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官兵被“熏倒”的那一幕 44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沙明安,1969年出生,1986年入伍,研究生学历。历任排长、参谋、连长、副营长、营长、军务处副处长、参谋长等职。2006年3月任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团长。荣立三等功3次,曾被评为全军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连续3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优等指挥员。
  
  “平时训练动真格,战时才能少流血”。作为军事指挥员,在训练中只有不断增强敌情观念,强化战备意识,时刻把训练场当作“战场”,才能带出一支有“血性”的部队。
  
  我从军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连队当排长,由于我专业对口,很快在连队站住了“脚”。上任第一天,我检查训练时发现,很多官兵敌情观念不强,特别在装具携带和使用方面不扎实。当时我就想,一定要让这些训练偷懒的同志“摔跤”,让他们吃一次亏,给他们一个警示。在一次演练中,我检查几名战士的防护器材,结果发现有的防护器材损坏比较严重;有的官兵为了在训练中能更好地“呼吸”,把防毒面具里的过滤盖取下来;还有的为了减轻负担甚至只背一个空包。
  在一次常规训练中,我带几名参谋穿上防护装具,在设有“毒气”的帐篷里观看,官兵们到达染毒区域时才发现,所谓的“染毒区域”原来是一个封闭地严严实实的帐篷。有的官兵刚进入“染毒区域”,就被熏得泪流满面,直打喷嚏。有的官兵拿着打湿的毛巾,捂住鼻子朝前跑;有的同志戴防毒面具不规范,也被“呛”得直摇头;还有的甚至拿着帽子遮住脸,招手呼救。最先冲过毒区的上等兵胡新华边揉眼睛边抱怨:“以往‘染毒区域’从没什么毒雾,没想到这次动真格的了!”结果,还不到10分钟,整个帐篷内就一片“狼藉”,很多同志纷纷被“呛”出考场。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到十分心痛,深夜,我拿起笔写了整整5页纸的训练反思,并对下一步的军事训练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事后的第5天,作训参谋把训练方案又给我看时,我又把计划课目改成“防护”训练,作训参谋看了看方案不解地说:“团长,上次‘防护’训练已经把他们‘熏’得够呛,很多同志的敌情观念也增强了很多,再组织这样的训练,可能没有多大意义。”
  “他们的敌情观念真的增强了吗?组织防护演练时他们真的不会再被‘毒倒’吗?”我拿着计划方案说,“演练时,你们还全程跟着我当考官,让你们看看官兵的敌情观念到底怎么样!”
  说实话,再次进行“防护”训练时,我也认真研究了很多理论,“染毒区域”究竟该怎么设置?防护训练到底该怎么练?随后,我结合自己以往当作训参谋时的训练经验,特别在深入调查后发现,部分官兵感到“染毒区域”就是放“毒气”,其他也“玩”不出什么“花招”。他们没想到,我这次进行“染毒区域”设置时,把原来的“染毒区域”延长了1000米,由原来的一个帐篷为“染毒区域”,变为现在的不同地点、不同地段设置了3个染毒区,让官兵时刻绷紧实战这根弦。
  当一名作训参谋看到我设置的“染毒区域”场地时,立即向我竖起大拇指说:“团长,你组织训练太有招数了,官兵按照你的训练方法,在战场上肯定不会吃亏。”这次组织防护训练发现,战士们个个装备完好无缺,大家的实战意识一下子浓了起来,有的官兵还在私下嘀咕着:“这次我们都把防护器材准备好了,再来‘毒气’我们也不用怕了。”
  随着指挥员一声“前方发现黄色烟雾”的令下后,正背背包拉练的官兵们迅速穿过染毒帐篷。没想到,官兵们这一钻,就要戴着防毒面具在“瓦斯”、催泪弹的烟雾下奔跑,一些战士头戴防毒面具嘴里还不停地嘀咕:“这次染毒区域咋设置这么长?”
  这次防护训练,虽然“染毒区域”延长1000米,但官兵们因经受过上次的“摧残”,敌情观念大大增强,大部分官兵顺利通过“漫长”染毒区。当时,我在现场看到,官兵们刚通过染毒区域就赶紧把防毒面具和防护器材卸掉,边跑边大口“呼吸”,思想上顿时放松了许多。不料,就在他们清洗身上的“毒剂”时,第二个“染毒区域”又对他们进行“威胁”,很多战士还未调整好身体状况,又一头钻进了“染毒帐篷”。就这样,官兵们接二连三地遭受到“染毒区域”的袭击。一路奔袭,一路毒气,一路锻炼。在短短的10公里的拉练奔袭中,很多官兵在“防护”训练中“栽倒”了。
  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通过组织这几次的“防护”训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训练场上只有充满实战的“火药味”,才能锤炼出勇猛的战斗作风,练就过硬的杀敌本领,只有不断地强化官兵们的敌情观念,增强实战意识和实战氛围,才能贴近实战,训练起来才带“劲”。
其他文献
在一期《鲁豫有约》中,鲁豫问白岩松:“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你如何应对?”白岩松道出了他的秘诀:“学会关门。”   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白岩松,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分析着各种各样的时事问题,从暴风雪到大地震,从农村改革到医改。关于白岩松的话题也很多,有反对抵制家乐福而被骂成卖国贼、汉奸的,有写了篇血性文章而被称作民族脊梁的。   白岩松说,新闻主持这个行业就是绞肉机、名利场,一个
期刊
←10点08分,狙击手们进行瞄准基本功吊水壶负重训练。5公斤的枪再加上1公斤的水壶,感觉好像不是很重,但要举上一个小时,谁都会手软。他们就围成一圈,看谁端得久、端得稳。    ←15点25分,在训练间隙,有经验的老狙击手在向战士们传授射击技巧。      ←16点10分,直径不过2厘米的枪管上叠着三个子弹壳,一点儿轻微的动作都会把子弹壳震掉。这就是在组织单兵训练的同时,加强瞄准的精度训练。    
期刊
人物名片:  贾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1987年9月出生,2006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下士,现任天津特警学院女子特警队二分队三班班长。先后担负奥运会警卫、国庆安保等重大任务,荣立二等功一次。    天津武警特警学院女子特警队的班长贾真,个儿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细眉圆眼小脸蛋,红里透着黑。戴上头盔往镜头前一站还挺有电影演员的范儿,只是她那双长满茧子的小手硬邦邦的,握手时坚定有力,像个男人
期刊
从成都平原一路西行,一条绵延3176公里的天路蜿蜒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顺着这条路翻越过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过14条波涛汹涌的江河,最终通向美丽的拉萨。白云从脚下穿过,雪山深情地注视,这就是川藏公路,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也最险恶的一条公路。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官兵,57年如一日,在这条奇路上战千难,斗万险,用生命连接着祖国内地通往西藏边陲的大动脉。  铁血川藏线  战友,你可听到山间鸣
期刊
     
