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芦荟叶的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研究

来源 :植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中华芦荟(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及其可能的储藏和合成场所.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芦荟叶的结构由表皮、同化薄壁组织、维管束和储水组织组成.其旱生结构特征比较明显,表皮具厚的角质层,外切向壁次生加厚,气孔下陷,中央储水组织发达;绿色组织没有明显的分化.其中,5个细胞环绕的气孔器和叶基出现的第二轮维管束在芦荟属中首次报道,具有种的特征.中华芦荟叶中所含的蒽醌类次生代谢物主要是芦荟素(barbaloin or aloin),其含量和叶位及同一叶的不同部位有关,植株上部嫩叶及每一叶的上部含量高于下部老叶和叶的中部, 叶基部含量最低.比较被测的解剖学指标和植物化学分析的结果发现,叶中维管束的密度和芦荟素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用5% Pb(CH3COOH)2沉淀处理及5% NaOH的颜色反应检测芦荟素的储藏和合成部位,初步结果表明,位于韧皮部端的数个发达大型薄壁细胞是芦荟素的储藏场所,而绿色组织和维管束鞘是可能的合成场所.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The transcriptional factor WRKY proteins contain the highly conserved amino acid sequence WRKYGQK as well as the novel zinc-finger-like motifs Cys2His2 or Cys2H
The antisense 4CL (4-coumarate: CoA ligase) gene was transformed into triploid Chinese white poplar (Populus tomentosa)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P
本文拟挖掘广东省档案馆所藏战后侨产纠纷档案,进行特点及利用价值剖析。此批档案有助于增进对这一特殊时期侨务研究、华侨华人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多角度、多层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研究变黑白头翁提取物降低亚砷酸盐对小鼠精细胞毒性的作用.方法:给予实验小鼠亚砷酸钠(20 mg/kg每日),并分别在第30、60、90天对小鼠进行检测.亚砷酸盐中毒小鼠被分为2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利用30个荧光标记的人类常染色体STR位点的引物,对中国白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山东汉族、畲族6个民族进行了多重PCR扩增,产物在ABI 377测序仪上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结合藏族地区实际,从做好读者服务工作、馆员教育培训、阅览室管理等几方面,探讨了藏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社会教育职能的途径。 In the lig
利用RT-PCR技术,从被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中获得病程相关蛋 白1(TaPr-1)。DNA克隆.该基因具有编码164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中包含24个氨基酸构 成的信号肽和140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MW为15.1kD).经蛋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