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54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村扶贫一年来,我天天奔跑在乡间小路上,走进一个个村庄,进入一户户院落,我看到了一张张笑脸,一双双祈求的眼神,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庄稼汉子。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渐渐地读懂了他们的心,他们对脱贫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是随着我的脚步走进他们,阅读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吧!
  晚秋的一场雪
  霜降的前夜,一场雪悄悄地来临。
  下午时分,天空就布满了乌云,清风徐来,看样子霜降的天气要变。
  风不停地刮,树上的叶子飒飒作响,树叶随风而落,随风而飘,随风而去。一会儿随风而来的是淅淅沥沥的雨,雨滴渐渐地凝结成雪花,飘落在地上,飘落在车顶,飘落在草丛,飘落在树的枝叶上。
  早晨,我掀开窗帘,看到树枝摇曳。打开窗户想看个究竟,风呼呼的扑面而来,气温骤降。仰望天空,乌云漫卷,太阳躲在云端里。低头可见草丛里的雪团挂在野草的枝叶上,宽大的树叶上挂着洁白的雪朵,仿佛一张张含羞的脸。
  晚秋时节,秋叶金黄,秋叶橘红,漫山遍野,已是最美的风景。有了这晚秋雪团的点缀映衬,金黄的更加金黄,橘红的更加橘红。
  地面上却没有一丝雪,只有潮湿的路面。车顶上覆盖着一层雪,掩盖着车窗,倒是给开车的人们带来些许麻烦。
  下乡途中,眺望远山,洁白无瑕。原野里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深深浅浅,层层叠叠,把深褐色的土地衬托的皱褶分明。远处的铁塔高架线孤零零地,好像被人们遗弃在荒原上,似乎有一点萧瑟的味道。
  冒着晚秋的寒意,到我下乡的村庄去,按程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在举手表决中,在一片掌声中,在一片欢呼声中,一个个贫困家庭退出贫困户序列,终于和村民们站到了一个队伍中。人们感慨万分,表达心迹,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你们的辛苦,感谢对我们的帮助。
  在归途中,遥望远山,依然一片苍茫;遥望原野,依然辽阔;霜降,是一个节气的变化,但是我心里依然暖洋洋的,和脱贫家庭的每一个人觉得暖意融融。
  扶贫干部的一天
  再有两天就进入冬季,张二柱的十几亩玉米还没有收割回家。老张突发疾病住院治疗,老张的妻子心急如焚。当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已接近下午下班时辰。我们和村委决定第二天帮助老张家抢收玉米。
  在我下乡扶贫的四个多月里,今天是最有意义的一天。我们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组织村民帮助去年脱贫的一户贫困人家抢收了12亩玉米,为住院治疗的老张一家送去了温暖,解了愁绪。
  日子来去如飞,深秋的阳光依然灿烂多情。我在田野里与村人们一起帮助贫困户抢收玉米,感受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收藏了阳光,收获了温暖。我想把这充实的一天,有意义的一天记录下来。
  和同事小王一起吃了早餐,准备在单位召集几个同事去,因都在忙手头的工作,只有一名和我同年仿佛的同事愿意去看看,他曾经在那里驻村扶贫。车子在风驰电掣般前行,阳光格外明亮,路边两侧的灌木丛好像在暖洋洋的深秋里略显绿意,给人快乐的心情。
