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学导融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曾在其著作《教室里的危机》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当前,国内推进课堂转型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有效撬动了“学教结构”的转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存在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也有一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出现了“注重文本性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科特征,教学模式单一化,过度重视教学流程与形式”“强调了学,忽视了教,教与学失衡”“学案过度泛滥,学生负担加重”等现象。同时,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新名词、新术语,如导学稿、学案、预学单、工作单、活动单、讲学稿、“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六学”教学模式……很多教师感觉是雾里看花,难以理清教改思路。我们认为,推进课堂转型不应仅仅是教学术语的“刷新”,而应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追寻“学”与“导”的合理契合,推进“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
  一、“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核心理念
  “学导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定教,以导促学,“学”与“导”自然融合的学教方式,其核心理念和特征如下:
  (一)学为中心,学导融合
  推进课堂转型的核心就是突出“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让学生走到“前台”,教师适当“后撤”,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方式多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真正发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全面而有深度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会分享、会讨论、会提问,思维活跃,思考深入;学习效果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导式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学”与“导”之间的关系。学是导的起点和前提,导是学的支撑与延伸。学导式教学的“学”,是指要放大学生的“学”, 增加“独立学”和“合作学”的机会,丰富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导式教学的“导”,是指教师的“引导、启导、疏导”,是“铺路搭桥,点拨引领”。
  (二)方式多元,合理选择
  推进课堂转型,变革学习方式,主要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从一般学习过程来说,就是要改变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数字化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等,从而形成多元的学教方式——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的学教方式,同一学教方式下的学教结构也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实施课堂转型时,要以“学教方式力求符合学科特征、教学内容特征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基本思路,合理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实现“学导式教学”的多元实践。
  (三)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数学能使人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增强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获得公民所需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推进课堂转型的过程中,无论选择怎样的学教方式,都要强化问题探索,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运用“先学后教”的学教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时,在“预学”阶段用问题导学,在“应用”阶段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基本思路
  “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基本思路,就是基于数学学科的特征,总结提炼形成若干种体现“学为中心,学导融合”的学教方式,以便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教方式。
  (一)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转换学教结构,即先由学生预学,再组织展示分享、解疑释惑、深度互动、针对性帮助等。其基本学教结构如下: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从年段上来说,这一学教方式比较适合小学中高段到中学,因为“小学中高段到初中是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性学习的关键期”;从数学学习的内容来说,这一学教方式比较适合概念学习、规则学习等,特别是一些概念较多但学生自学容易把握的内容,如 “认识四边形”“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两位数乘两位数”等。在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需要思考“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教什么,怎么教”等关键问题,把握好“导学稿设计和使用、预学反馈的组织、展示分享的组织、深度互动的展开、针对性指导的实施”等关键操作技术。
  (二)问题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以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教师适时组织交流质疑,适时点拨引导,促进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体验、理解。
  根据问题的不同,其基本学教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核心问题引领的探索性学习”,即学习在一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展开,其基本学教结构如下:
  另一种是“问题串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也就是由几个问题组成,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学习,其基本学教结构如下: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从数学学习的内容来说,“问题引领下的探索性学习”的学教方式适用于规律发现的学习、公式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等,如“圆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乘法分配律”“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从年段上来说,小学中高段的问题可以开放性、探索性强一些,而在小学低段可以将此学教方式调整为“先试后导的启发性学习”,也就是问题的开放性可略小一些,呈现问题,先试后导。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需要把握好“问题设计和提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如探究记录单设计与使用)、交流质疑的组织”等关键操作技术。   (三)基于“做中学”的体验性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强调实践体验,追求“书中学”与“做中学”的平衡,突出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学教方式的学教结构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正式学习前先布置学生实践,经历充分的体验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正式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学习与体验过程相结合。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从数学学习的内容来说,这一学教方式适用于度量与度量单位、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等需要实践活动经验支撑的学习内容,如“厘米的认识(统一长度单位)”“克和千克”“长方体的展开图”等。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需要把握好“体验性任务的设计、活动经验交流的组织、活动经验的迁移提炼”等关键操作技术。
