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的素质应是多方面的,应该会读、会说、会写、会演等,这是人们公认的,笔者认为语文老师还应该会画。语文与绘画本就关系密切。古代文人讲究琴棋书画,在画中往往题写诗句,相映成趣,画显诗章,诗显画神。正可谓“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里说的绘画不是多媒体之类的现代教学手段中的绘画,而是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勾画出的写意图简笔画。多媒体之类虽然有它的优点,但在师生互动即想即画方面赶不上粉笔画,毕竟人才是真正全自动的。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每堂课都用不现实,而且准备工作量太大,临时改动也不方便。
一、语文课堂简笔画能促进教师对诗文内容的全面了解
当要把课文的内容化为一幅幅图画的时候,你会发现“知”到画时方恨少。如要画一位古人,你要知道当时的人们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幅子、梳什么发型、穿什么鞋子等,你还要知道古代的住房是什么结构,因为画面中常常会画到房子。如果画的是一位古代的战士,你就得知道一点头盔和战袍的常识。不过也用不着紧张,因为现在的书店里有许多配有图画的书籍,去买一堆回来到时候依葫芦画瓢就行了。看电视时多留意古代的风土人情对画古代题材的画当然是很有好处的。
除了需要了解一些实物知识外,还要把课文中没有交待的一些细节或背景构想出来,而这往往需要对课文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当你把画面弄出来之后,诗文的内容也就会明白了。教师备课时要求“心中有书”,而只有当你把诗文的内容能用画面表现出来时,才真正称得上“心中有书”。
二、语文教学简笔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轻松记忆
图画可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形象的色彩符号,而学生对形象的记忆能力比抽象的东西强得多。图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多种感觉的感知材料、丰富多彩的表象,让他们大脑皮质中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触发潜伏在其意识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老师可免去许多繁杂的讲述,而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如《关雎》的内容可以这样画:一条宽宽的河中有一只小岛,岛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嬉戏;一位青年小伙子戴着斗笠,在河边采荇菜,他的左手挽着筐,右手握着菜,正呆呆的看着水鸟。此时根据诗的内容知道他正在苦想一位苗条淑女,并想象把她娶回家,弹琴鼓瑟取悦她。于是再这位青年的头上方画一个圈,里面画一位弹琴的小伙子。学生再根据这幅图背诵诗句,就简单多了。
三、形象性与互动性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
在画图时,有些细节要故意留着不画,目的是留给学生想象,增强互动性。如上面那一幅图中,当小伙子弹琴时,姑娘又做什么呢? 学生这下可热闹了,有的说坐着,有的说唱歌,有的说跳舞,有的说最好是斜躺着……经过讨论定为跳舞,于是我在圈中画了一位姑娘跳舞。还可以把某些图故意画错,让学生来修改。如《君子于役》中叙述一位女子思念多年未回家的在外为官府服役的丈夫,我先画了一位容貌姣好,脸蛋椭圆的女子站在茅屋门前,看着牛羊回家,鸡进屋,太阳西沉,自然想起久别的丈夫,然后又根据学生的意见画了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是一幅典型的农家夕阳照图,但却是一幅不符当时真实情境的图画,我画完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经过一翻的讨论思索,学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破绽:一是这位女子不可能脸蛋那么圆,因为她的丈夫长年在外,她一人又要做庄稼,又要养猪,又要养牛羊,还要照顾小孩,加之又贫穷,营养不良,她一定很肌瘦;于是我把那位女子的脸庞改得很瘦削。二是她的时间非常紧,根本没有时间把头发梳那么整齐;于是我把她的发型弄成了披散式,并戏言为梅超峰式。三是她的衣服不可能穿得这么好,因为她肯定很贫穷;于是我在她的衣服上加了许多的补丁。四是小孩不可能骑在牛背上,因为她的母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能轻闲吗? 于是我只好让他从牛背上下来,去挑水。由于这位小孩太小,他挑水时我把他画成摔跤式;他的母亲看见他这么小就挑水并摔跤,情不自禁的哭了,泪水从她干枯的眼眶溢出来,滑过面庞,滴落在衣襟上。虽然图中的女子很难看,很悲惨,但这是一幅真实的春秋百姓生活图。学生看了这幅图,不觉悲从中来,在此感情基础上,我再配上一点哀伤的《二泉映月》,声情并茂的读一遍,学生自然是潸然泪下了。这样的效果,是用嘴上功夫永远无法达到的。
自从我用了简笔画讲课后,学生的语文兴趣确实大大提高了,打瞌睡的也没有了,而且不论是优生后进生都能发挥他们的能力,因为后进生在构思图画方面的能力未必比优生差。我还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把以前学过的一些课文或其中的精华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贴在后面的黑板上。对此活动学生非常踊跃,连他们的笔记本也成了图画本了,上面经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也许有老师担心,画画会占用许多时间,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一是因为画的是简单的写意画,二是可以在课前就把画的主体部分画好,课堂上只作补充调整。当然教师要有娴熟的绘画技巧,并且在课前要先画熟,上课信手即来,一两分钟就搞定,有的简单的图画几秒钟就画完。也可以一边讲一边画,节约时间。图画的表现力很强,一幅画表现的内容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才能说清楚,画一幅画即使耽误一点时间,也可以通过节省讲述找补回来;另外,学生对图画的记忆能力强,可以节约一些记忆时间。总之,即使画图耽误一点时间,也是完全值得的。