  当我们到了田地里,村民们在队长的有序组织下已经开始了收割玉米。一场晚秋的雨让我感到湿润润的空气,田地里的玉米秸秆返潮,地里更是湿漉漉的。我一边和大家打招呼一边剥出一个金黄的玉米棒,仿佛刚刚出生的婴儿,黄橙橙的、喜盈盈的,十分惹人喜爱。我望着眼前收割玉米的庄稼人,想起了村里曾经的一个个劳动场面。在绿油油的麦田里锄草,在金黄的麦浪里收割,在深褐色的土地里起着土豆,劳动号子此起彼伏,信天游的歌声在田野里回荡,二人台的曲调在山坡坡上弥漫。那时我虽然年龄尚小,但留给未来记忆的却深深地印在心海里,我感受了火热壮观的劳动场面,我体味着劳动的美好。
  突突突的拖拉机声响打断了我的思绪,让我回到收割玉米的劳动场面。虽然是暖秋,原野里不时凉风习习。女人们都裹着头巾戴着口罩,男人们都戴着帽子,不管是男是女都戴着手套,既要保暖,也要护手。我仔细看了一下,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能伸手相援,着实令人感动。他们仿佛是排兵布阵,从一株株玉米秸秆里剥出一个个玉米棒,片刻就是一桶,接着把桶里的玉米棒子装在拖拉机车斗,满车的玉米棒子金黄金黄,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生色,生辉,生情。
  大概有三十多年没有看到如此壮观的集体劳动场面了,我说大家很辛苦,给大家拍一张合影吧!村民们很是配合,他们揩了一下身上的尘土,纷纷站到我指定的位置,在广袤的田野里留下劳动的精彩瞬间,成为田间地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头顶深蓝色的天宇,脚踏深情的土地,在玉米秸秆丛中留下了光荣劳动的倩影。他们个个绽放笑容,笑的是那么灿烂。或许他们是感到在一起合影的美好,或许是感到了助人的快意,或许是惊诧在田间第一次照相,或许是他们为生活在新时代而欣喜自豪。
  当张二柱的妻子得知我们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组织村民给她家抢收玉米時,赶紧张罗着给村人们做午饭,午时把饭送到田间地头。经过20多人一天紧张的劳动,十几亩玉米终于抢收完毕。整整10拖车玉米堆积在老张的门前。老张的妻子看到院里院外堆积的玉米棒子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把感谢的话化作深情地眼泪,表达着内心的谢意。
  这就是我的一天,一个扶贫工作队员的一天。让我看到了在田间里劳作的一幅幅精彩画面,让我和庄稼人一起感受了劳动的美好,让我从每一个劳动者身上看到了我们庄稼人的纯朴,善良,勤劳,友爱。这一切都会激励我,鞭策我成长进步。
  贫困户住上了新房子
  近日,我帮扶的贫困户杨八斤乔迁新居,住上了崭新的房子,明亮,暖和,舒适。
  我大约是去年知道杨八斤的,听说他脑梗了,是村里人捐款住院救活了他,新识别进入贫困户。我和单位的年轻人去看望他,只见他躺在炕上,口齿不清,一个村民伺候着。今年,我作为工作队员,又是他的帮扶责任人,常常入户看他,我鼓励他每天要坚持走路锻炼,慢慢会好起来的,他总是笑眯眯地,估计是赞同我的话语。
  我常常看到形单影只的他出现在村里的巷口,拄着一只拐杖,一颠一拐,时而向村口眺望,时而向村委眺望,时而向远方眺望。路人经过他身旁,他总要上下打量一番,遇到熟人就和人家拉起家常来。   今年春天,危房改造,国家给杨八斤盖起了新房子。经过夏秋两季的风吹日晒,房子晾干可以入住。在住不住新房子上,虽然是脑梗的他想得很多。他担心搬进新房子,距离村人们远了一些,怕没有人给他送饭!从做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鼓励他早点入住新房子,但是出于人性化考虑,又不能催促他搬家。
  前不久,我们在杨八斤的家里开了村民会议,向村民们宣布杨八斤等几户贫困户脱贫的消息。正赶上天气变凉,他的房子里清冷清冷,我觉得他应该搬新房子里住。
  不几天,我听到杨八斤要搬家的消息,我立即去看他,他告诉我再有十天半月要搬家了。我说搬过去挺好,新房子暖和。院里还有村里的白根做伴,互相有个照应。
  记得是农历的十月十六下午,我去看他。他说后天搬家。我回去和村委书记联系好,让村人们帮助把家早点搬过去。
