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故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基础。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将其工具性及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渗透在语文学科教学环节中,更是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以德育为首的具体体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关键是怎样才能将德育渗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既完成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又能收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德育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学科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重“新”和“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而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着一些误区,还残留着一些陈旧的思想及落后的教法。
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忽视了学科特点,倾向“偏激化”
一种倾向是只注重语文学科特点,淡化甚至忽视了德育渗透,认为德育渗透是政治课的事,形成教学中“纯语文化”,这只会使语文学科教学偏离教学目标,远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忽视语文学科特点,抛弃课文载体,将语文课教学“纯政治化”,使语文学科教学枯燥乏味,以至于将语文教学引入狭窄的死胡同,无法达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对德育渗透理解“狭隘化”
一方面将德育渗透内容简单化,认为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就是要“天天讲、节节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等,不讲这些内容,就不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是将德育渗透过程,狭隘地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教师说教上,忽视了“生活即学习的大课堂”,放弃了课外语文阅读指导、课后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三、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空泛化”
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没有结合课文这个关键载体,而牵强附会的进行毫无关联的德育内容,以至学生感到空洞的说教,“讲大道理”,马膝上钉掌——离题千里。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感化学生,重在致细入微的引导,只有将“切入点”细化,才能将德育内容准确有效地植入课文教学这个载体之中。
四、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陈旧化”
一方面,德育内容没有及时注入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而使语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仍停滞不前,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迷惘;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学习内容、思想观点,为什么还徘徊不前呢?另一方面是德育渗透方法僵硬老化,除了陈旧的教师“语言说教”方法之外,很少去尝试新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流的“讨论法”,利用生活实践的“感悟法”,利用扮演角色的“情境法”等,都可以将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做到形式多样、推陈出新,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育效果良好”的新局面。
五、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统一化”
一方面是每篇课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等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载体,德育内容、目标、方法照搬照套《教学参考书》,缺乏师生的灵活机动性;侧重点,切入点,被事先设定的“统一标准”捆住手脚,使语文课堂上德育渗透过程机械僵硬单调。另一方面,忽视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师生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有“异”才会去求“同”,才会去辩论、去实践,才会有进步,特别是德育渗透更应体现“个性化”。
对于以上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各种误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去改变这些不足之处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新”、从“细”入手,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获得真正的实效。
语文教学中有了新的德育观念,新的德育形式,新的德育方法,是不是就可以使德育渗透效果立竿见影呢?其实,关键还需要渗透德育过程中的“细化”工作。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细化”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细”在切入口。箭头尖细,才能洞穿巨物。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德育渗透的口子是否精细,即德育的切入口是否恰当。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熟练驾驭优势,变“读教材”为“用教材”。根据教师的自身文化修养及教学目标的把握,选取德育的一个侧重面,做细做精,切忌“面大、空泛”、“贪多嚼不烂”的被动局面。
第二,“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及体察学生的感悟上。教学环节上的细化,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而不是空谈,更不会离开具体的语文教学而大搞“政治化”,离题太远,这样的细化,使每位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心中有一盘棋,做到德育渗透心中有数,在教学中确定了具体的德育目标(即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渗透成为语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之一,而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装饰品”。对学生的感悟,细心体察,这是及时分析把握德育渗透效果的关键一环,教师不仅要留心教,更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的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个性十足的群体,不仅存在家庭影响,贫富差异等物质因素,还有着学生的个人经历,学生年龄特征差异等内在因素。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效果好坏,也往往会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靠的不是暴风骤雨,不是千年不变的老观念、老方法,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用新的教育理念及细致的工作方法,德育渗透效果才会显著。推而广之,润物无声,重在“新”、“细”,也是各门学科德育渗透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而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着一些误区,还残留着一些陈旧的思想及落后的教法。
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忽视了学科特点,倾向“偏激化”
一种倾向是只注重语文学科特点,淡化甚至忽视了德育渗透,认为德育渗透是政治课的事,形成教学中“纯语文化”,这只会使语文学科教学偏离教学目标,远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忽视语文学科特点,抛弃课文载体,将语文课教学“纯政治化”,使语文学科教学枯燥乏味,以至于将语文教学引入狭窄的死胡同,无法达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对德育渗透理解“狭隘化”
一方面将德育渗透内容简单化,认为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就是要“天天讲、节节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等,不讲这些内容,就不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是将德育渗透过程,狭隘地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教师说教上,忽视了“生活即学习的大课堂”,放弃了课外语文阅读指导、课后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三、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空泛化”
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没有结合课文这个关键载体,而牵强附会的进行毫无关联的德育内容,以至学生感到空洞的说教,“讲大道理”,马膝上钉掌——离题千里。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感化学生,重在致细入微的引导,只有将“切入点”细化,才能将德育内容准确有效地植入课文教学这个载体之中。
四、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陈旧化”
一方面,德育内容没有及时注入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而使语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仍停滞不前,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迷惘;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学习内容、思想观点,为什么还徘徊不前呢?另一方面是德育渗透方法僵硬老化,除了陈旧的教师“语言说教”方法之外,很少去尝试新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流的“讨论法”,利用生活实践的“感悟法”,利用扮演角色的“情境法”等,都可以将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做到形式多样、推陈出新,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育效果良好”的新局面。
五、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统一化”
一方面是每篇课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等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载体,德育内容、目标、方法照搬照套《教学参考书》,缺乏师生的灵活机动性;侧重点,切入点,被事先设定的“统一标准”捆住手脚,使语文课堂上德育渗透过程机械僵硬单调。另一方面,忽视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师生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有“异”才会去求“同”,才会去辩论、去实践,才会有进步,特别是德育渗透更应体现“个性化”。
对于以上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各种误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去改变这些不足之处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新”、从“细”入手,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获得真正的实效。
语文教学中有了新的德育观念,新的德育形式,新的德育方法,是不是就可以使德育渗透效果立竿见影呢?其实,关键还需要渗透德育过程中的“细化”工作。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细化”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细”在切入口。箭头尖细,才能洞穿巨物。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德育渗透的口子是否精细,即德育的切入口是否恰当。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熟练驾驭优势,变“读教材”为“用教材”。根据教师的自身文化修养及教学目标的把握,选取德育的一个侧重面,做细做精,切忌“面大、空泛”、“贪多嚼不烂”的被动局面。
第二,“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及体察学生的感悟上。教学环节上的细化,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而不是空谈,更不会离开具体的语文教学而大搞“政治化”,离题太远,这样的细化,使每位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心中有一盘棋,做到德育渗透心中有数,在教学中确定了具体的德育目标(即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渗透成为语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之一,而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装饰品”。对学生的感悟,细心体察,这是及时分析把握德育渗透效果的关键一环,教师不仅要留心教,更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的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个性十足的群体,不仅存在家庭影响,贫富差异等物质因素,还有着学生的个人经历,学生年龄特征差异等内在因素。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效果好坏,也往往会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靠的不是暴风骤雨,不是千年不变的老观念、老方法,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用新的教育理念及细致的工作方法,德育渗透效果才会显著。推而广之,润物无声,重在“新”、“细”,也是各门学科德育渗透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