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读书会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还在四川大学读书的史光辉同学,偶然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和《帕夫雷什中学》,产生极大兴趣,于是他向还在家乡重庆做小学教师的陈昌国同学推荐。从此,他们两人在通信和假期见面时间里,有了相对固定的教育话题,他们分别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几乎全部著作,并在后来持续了长达十余年的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两人促读会”。
  21世纪的北京,读友韩乐在参加了一起悦读俱乐部活动后,深受启发,于是和远在老家太原的另一位同学,组织了两个人的“读写会”,她们约定每个月要阅读和交流的图书,并规定坚持每人每月必须写出一篇文章。这样的例子太多,你肯定并不陌生。也许你会想起,自己也曾有过与某一位好友同读一册图书,彼此心心相印热烈交谈的情景。很多时候,自己喜欢的图书,其实并不容易找到同好,只要发现有那么一位,就不禁会欣欣然。正是在两个人相同的阅读中,人们才有了相互的识别。这或许是每一个读书人成长过程中,都难免会有过的经历。但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也可以命名为“两个人的读书会”。
  在研究者那里,读书会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学习团体或者一群人。《北京民间读书会发展研究报告》就明确指出读书会“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基于共同的阅读兴趣,自愿参与,自主开展共同阅读活动的自治组织”。但从读书会最核心的要素来看,其一是共同阅读,相互促进;其二是分享心得,相互讨论。就此而言,两个人之间是完全可实现的。此外还有一个要素,即需要有较为正式和严肃的仪式感,而不是嬉闹或玩耍,如果相互之间有共同遵守的规定,那“两个人的读书会”就应该是成立的。话又说回来,台湾读书会研究者邱天助就说了,即使你的读书会不符合标准,但仍然要挂读书会的名头,“也没关系,又不犯法”。
  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曾在多个场合,介绍过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斋藤孝的一本叫《阅读的力量》的书,其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高中时跟一位同学建立了一个两个人的读书会,持续了十多年。他们商定每月读一本书,然后定期交谈各自的感想等,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依然坚持定期见面交流,商定共读图书。这里“两个人的读书会”其实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彼此需要的学习自律,一种成长的仪式与共同记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你本来是渴望有更多的人参与,但却在无奈中只能面对两个人的读书会。比如下面这个小故事:当年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的赵聚,在清华大学到处张贴广告,邀请有兴趣的同学来参加由他主持的共读王阳明的读书会,他怀着激动和不安的心情在教室里等待良久。时间过了,却只来了一位胖胖的小伙伴——赵聚问他,读了《习传录》吗?没有。知道王阳明吗?不知道。为什么参加读书会?好奇。但既然来了一个人,赵聚也就开始了两个人的读书会,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通,来人却总是一声不吭,直到邀请一起去吃饭,那人才说好——就这样,这个两人的读书会开始了自己的坚持。后来闻名全国的同道学园,就是由这个两人读书会发展而来,赵聚和这个胖胖的小伙伴姜昊骞,是同道学园的联合创办人。类似这种只面对唯一参与者的情况,在山东威海著名读书会“相聚星期三沙龙”的创办人王肖杰身上也发生过。
  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在《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所讲述的“两个人的读书会”,则是另一种关于生命的责任与亲情的感人故事。威尔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的总编辑,得知母亲癌症晚期时,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并自然地和母亲沟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谈起了一本共同阅读的书籍。就这样,在后来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里,他们有了“两个人的读书会”。一本本书籍带来慰藉,让母子俩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和理解。正如本书的书封上的那句话:“在生命和情感的尽头,阅读是最好的庇護和救赎,我们悲伤,却并不沮丧。”
  独自一人面对世界,会感到孤独。很多人在一起热闹,又可能遗失自己的真实。那么,去寻找一位身边的朋友,去分享一本好书吧。哪怕只有两个人,面对面,读书,聆听,倾吐,也会为我们的内心带来爱与勇气。两个人的读书会,其实是更为普遍的需要。
  作者系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会长
其他文献
IBBY-iRead爱阅人物奖由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和IBBY(即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在2018年共同设立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的世界级奖项。该奖项每两年一届,通过公开、公平的评选,授予全球范围内在世的促进儿童阅读领域推广和发展的个人,表彰其通过帮助儿童,特别是资源匮乏地区的儿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同时表彰其通过儿童阅读项目的实施对全球儿童阅读教育和儿童发展做出持久和杰出的贡献。  奖项设立
期刊