  十月十八,天气阳腾腾的。我和小王到了村委直接去杨八斤的新房子那里。村里一个老太太点着炕炉子,家里冒着烟,炊烟的味道。一会儿,四、五个女人,三、四个男人,二辆小三轮车忙乎着给杨八斤搬家。有的铺炕,有的整理衣物,有的从车上往下搬东西。厨房里的一盆糕面,黄橙橙的,格外引人注目。后山人有搬家吃糕的习惯,杨八斤虽然是一个人生活,但他坚持要吃搬家糕,可见他心里和我们一样向往美好的生活。
  我和小王看到村民们出手相援,搬家场面热火朝天,我们也插不上手。我安顿他们把东西给整理好,村民们留我俩吃糕,我们婉言谢绝。
  下午下班,从村委出来,我和小王又到了杨八斤的新房子那儿,看到杨八斤精神着,或许是入住新房子流露的喜悦。我问他这房子好不好,他说挺好的,一炉子火,炕就热了。村里的几个女人还在给整理东西。有个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告诉我,小杨人好,待人真诚。从前,只要村人们有事相求,他常常出手出力帮人。他现在成这样了,我们腾出时间也得照顾他,给他端碗饭吃。
  最近我得知,杨八斤自从去年脑梗后,一直是村人们给他送饭吃。她们和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不能让这个大活人饿死吧!村人们做的好,从她们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我读懂了一颗颗真诚善意的心,庄稼人的纯朴,憨厚,助人的品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其实这不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在传承么!风雨同舟,援手相济。
  我静下来思索,杨八斤是不幸的,五十几岁的他患了脑梗,生活不能自理。杨八斤也是幸运的,赶上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住上了新房子;有低保,有慢性病送药,有光伏产业扶贫收益,有生态补偿,几项加起来近万元;又有村民们每天照顾着他的饱餐。
  祝福杨八斤早日康复,自食其力。
  贫苦户住进了幸福院
  虽然是三九天,但对于杨八斤来说是格外地温暖。对于我,对于温暖的体会更加深刻。
  今天,我和三位同事,在村委书记的配合下,我帮扶的贫困户杨八斤住进了养老院。我觉得说杨八斤住进了幸福院更为准确贴切。
  两个月前,杨八斤搬进了新房子。刚开始,他沉浸在乔迁新居的喜悦中,窗明几净,看上去很舒服。杨八斤在新房子生活的两个月里,他享受了国家好政策给予的温暖,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住这么好的房子。他生活不能自理,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作为他的帮扶责任人,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我一直在思考着他的生活起居,不能把一个大活人饿死吧!虽然村民们时而给他送饭,也不是长久之策。杨八斤要想吃饱饭,吃的舒服,必须另谋生路。
  我向村委、镇里、县里汇报了杨八斤的吃饭问题,得到了镇里和我单位领导的重视,经民政部门、残联的大力支持,县残联给杨八斤办理了残疾证,民政局批准入住养老院。人们说你尽了一个帮扶责任人和工作队员应尽的职责,其实,我对杨八斤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扶贫攻坚就是要让贫困户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我觉得杨八斤入住养老院是开启了他的幸运之门,幸福之路。
  没有电梯,我和同事把杨八斤从一楼搀扶到四楼,两位年轻人都累的满头大汗,我更是气喘吁吁。每跨越一个台阶,需要搀扶,需要给抬腿,需要一起用力。从一楼到四楼,对于杨八斤来说如是走了万里长征。
  给杨八斤办理了入住手续,领了新被褥,安顿好杨八斤,我们离开了幸福院。坐在车厢里的两位年轻人有感而发,好好锻炼身体,好好珍惜每一个日落和日出。我也想了许多……养老院墙壁上的十六个大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并让我感觉到深远的社会意义。