  (四)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差异化学习
  学教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学教结构:“数字化”时代将进一步带来学教方式的变革和创新,线上学习具有“个性化、差异化、选择性、互动双向”等特征;“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能记录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能更有效展开即时型反馈、交互型课堂交流。
  学教方式的适用性与关键操作技术:在网络课程资源有保障的情况下,这一学教方式可以运用于一些适合学生独立自学为主的内容的学习,如“π”的研究与探索。在资源库建设不完备时,这一学教方式适合运用于数学练习课、复习课等的学习,通过学生练习后的“即时反馈”实现差异化、针对性教学。具体实施这一学教方式时,需要把握好“师生的媒体使用技术、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即时反馈、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等关键操作技术。
  以上是数学学科的四种主要学教方式,当然也不仅仅是这四种,另外还可以有数学阅读课、数学实践课等。教师把握好每一种学教方式的学教结构、关键操作技术以及适用性,教学设计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
  三、“学导式教学”多元实践的实施要领
  (一)把握学教方式的特征及其关键操作技术,灵活选择学教方式
  “学导式教学”的多元实践,就是依据“学科特征、教学内容特征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现灵活选择学教方式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学习、了解每一种学教方式的特征及其关键操作技术,这样的教学技术的学习只靠听别人讲、学习书面的材料是难以掌握的,必须要自己多次亲身实践,才能有效把握,才能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学教方式。如“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的学教方式中,“导学稿设计和使用”是其中一项关键操作技术,“导学稿”不要设计成练习纸、前测单,而要能真正有效引领学生的“预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如下面是“圆的认识”的导学稿。
  (二)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学习任务,有效驱动学生的学习
  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学习任务能有效驱动学生的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有效方式,也能避免简单地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灌输给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种学教方式,教师都要善于把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投入,充分暴露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思维过程,提高学与教的针对性,获得好的学习效果。问题或任务的设计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与,并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或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设计让学生“做什么”,还要关注让学生“想什么”,要想办法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有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认识负数”中一个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的初次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想一想,填一填。
  (1)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比0℃高6℃,记作( )℃;
  最低温度比0℃低2℃,记作( ) ℃。
  (2)存入银行200元,记作( )元;
  从银行取出200元,记作( )元。
  这是学生在通过“海拔”情境理解了“海拔”中正负数的含义后,进一步丰富情境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结果在上述第一次学习任务设计后进行教学时,学生填的情况基本都是正确的,是学生有效掌握正负数的意义了吗,还是“学习任务”的设计没有有效暴露学生的思维?于是,进行了学习任务的改进设计。
  ○学习任务的改进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请写出下面“温度”中的正负数分别表示什么?
  先填一填,再在右面的“温度计”上标出这两个温度。
   6℃表示( )
  -2℃表示( )
  这样改进学习任务设计后,有效驱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下面是收集到的部分学生作品:
  在收集的学生作品中看到了学生自己的理解以及差异,“学生的差异”正是课堂生成的最好的课程资源,在组织讨论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含义。
  (三)掌握“导学”方法和技术,有效实现“学为中心,学导融合”
  “学导式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有效实现“顺学而导,学导融合”。
  “学为中心,学导融合”,关键在“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适合多元的。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能全面而有深度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能主动地学、有方法地学、个性化地学,有倾听、阅读、表述、讨论、交流、讲解、练习、实践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技术,会思考、会分享、会讨论、会提问,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然生成,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我的观点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 “我补充一下……”“我还有一种方法”“我有不同的意见”等各种见解,学生自主的、自在的、有深度的学习真正发生。
  “学为中心,学导融合”,高效在“导”,即教师要把握“导”的时机,要有“导”的方法和技术,要适时适度、形式多样,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能根据学情适时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引领、追问补问、解疑释惑、提炼拓展,充分发挥“导”对“学”的促进作用。如在学生学习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具、学具、媒体等帮助学生突破障碍,要善于通过补问或追问等引出新的探索通道;在收集学生作品进行反馈时,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作品,要根据学情合理把握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反馈的先后顺序;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学生的想法、观点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的交流方向引导到即时的学习目标上来,当学生交流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辨析、讨论,甚至可以想办法引发学生的争论……教师有了“导”的方法和技术,才能真正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