一  意大利对我有吸引力,因为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巴黎在我印象里是时尚之都、艺术之都,正如《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作者林达所说:“巴黎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历经淘汰留下的精品。从优秀名画到整个古城,都是如此。”美国毕竟是世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只剩下它一个超级大国了,而且它那么能吸收、容纳世界各色人才。俄国(苏联)有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有保尔·柯察金、冬妮娅、丽达,有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还有斯大
期刊
无论是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还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从0岁开始阅读可以带来的社会效益。一系列的国际研究已表明,儿童并非天生具备自主阅读能力,其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父母和师长的正确引导与温暖陪伴。因此,国际幼儿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零岁开始,且不仅是家长和教师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让中国儿童从0岁开始高品质阅读,正是爱阅公益发起“
期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之年,西城区响应中央、市委、区委关于开展全民阅读的安排部署,结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壮丽70年 頌读新时代”这一主题,紧紧把握主旋律,依托“书香西城”5年来的工作成果,整合打通西城区各项资源,将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香西城阅读礼·伴读100”活动。  活动设计方案卓具特色  一是推出“双百
期刊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是一部充满了新思想的引人入胜的著作。按照尤瓦尔·赫拉利的观点,人类之所以能够获得征服世界的能力,就在于有了“讨论虚构事物”或建构“想象中的现实”的语言。依照尤瓦尔·赫拉利的逻辑,我们今天所置身的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的语言所创造出来的。  事实上,15世纪以谷腾堡的发明为代表的金属活字印刷机的使用,在普遍意义上,将人类的语言从口头语言发展为书面语言。如果将阅读定
期刊
我自认不是一个十分爱读书的人,因为对于读书这件事,我是任性的,爱读的就读,不爱读的基本不读。但感谢中文系,我还是被迫读了一些书。从沉迷“闲书”到被迫读书再到谨慎读书,我的阅读体验是一个隐藏自我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我从幼时开始就有了一个和当时的年纪格格不入的读书观:天下之书皆可读。这是被我母亲灌输的,她说重要的是要养成读书习惯,只要读书,总比看电视玩电脑强。在当时的我看来,“开卷有益
期刊
不言而喻,一切自由都是有限的。但有限到什么程度,则是从有自由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意味着自由需要一个度,或者说需要一个边界。  一个法国人说,一个人的自由以另一个人的自由为界限,此言一出,就几乎成了世人公认的关于自由的定义。但这话说得太聪敏,也太哲学了。因为当人们想以它作为一种行为尺度时,就会发现它仍然没能给出一条有关个人自由幅度的清晰边界。人们依旧我行我素或无所适从。  想在一
期刊
众所周知,童年阶段是人一生中奠定根基的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和文化心理积淀的重要时期。童年阶段培养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对儿童未来的认知、语言以及社会交往的发展至关重要,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与成就。童年的阅读趣味和阅读质量对孩子一生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给孩子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并且提供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很有必要。  “爱阅童书100”的专家评委们来自儿童阅读、儿童教育、儿童阅读研究、少儿科普、美术等
期刊
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对儿童早期发展与早期阅读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与共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0—3 岁是养成儿童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3—6岁则是培养儿童阅读和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很多“语言发育差距”的研究表明,低收入国家3岁儿童听到的词汇要比高收入国家的儿童少3000万,词汇量不到高收入国家儿童的一半。近年来,教育和儿童心理的研究中,也大量揭示了早期阅读对儿童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与龙源期刊网有版权合作的语文类期刊2018年付费数字阅读TOP100文章数据为基础,从文章类型、读者阅读行为等方面,对海内外读者付费阅读TOP100文章数据进行了分析解读,以期为相关期刊在编辑运营中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语文期刊 付费阅读 龙源期刊 TOP100文章  龙源期刊网作为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的重要平台,从2005年开始,每年对授权合作的4200种期刊数据进行阅读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