  杨八斤住进了幸福院,我走起路来也轻松了。
  幸福院里的杨八斤
  今天去养老院看了一下我帮扶的贫困户杨八斤,这是他入住养老院我们驻村工作队员第二次去看他。
  到了养老院,一位管理者把我们领导杨八斤的房间,杨八斤不在屋里。他在走廊里呼喊老杨,在一个屋找到杨八斤,“老杨,你的客人。”听了这样的称呼,我觉得杨八斤在这里得到应有的尊重。
  今天的杨八斤穿着干净整洁,看上去精气神十足。我留意他剃胡子了。杨八斤说在这里3天剃一次胡子。我看着他走路比从前好,他边走边说,“坐一会儿起来,刚走就费力,走一会儿就好多了。”今天的杨八斤不但穿戴干净,话语也多了。我看到杨八斤比在村里走路稳健,精神焕发,作为他的帮扶责任人,我感到格外高兴。
  到了他的房間落座,只见一位护工给同屋的一位大爷量血压。我问他想村里的人不?他说想他们做甚了!他的回答竟让我们几人和这位护工笑了起来。我仔细凝视着面前的杨八斤,不但脸颊红润,他的眼睛里也含有笑意。
  接着,护工给他量血压,血压有点高,护工安顿他按时安顿服降压药。我看到这位护工像护理自己的兄长一样亲切,让我心生敬意。我脱口而出,你们很不容易,光不怕脏这一点有的人很难做到。这位护工用朴素的的话语道出了善良和敬业。“既然选择了,就不能怕脏。”
  我安顿杨八斤要配合护工。“好好听护工的话,早上和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这位护工接着说,“杨八斤可乖了,非常听话。”
  辞别杨八斤,听见这位护工姐妹说:指甲也长了,一会儿该剪了。同行的小王自言自语还给剪指甲!杨八斤幸福了。
  在车厢里,我的脑海里回放着杨八斤的镜头。入住幸福院前后的形象有天壤之别,前者目光呆滞,前言不搭后语,穿戴邋里邋遢,身上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儿。现在,眼睛里有了神韵,脸上有了红光,穿的干净整洁。
  作为杨八斤的帮扶责任人,我确实为他办了一件实事,好事,这是我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是我骄傲的地方。仔细思来,我不过是履行了一个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杨八斤今天的幸福,要归功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写到这里,要感谢残联、民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感谢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人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干劲,不枉活一辈子,在短暂的岁月当中要有这么几个点:美好的童年时代;充满幻想的少年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时代;敢闯敢干的中年时代;安享晚年的老年时代。  ——题 记  初秋时节的固阳县怀朔镇怀朔新村,桃花吐蕊,杨柳垂青,惠风和畅。清晨的阳光洒在余秋雨题写的牌楼上,在袅袅的炊烟中,村民们开展了一天的劳作,村落东边不时发出 “咩咩”羊叫的情切呼唤。  金色的党徽在怀朔新村党支部楼
期刊
1  生活 总是让人捉摸不定  一不小心 我就闯进了怀朔镇  八月 田野还在疯长  这里的天很蓝 云很白  古朴的房舍 还有  大片大片的向日葵  站在那里 看起来  这些景色 比我的家乡  还要秀美  做为诗人 我完全可以  写写这里的风景 村庄  和天空下飞过的鸟群  而我急促的脚步 还要奔走  趁着阳光正好  我要赶往一场采访  他和怀朔有关 和  辽阔的大地有关  和百姓的生活有关  说白
期刊
