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异乡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悲愤

来源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line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这首诗反映出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之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首联以景托情,描写灞原上空萧索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焦急之状。
  颔联写人,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夜已深了, 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乏力。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受,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写尽其中凄楚孤独的况味。
  颈联亦是写人,展现诗人的心境。这时夜深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但很清楚。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助,只有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他为邻相伴。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与其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活。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叹:“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写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文献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此词写她一场重病后的生活情状,为晚年流寓所作。  上片以“病起”起笔,叙写大病初愈后的境况。词人稍有起色后,便扶病下床,坐在镜前梳理乱发。令词人吃惊的是,两鬓原本稍许银丝,转眼间已为“萧萧”!至于病恹恹
期刊
【赏析】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反弹琵琶类美文。由金庸小说入题,提出“既然担不起,不如放手”的观点,反弹琵琶出新调,让人不由得拍案称奇,读兴大振。以“担当”为主题的文章,由正面切入并不足为奇,而像作者这样“横看成岭侧成峰”,独抒机杼本不多见,兼之文脉畅达、有理有据者更是凤毛麟角,不禁让人在惯于为满纸“豪言壮语”击节之外,眼前一亮。文章伊始,作者以武侠小说中为“担当”二字所累的悲剧人物为切入点,结合金庸
期刊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起飞的飞机从1万米高空逐渐降落的时候,机舱里忽然听到了一片惊呼:“伊瓜苏!伊瓜苏!”我这才发现,在莽莽苍苍无尽的由亚热带雨林组成的绿色森林里,静静地悬挂着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白色的瀑布,大的、小的、单独的、间隔开来的、分散了又聚拢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瀑布展开自己的姿态,从高处向下坠落——那么的安静和从容,没有一声喧哗。  伊瓜苏果然不同凡响。峰回路转之际,它好像为了给人一个惊喜,突然地
期刊
(一)阅读《口技》选段,完成下列练习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期刊
乌兹别克草原上有一种山鹰,这种动物总是在天空中翱翔,目光紧盯地面上的猎物。在寒冷的冬天,因为大雪覆盖了草原,山鹰的猎物减少,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游牧民族常年在草原上放牧,可它们从来不伤害山鹰,而且每到大雪封山的时候,许多牧民都会主动将一些牛羊肉放在帐篷的旁边,供给寻找食物困难的山鹰食用。牧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流传着一个说法,只要冬天多给山鹰提供一些食物,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
期刊
旧时,有些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习惯用别号。因而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朋友之间口头称呼只用号,书面称呼只用字,而不称名道姓。别号不像名和字一样受到家族行辈的限制,字数多少不拘,因而能够比较自由地反映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早在晋代即有少数文人雅士自取别号,唐宋时别号逐渐流行,到了明清则几乎人人都有别号。至今,有的文人仍有用别号的习惯,有的人别号多达几个、十几个,如明末清初学者傅山,有公它、真山、浊翁、石人、
期刊
周芷若在高塔内答应师父从此担当峨嵋派重任的遗愿,此后便为此变得心狠手辣,整个人的灵魂极度扭曲,非但没有振兴峨嵋,反而把自己的青春浪费在了“担当”二字之中。岳不群担当起华山派的一切之后,总想一鸣惊人,光复华山,却因急功近利而修炼辟邪剑谱,不但英名丧尽,华山派也从此衰落。  金庸先生似乎对“担当”二字很是看重,除非天时地利人和,很少有人漂亮地“担当”,倒是有不少像《鹿鼎记》中的郑克爽,《天龙八部》中的
期刊
?真题呈现  族群,人群,群体,群的形态丰富多彩。群的便捷,群的力量,群的适应,群的挑战无处不在。微信平台可以汇聚一群相距遥远的亲戚;校本课程可以召集一群兴趣相近的同学;大自然更能轻松招引一群热爱阳光的旅友……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融入群的洪流。  以“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津 
期刊
古代有关道路的名称要比今天多。《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所谓达即通,一达指没有岔道,三达指丁字形街,四达是两路十字交叉。诸如此类。  一般来说,道、路为通名,凡人、车常走的地方都叫道或路,比较宽阔的叫康、庄(康、庄都有大的意思),岔路多的叫衢、逵。此外,还有一些道路的名称。  径,是指小
期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本词的作者是 朝的 。  2.下面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当歌的情景,作者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酒一边填新词供人演唱的游乐生活。  B.“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夕阳西下而生发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和希望其重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