  综上所述,“学导式教学”的多元实践,是实现“学为中心”课堂转型的有效方式。课堂转型方向明确、前景光明,但实践探索之路充满艰辛。历久弥新,醇香久远,只要坚持,我们总会等到“山花烂漫的那一刻”。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314000)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 “长度、面积、体积概念”系列课的教学思考,从依附于知识上的思维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点,建好思维链,在“寻思来去”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本质,尤为重要的是为数学思维方式找到它的源头和出口,走出一条数学思维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长度 面积 体积 思维点 寻思来去  长度、面积和体积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图形与几何知识中一组最为基本的度量概念。小学
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习,更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要达成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当然,探究活动的组织并不是一件信手拈来之事,它应当在尊重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科学组织教学,不仅仅止于激活课堂,更要立足于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本文以“年、月、日”教学为例,就数学教学如何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提出思考。  【设
【摘 要】数学美不仅仅蕴含在特殊数学内容中,还蕴含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情境中。在数学常规教学中,捕捉隐藏的数学美,使以往平庸的课堂展现美的情境,进而启迪学生用数学美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普遍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美 审美规律 常规教学  如果我们问学生什么是美,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说“好看的就是美”。由此反映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以往在我们的数学常规教学中,更多关注数学外
一、研究背景  自笔者所在学校成为省评价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后,为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与教学观,积极推进省评价改革,建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过程表现、促进有效学习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学校数学组根据省小学数学评价改革建议及江山市小学数学评价研究小组的安排,开展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本文重点交流学校数学学科有关“态度与习惯日常表现”板块评价的粗浅做法及探索。  二、综合评价改革前的做法  城南小学一直以来非常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模型思想”这一概念。什么是模型思想?课标中虽然正式提出了模型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作用,明确了模型思想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把模型思想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起“数学模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许多一线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实施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就是在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而这显然是一种形式主义。那么究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时候原有教材的编排不能与之相适应,有时候原有教材的编排不能使之发挥最大作用,此时,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与重组。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教材调整 教材重组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认为学生学习新知必须由易到难,如此让教学常常缺乏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许多情况下没有学习的激情也就没有学习的热情。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
童年的时光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小河里有无尽的宝藏,那是我美好生活的记忆,随意地采撷一颗晶莹的珍珠,透彻明亮,令我心花怒放。   暑假里一个凉风习习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江海公园游玩。公园里景色秀美,色彩斑斓的花朵绽开了笑脸,粉色的莲花,鲜红的一串红,金黄的向日葵。还有茂盛的大树,枝叶绿得鲜亮,迎风起舞,微风中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一路欢歌,一路奔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吸引了我们,
推荐理由:全世界最著名的两个薰衣草产地,一个是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一个是日本北海道的富良野。但是,普罗旺斯太远,北海道也不近,其实,就在中国新疆,有一片3000亩的薰衣草就要满山遍野地绽放了。这个令人心动的地方位于新疆天山山脉脚下,美丽的伊犁河谷,伊人天然香草园艺场。夏天盛开着薰衣草和各种农作物,黄花油菜,红花土豆花,雪青的歐薄荷花,这里包括了所有梦寐的彩色花田,有如上帝遗忘在大地上的一件拼布外
笔者一直关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专题研究栏目的“以学定教”系列文章,在学习中既有思维的碰撞,又有实践的探索。北师大第4版教材是以“情境 问题串”来整体设计的,一些关键词在教材中频频出现,如有动手做的算一算、画一画、剪一剪等,动口说的议一议、说一说等,动脑想的猜一猜、想一想等。在教参中也时常出现一些关键句,如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等。这些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指引着教师的
【摘 要】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一定规律错综交汇着,在学习新知识前“探明”各种“关系”,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以六上“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比梳理新旧教材、优化教学流程、演绎思维开放的课堂等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对扇形统计图的本质得以细细体会,慢慢理解。  【关键词】 扇形统计图 关系 自主建构  “扇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本内容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