让科学知识变换出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面目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
最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我们处理好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将知识教育与生活世界相结合,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的手段。因此,不管是教育还是教育回归生活,其指向都是学生的发展。手段的好坏会影响目标的完成程度,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华丽的手段,损害学生的发展。
(二)在共同生活中完成个人化与社会化
教育回归生活,需要让受教育者在共同生活中完成自身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受共同信仰和价值理念的约束。但成员作为一个个体,其主体性又确保了成员的个性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但社会共同体的共同信仰,并不能强行塞进一个人的脑袋,它需要经过个人的内化。因此,教育回归生活要求,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综上所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突破我国应试教育桎梏、全面发展儿童素质的突破口,因此,对这一理念全面准确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埃德蒙·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张庭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庞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阐释[J].教育科学论坛,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