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领导人 三种结局

来源 :经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89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旷强简介
  中国直销问题专家,多家大型直销企业顾问,曾协助多家海外企业进入内地直销市场
  
  近日,央视在《焦点访谈》和《经济半小时》等重要栏目中,连续报道了一个重大传销案,其中涉及的一个关键人物叫做杨玉永。
  作为行业人士,我们应当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杨玉永的一意孤行?杨玉永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又有哪些问题是业界迫在眉睫必须反思的……而进入2006年后,国内发生的类似于杨玉永的案件又何止这一起。
  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截至目前,在国内直/传销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三个人—三种不同类型,不同的现况,不同的结局。
  
  杨玉勇、刘武彪和张华这三个人都是在国内直销界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领导人。不过,他们三个人在行事上却截然不同,以至于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就不一样了。
  可以说,杨玉勇基本上是100%的市场出身,因此,他相信市场是第一生产力,而市场的核心是人、是网络,所以在他眼里网络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刘武彪也是市场出身,但他不甘久居人下,一有机会就另立山头,成立自己的企业。他相信企业是第一生产力,而企业的核心是审时度势,整合优质资源。因此,一边察言观色一边加足马力抢夺市场,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张华是大起大落、不高不低的一类人。因此,再次出山的他,在角色定位上始终飘忽不定,此时的他选择了与业界(主要是业内第三方机构)打成一片,希望营造声势,图谋大跃进式的整合资源、快速发展,以弥补五六年市场停顿所错失的机会。因此,造势是他再次复出后第一个阶段的主要轨迹。
  这三个人,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国内直销领导人的一些特质。
  
  杨玉勇
  
  在1998年之前,杨玉勇算得上直销界的高手,但称不上是凤毛麟角那种。因为那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因此杨玉勇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1998年之后。他“艺高人胆大”,坚持不隐退,在市场竞争几乎不存在的情形下,他领导下的网络组织日益膨胀,迅速成为国内几大地下网络之一。但是,这毕竟是在和法令悄悄对弈,见不得阳光,因此,他不得不选择成为一个神秘人物,以求平安。
  杨玉勇领会到了直销的基本核心,他知道网络的重要性。但他在网络经营认识上的局限性却让人大跌眼镜。他重视洗脑,重视异地邀约,在他看来,这些1998年之前的传销手法对市场更加有效。姑且不论其是否合法,杨玉勇大失人心的根源就在于他不能够审时度势,他只会简单地网络扩张,而且技巧并不高明。他之所以能够发展得比较大,完全是因为竞争不够激烈所致,并不是他的能耐真的如何了得。
  总之,杨玉勇是一个胆大却又狭隘的人。
  所以,杨玉勇前前后后总计数十万的网络,就成了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的庞大组织。
  虽然,杨玉勇曾先后与多名领导人建立所谓合作关系,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行为都是隔靴搔痒,杨玉勇成了一个“不知所以然”的人,他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成了井底之蛙,也不知道今后要到哪里去。
  杨玉勇今天的结局,就是他应有的归宿—一个失败的草莽“英雄”。
  
  刘武彪
  
  要说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好的内资“直销”企业,刘武彪自创的林枫公司算是一家,而且多多少少要算是一个奇迹。因为在三四年前,他刚刚准备创办林枫的时候,除了有几个人之外,刘武彪基本上就只有他自己的一张嘴。
  刘武彪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所以他不光会做市场,也懂得市场是为企业利益服务的,更明白企业才是市场最终的归宿。所以,早在天马公司做市场的时候,他就知道,要想让市场属于自己,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创办企业,而不是像杨玉勇那样闷在井里,一味低头看市场。
  林枫公司采用的制度、林枫的产品、林枫的管理、林枫的市场声誉,都不利于大家正面去认识它。所以刘武彪就想办法,把自己尽可能地往商业主流上靠,树立自己的精神领袖地位,同时又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依托。
  尽管这些做法也闹出一些笑话,但总体来说,他的思路是相对清晰的,尽管他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但他舍得花钱买这些东西。所以,严格来说,他是一个把企业地位和个人影响力放得比较高的人,而这也正好抓住了直销企业发展的基本核心。
  所以,不管刘武彪是歪打正着也好,是有心栽树也好,总之是让林枫公司有了一些起色。尽管今后林枫公司的走势如何还是未知数,但就刘武彪已经走过的路来看,他把握得很微妙,也很不容易。
  刘武彪接下来怎么走,是一个系统工程。
  和杨玉勇相比,刘武彪是一个努力寻找成功并已取得暂时领先的草莽英雄。
  
