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子轮回,生生不息。60年,对上海电机学院来说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起点。校长夏建国表示,未来的学校将以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高水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办学基本路径,以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实施“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和“队伍强校”三大战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今年8月,上海电机学院作为首批行业高校正式划转上海市教委管理,划转后学校将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机构编制、结构调整等方面与市属高校享有同等标准,同时学校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和教师产学研践习等方面依然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二期工程在2013年全面开工建设,全面建成后的临港校园也正逐渐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研发基地。这片崭新的土地,承载着一代代电机人关于技术人才培养的梦想,更是新一代电机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对于未来所要实现的六大目标,电机人达成共识,信心满满——
成为“现场工程师”成长的摇篮
根据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通过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本科为主,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开放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优势潜能,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批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开发一批高品质课程,使学校成为“现场工程师”成长的摇篮。
形成技术特征鲜明的学科体系
围绕国家经济、科技等重大发展战略,聚焦上海先进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要求,特别关注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创建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强势学科,分层推进应用性相关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人文社会学科的联动发展,构建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教育、艺术等各学科协调发展,技术特征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结合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和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跟踪现代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加强技术应用研究。以重点优势学科为依托,稳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为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和技术文化学科群联动发展的学科格局。
促进技术孵化与社会服务
聚焦国家及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主题,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立足学校技术教育特色,依托临港新城产业发展布局,建立“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创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社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创建若干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学校优势学科支撑的产业项目;在技术应用相关研究领域凸显特色、形成优势,具备相当影响,使学校成为地区知识服务中心和技术孵化基地。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积极探索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特别培育已具潜力或比较优势的研究领域,吸引、培养和留住杰出人才,扶持各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团队。充分发挥行业背景优势,重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增强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背景,更新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学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不断提高和优化境外引智工作的层次和结构,进一步完善教师境外培训和发展计划,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教学与研究拔尖人才;一批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人才;一批工程背景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批专业化、知识型的高水平管理人才。
营造具有技术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学校精神、校训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技术伦理规范及自觉责任意识,构建包括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方法、技术情感、技术态度等在内的技术素养结构。充分利用临港新校区地域条件,创建校企产业联盟,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技术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文化,营造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合作氛围,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深化。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中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展览馆”,形成以装备制造技术为特色的校园环境。
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引进一批在学校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公认的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带动学校重点学科专业的发展。积极与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办学资源的拓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优化留学生教育结构,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并积极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行业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与境外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新机制。持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今年8月,上海电机学院作为首批行业高校正式划转上海市教委管理,划转后学校将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机构编制、结构调整等方面与市属高校享有同等标准,同时学校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和教师产学研践习等方面依然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二期工程在2013年全面开工建设,全面建成后的临港校园也正逐渐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研发基地。这片崭新的土地,承载着一代代电机人关于技术人才培养的梦想,更是新一代电机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对于未来所要实现的六大目标,电机人达成共识,信心满满——
成为“现场工程师”成长的摇篮
根据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通过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本科为主,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开放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优势潜能,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批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开发一批高品质课程,使学校成为“现场工程师”成长的摇篮。
形成技术特征鲜明的学科体系
围绕国家经济、科技等重大发展战略,聚焦上海先进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要求,特别关注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创建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强势学科,分层推进应用性相关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人文社会学科的联动发展,构建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教育、艺术等各学科协调发展,技术特征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结合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和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跟踪现代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加强技术应用研究。以重点优势学科为依托,稳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为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和技术文化学科群联动发展的学科格局。
促进技术孵化与社会服务
聚焦国家及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主题,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立足学校技术教育特色,依托临港新城产业发展布局,建立“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创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社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创建若干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学校优势学科支撑的产业项目;在技术应用相关研究领域凸显特色、形成优势,具备相当影响,使学校成为地区知识服务中心和技术孵化基地。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积极探索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特别培育已具潜力或比较优势的研究领域,吸引、培养和留住杰出人才,扶持各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团队。充分发挥行业背景优势,重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增强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背景,更新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学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不断提高和优化境外引智工作的层次和结构,进一步完善教师境外培训和发展计划,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教学与研究拔尖人才;一批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人才;一批工程背景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批专业化、知识型的高水平管理人才。
营造具有技术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学校精神、校训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技术伦理规范及自觉责任意识,构建包括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方法、技术情感、技术态度等在内的技术素养结构。充分利用临港新校区地域条件,创建校企产业联盟,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技术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文化,营造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合作氛围,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深化。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中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展览馆”,形成以装备制造技术为特色的校园环境。
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引进一批在学校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公认的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带动学校重点学科专业的发展。积极与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办学资源的拓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优化留学生教育结构,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并积极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行业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与境外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新机制。持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