期刊
人物名片:庄仕华,男,汉族,四川简阳县人。1973年入伍,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专业技术4级,少将警衔。他入伍38年来,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9次,并当选为自治区第十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荣获中国医师最高奖“中国医师奖”,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拥政爱民模范”,两次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今年又入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
期刊
“赏胜玉!该你了!”渡海登岛训练场上,一位班长向一名新兵喊道。  被点到的这名士兵迟迟没有行动,望着高高的障碍墙,他的眼中充满了恐惧,把头深深埋了下去。  班长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  这是新兵训练初期,出现在空军工程大学新兵连渡海登岛训练场上的一幕。这名新兵名叫赏胜玉,是新兵连77名新兵中的普通一员,虽说相貌平平,但看似普通的他却有着不一般的家庭出身。父母经营电子产业,身家数百万让他成为名副其实
期刊
6月7日至12日,武警郑州市支队成功将数节车皮的国家重要物资安全从南京押运到郑州某目标单位。这些体形健硕、身手敏捷的押运队员,抬手即可百步穿杨,克敌制胜于穿梭的列车上如同家常便饭,长期的闪转腾挪让他们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夏如“烧饼炉”,冬如“冰糕库”的闷罐铁皮火车厢里,睡在难以计数的“钱箱子”垒成的“金银床”上。艰苦的环境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铁皮行李箱既当菜板
期刊
【人物名片】  解登春,1972年出生,1990年7月入伍,本科学历。历任排长、干事、集团军党委秘书、政治处主任,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2009年2月任南京军区某炮兵团政委。    “精品”二字值千金。干任何事情都要树立“品牌”意识,只有把工作做到“极致”,善抓感人细节,完善细小动作,事事才能出“精品”。    任排长期间,我曾在板报比赛、歌咏比赛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还多次主持团、营联欢晚会。担任团政
期刊
他也有一个“哆啦A梦”的口袋  上过军校的都知道,每学期的头两天,是非常幸福非常惬意的一段时间。课程还没开,训练任务也不重,除了收心教育,搞一搞教室和个人卫生之外,大家还有很多的时间猫在宿舍里,吃着五湖四海的特产,操着因为回家待了个把月而使口音不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争相讲述着假日里的趣闻。虽说是刚刚从家中返校,但除去寒暑假,一年四季365天有300天这些人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