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融合之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这与“融慧”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小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升,还是人格素养的形成,都大有裨益。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而言,“融慧”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融慧”理念的核心内涵
  “融慧语文”的着力点包括“融”和“慧”两个方面,前者强调融会贯通,后者则强调生成智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身心特点,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探讨语文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学的有效融通,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有益的语文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学习和应用语文,获取到思想的启迪,加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开启智慧、生成智慧、发展智慧的目的。
  二、“融慧”理念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我国的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瑰宝,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丛生,小学生吃着洋快餐,看着日本动漫,玩着美国玩具,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他们不屑于过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却对西方的圣诞节十分热衷,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值得欣慰的是,伴随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职责,开始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我校正在开展基于“融慧”理念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尝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开发,积极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1-3年级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是最为理想的,这一阶段正是儿童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要达到理想的识字、写字教学效果,必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启蒙教育经典,如《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等,都是启蒙阅读的理想教材。我们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传统教育经典制作为动画,让孩子们反复观看、诵读,不仅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习到了更多的文字,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写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笔顺,也要注意间架和章法。我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正是写字教学的有效素材,可以在低年级中开设书法课,并为学生介绍书法背后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对书法产生向往之情,从“欣赏”过渡到“临摹”,再从“字法”过渡到“章法”,引导学生挖掘出书法背后“文化元素”。如在“字的结构”的学习上,由于结构需求,变换出了很多的偏旁部首,形成一种美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一个个的进行演示,让他们看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字中蕴含的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在诗歌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传统文化可能有厚重之感,生活在新时代,他们很难全面了解古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信仰,也无法自己来挖掘出诗歌背后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将这些诗词传达给学生。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石灰吟》这首诗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①了解诗词含义和石灰特点;②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③体会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知识阅历有限,要让他们了解《石灰吟》这首诗的含义,体会到作者的铮铮风骨,难度较大,为此,我為学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于谦为人十分的清廉,每次进京办事,从来不向他人送礼,有人劝他带一些土特产,他笑笑回答:“吾唯有清风而已。”在担任兵部尚书时,全国多个地区出现了动乱,于谦一人掌握了全国前后征调的各项事务,景帝有感于于谦的节俭和清廉,看到他家中的房屋简陋,于是就赐了他一处府邸,于谦推辞道:“现在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最终拒绝了景帝的好意。景帝更加佩服于谦的为人了,每每提拔大臣时,必定会征求于谦的建议,结果,有些没有提拔的人,心里就怨恨于谦,在景泰八年,石亨趁景帝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推举英宗即位。他们这些人为了报复于谦,诬陷他谋反,于谦被害当天,全城百姓哭声震天,于谦遇害之后,锦衣卫查抄他的家产,没有发现任何罪证和值钱的物品,屋里空荡荡,只有简单的书籍和寝具,其中一间正室上了锁,打开一看,都是景帝生前赐给他的剑器和蟒衣,他从来没有动过,有感于于谦的高风亮节,锦衣卫们纷纷失声大哭……
  在讲完故事后,学生纷纷的陷入沉思中,感慨于于谦的两袖清风,此时,不用我过多的讲解,他们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诗词的内涵,学习到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对学生的诗词学习非常有益,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三)利用成语故事引入传统文化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是鲜活的中国历史,利用成语故事,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常常会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成语故事,如“指鹿为马”、“苏武牧羊”、“四面楚歌”、“破釜沉舟”、“望梅止渴”、“三顾茅庐”等等,将浩瀚的成语连接起来,其背后正是一幅头美妙多姿的历史画卷,利用成语,带领孩子们感受苍茫浩瀚的中国历史,从先人身上学习到了宝贵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融慧”理念强调,小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依靠语文教材,要积极探索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联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融慧”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孩子们必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惠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及思考——以一所小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5(12)
  [2]刘立峰,徐红梅.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几点体会[J].宁夏教育科研.2013(03)
  [3]徐敏美.得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9)
  [4]楼朝晖,刘大伟.浅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现代教育科学.2009(08)
  谢思杭,福建泉州市丰泽区乌屿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当新的生命诞生后,随之妈妈的乳房分泌营养丰富的乳汁,供婴儿食用,因而乳汁是婴幼儿的生命之源。乳汁的充盈是产妇机体各脏腑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乳汁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
通过对排放水污染物总量收费政策在无锡市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评价了总量收费政策的执行效果,并对达标排放停总量收费的做法进行了利弊分析.指出,应完善总量收费政策,以发
初中学生作文之所以干篇一律,立意雷同,选材雷同,在于缺乏感悟,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情”,甚至不懂什么是“真情”。不管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大部分学生都是人云亦云,了无新意,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
生活总免不了让人陷入烦恼的境地。有时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心烦事,比如被人在鼻子底下抢走了座位,或是挨了老板的一顿训斥;有时是个人的生活困惑,例如一段感情的结束,或是对自己
国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习好国学经典,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本文从阅读教学、经典诵读、写作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为国学经典如何能更好地润泽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一些建议。   一、阅读教学上的探索   阅读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其它学科深入学习的前提,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重视语文课堂的识
记叙文中常用描写,离开了它,就索然寡味甚至让人生厌。掌握了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好记叙文的基础。   我觉得,描写应该先讲究生动、具体,就像是画画的素描,由此再进一步升华。   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①孩子们走了。②孩子们手拉着手,说着笑着,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自往家里走了。   由于②句比①句增添了一些“描写”,人物发出动作时的情态、方式、目的等就比①句更具体可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简单记
临江铺大桥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按三向预应力结构设计,箱梁纵向采用全预应力理论。通过论述横隔板设计、纵向钢束布置和箱梁预拱度设置,纵向分析计算、变形验算和
作文是初中语文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期末考试中,作文占语文学科的比重都是不容忽视的。初中作文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新课改之后,教育部门
朗读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朗读中,可以让学生更好感受到语文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和思维训练,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   1.丰富声韵体验理解课文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首先要注重在声韵的陶冶下进行课文理解为先决条件。在对课文的综合朗读下,可以让学生更好感悟到各种课文中的独特魅力。在對课文的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