1  来吧,大地的雍容华丽的贵妇人,你浓妆艳抹激情摇摆在原野的怀抱,饱胀的身子急欲撑破衣衫丰饶而出,万千风情勾人魂魄,渴望的心因你丰腴的身姿而颤动。  你像一粒不安分的种子,迎着太阳,刺穿夜的黑。化作阵雨,洒到沃野千里;化作清风,吹到百花盛开。你用金色的温度感动着大地和生灵万物,诉说着生命的轮回。  你更像一个成熟丰满的少妇,绰约旖旎款款走来。穿过春日的清凉,越过夏日的火热,漫过绵绵雨季,湿漉漉地
期刊
在春坤山,找一间虚幻的房子  不惜走弯路  不惜百里驱驰  不惜甩掉城市里的烟雾?  春坤山 高山草甸 野花野草  的草原 经历了路途的曲折  盘延之后 经历了一个人心跳之后  突然的?罡风突然的大日头  突然的流云与开阔  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我们似乎获得了飞翔与  羽化的能力?  马匹太近 苍鹰太远  我们一遍一遍在一朵花前俯下身子  辨认 捶打 我们一遍一遍  接近一粒昆虫的
期刊
对于村庄的概念,是在我走进了红瓦沟之后才完整的。  一条常年干涸的河道顺着北坡南行,逐渐的平整开阔起来,分化成两岸,西岸靠着西坡聚居着李姓,东岸靠着东坡住着外来户姓。羊肠小路蜿蜒着铆足了劲儿向着东南方向爬上东南坡,通向外面的世界。  村庄中间,一口石井,周围,草木环绕。  红瓦沟的李姓不知从哪一代起就在这里支起了村庄的帐篷,他们繁衍生育,从一个人,一对夫妻,一条大狗和一只驴子起,每到晚上,他们早早
期刊
我还是极力地想与草垛在一起消磨一段时光  草香弥漫 ?泥土亲切地身影不离左右  我放下了喧闹里的焦忧  放下了寂静里的徘徊  我向草垛倾诉的播种 ?干旱 ?血汗和收获  都得到它的理解和认可  它给我讲述的明亮 宁静 ?诚实和包容  我品尝到了甘甜并逐一敬畏  我的方言 ?淳朴 ?善良和坚韧  都是故乡给予的馈赠  无论走到哪里 ?无论走多么远  牵手故乡 ?恐惧和忧愁都得逃离  正像草垛抚摸着我
期刊
曲根花要出嫁了,对象是镇上农业技术员李雨生。  村子里人们都在议论纷纷,有说根花这孩子总算有个好着落了,曲美柱这日子该是越过越好了。也有人担心,这孩子,可别再有什么闪失。乡亲们见了根花,也总是讪讪的,说,“花,好好的,啊,这下可好好的。”曲根花笑而不答。  秋后的阳光分外耀眼的照在田里,庄稼一节一节的成熟,金灿灿的一片,饱满的籽粒挂在枝枝叉叉上,也挂满了根花细细碎碎的心念。根花想,她该是答应李雨生
期刊
1  1997年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胡萝卜。我妈也纳闷,以前跟兔子似的,看见胡萝卜就两眼放光,现在提都不让提了。  与此同步的,是我丢失了一个绰号:老怪。二十年过去了,除了我自己偶尔在梦里喊两声,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人喊过。  原因很简单,1997年冬天,与我唯一交好的伙伴不见了。他走后很久我才明白,我的童年其实被偷走了。  窗外的天空阴沉沉,风在外面呜呜哇哇地哭。在远离故乡大地的楼宇之上,我想起那些
期刊
“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那些幽暗的时光,那些坚持与慌张,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抄一段高晓松的歌词作为开场白,来歌唱我的固阳之旅。  北方的八月,秋高气爽,有幸参加包头市文联组织的固阳采风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和同伴调侃:太好了,要把眼前生活的苟且,活成“诗和田野”
期刊
所谓下地  立在田埂,我不觉低下头来  那些倒伏的油菜花拖拽着我的目光  一同倒伏下来  左肩一片乌云,右臂一片白云  两片云簇拥着我——  一小片倒置的天空,一大团发酵的浓云  我轻轻挪动周身的黄昏,尽量不发出  电闪雷鸣  只静静落雨好了,一如落泪  顺便把我这些年体内积存的大雪  一片片拿出来  它们都是我写给你的信啊  脚下托举着我的大地,我的亲人  土豆地里念起土豆经  与月亮一起受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