一、语文课堂简笔画能促进教师对诗文内容的全面了解
当要把课文的内容化为一幅幅图画的时候,你会发现“知”到画时方恨少。如要画一位古人,你要知道当时的人们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幅子、梳什么发型、穿什么鞋子等,你还要知道古代的住房是什么结构,因为画面中常常会画到房子。如果画的是一位古代的战士,你就得知道一点头盔和战袍的常识。不过也用不着紧张,因为现在的书店里有许多配有图画的书籍,去买一堆回来到时候依葫芦画瓢就行了。看电视时多留意古代的风土人情对画古代题材的画当然是很有好处的。
除了需要了解一些实物知识外,还要把课文中没有交待的一些细节或背景构想出来,而这往往需要对课文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当你把画面弄出来之后,诗文的内容也就会明白了。教师备课时要求“心中有书”,而只有当你把诗文的内容能用画面表现出来时,才真正称得上“心中有书”。
二、语文教学简笔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轻松记忆
图画可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形象的色彩符号,而学生对形象的记忆能力比抽象的东西强得多。图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多种感觉的感知材料、丰富多彩的表象,让他们大脑皮质中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触发潜伏在其意识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老师可免去许多繁杂的讲述,而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如《关雎》的内容可以这样画:一条宽宽的河中有一只小岛,岛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嬉戏;一位青年小伙子戴着斗笠,在河边采荇菜,他的左手挽着筐,右手握着菜,正呆呆的看着水鸟。此时根据诗的内容知道他正在苦想一位苗条淑女,并想象把她娶回家,弹琴鼓瑟取悦她。于是再这位青年的头上方画一个圈,里面画一位弹琴的小伙子。学生再根据这幅图背诵诗句,就简单多了。
三、形象性与互动性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
在画图时,有些细节要故意留着不画,目的是留给学生想象,增强互动性。如上面那一幅图中,当小伙子弹琴时,姑娘又做什么呢? 学生这下可热闹了,有的说坐着,有的说唱歌,有的说跳舞,有的说最好是斜躺着……经过讨论定为跳舞,于是我在圈中画了一位姑娘跳舞。还可以把某些图故意画错,让学生来修改。如《君子于役》中叙述一位女子思念多年未回家的在外为官府服役的丈夫,我先画了一位容貌姣好,脸蛋椭圆的女子站在茅屋门前,看着牛羊回家,鸡进屋,太阳西沉,自然想起久别的丈夫,然后又根据学生的意见画了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是一幅典型的农家夕阳照图,但却是一幅不符当时真实情境的图画,我画完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经过一翻的讨论思索,学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破绽:一是这位女子不可能脸蛋那么圆,因为她的丈夫长年在外,她一人又要做庄稼,又要养猪,又要养牛羊,还要照顾小孩,加之又贫穷,营养不良,她一定很肌瘦;于是我把那位女子的脸庞改得很瘦削。二是她的时间非常紧,根本没有时间把头发梳那么整齐;于是我把她的发型弄成了披散式,并戏言为梅超峰式。三是她的衣服不可能穿得这么好,因为她肯定很贫穷;于是我在她的衣服上加了许多的补丁。四是小孩不可能骑在牛背上,因为她的母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能轻闲吗? 于是我只好让他从牛背上下来,去挑水。由于这位小孩太小,他挑水时我把他画成摔跤式;他的母亲看见他这么小就挑水并摔跤,情不自禁的哭了,泪水从她干枯的眼眶溢出来,滑过面庞,滴落在衣襟上。虽然图中的女子很难看,很悲惨,但这是一幅真实的春秋百姓生活图。学生看了这幅图,不觉悲从中来,在此感情基础上,我再配上一点哀伤的《二泉映月》,声情并茂的读一遍,学生自然是潸然泪下了。这样的效果,是用嘴上功夫永远无法达到的。
自从我用了简笔画讲课后,学生的语文兴趣确实大大提高了,打瞌睡的也没有了,而且不论是优生后进生都能发挥他们的能力,因为后进生在构思图画方面的能力未必比优生差。我还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把以前学过的一些课文或其中的精华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贴在后面的黑板上。对此活动学生非常踊跃,连他们的笔记本也成了图画本了,上面经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也许有老师担心,画画会占用许多时间,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一是因为画的是简单的写意画,二是可以在课前就把画的主体部分画好,课堂上只作补充调整。当然教师要有娴熟的绘画技巧,并且在课前要先画熟,上课信手即来,一两分钟就搞定,有的简单的图画几秒钟就画完。也可以一边讲一边画,节约时间。图画的表现力很强,一幅画表现的内容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才能说清楚,画一幅画即使耽误一点时间,也可以通过节省讲述找补回来;另外,学生对图画的记忆能力强,可以节约一些记忆时间。总之,即使画图耽误一点时间,也是完全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