  张华
  
  非常可惜,张华直到2004年才开始在市场上发出一点声音,对实力相对较微弱的他来说,已经有些晚了。
  和杨玉勇相比,张华了解网络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做大网络,首先就要把企业做大;和刘武彪相比,张华知道如何把企业做大。但现实情况是,2004年出山的张华,经济上比不过刘武彪,也比不过杨玉勇,市场上更是没法和前两者比。曾经成功的张华,这时无可奈何地成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尴尬人物。
  因为多年前曾经在直销市场上获得成功,所以张华以为自己很了解直销,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时隔6年,江湖变了。
  张华试图让自己的企业以一个正面的公众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就会有趋之若趋之若鹜的市场效应,但事实证明,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他努力把自己的企业形象往安利等主流企业所在的第一阵营靠拢的过程中,市场给出的反应令他胆寒。
  张华的正面复出,市场反应很迟缓,营业额持续低迷,各种市场资源也若即若离,令他苦恼不已。于是,张华不得不选择与业界保持密切来往,以试图寻找各种可能的市场突破口。
  但是,这谈何容易。
  几乎所有2004年以后开盘的公司,都呈现出“肾虚”的症状,营业额难以突破。虽然一些外资跨国企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业绩也抵不过一些内资企业,甚至和林枫公司不相上下。错失的市场机遇,让张华一开始就尝到市场难做的苦头。
  但张华毕竟有过成功的经历,他不甘心也不可能屈服,他一边公关,一边四处整合市场,从成绩来看,这两方面都很突出。但正是由于他的成绩突出,一场始料不及的危机终于发生,结果是两边正负相抵。
  张华是显得有些过急了,即使是整合市场资源,他也没有把握水到渠成的商业原则。而在处理与业界的关系的过程中,他也走得太快,走得太近,以至于他就快成为一个业界的人。但是,业界并没有给他带来市场,没能治疗他企业的“肾虚”。
  和杨玉勇相比,张华没能精耕市场;和刘武彪相比,张华没能把握机遇。张华本应更有实力精耕市场,更有资本把握机遇,但是他没有。所以,他的优势没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用在最恰当的地方。
  杨玉勇今天的落马,是短视的必然结局;刘武彪今天暂时的战绩,是机遇的成功巧合;张华今天的处境,是战略错位的尴尬。
  在这里提到他们三个人,其意义并不在于说他们的是非长短,而是他们基本代表了目前多数内资直销企业的性格特点,企业家们应当以此为鉴。
  反思过去,审视当下,谋划明天。
  
  后记:我只是一个顾问
  当“张华出事”时,我的顾问企业问我,这是否政策开始紧缩的信号?我说:“不是,政策面上它是偶然的典型事件,而市场面则是一个几率极大的必然事件。对于‘张华们’而言,企业需要更强健的体魄,扎实的市场是未来决胜的关键。”
  当“林枫解散”、“林枫申牌”时,我的顾问企业问我,林枫还有戏吗?我说:“林枫的明天是一个未知数,它的过去无法抹去,它的今天不是必然,它的明天是极大的未知。对于‘刘武彪们’而言,今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智慧。”
  当“传销教父落马”时,我的顾问企业问我,是不是真的要开始严打了?我说:“杨玉勇自己导致了今天的结果,他有选择,但他没有选好,也没有早选。对于‘杨玉勇们’而言,投降、自首或逃亡,都是出路。”
  今天,当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直销企业都云集到内地市场的时候,大家拼的,首先是战略框架和缜密的战术安排。好的制度不一定能够长久占领市场份额,取得直销牌照不一定能够取得市场认同,有大量资金投入不一定能花在刀刃上……但是,好制度、有牌照,而且有钱,取得成功的几率真的非常大。
  作为一个企业顾问,不应当成为一个算命先生,也不应当对任何人和事都说三道四,但能够及时说该说的话,就是一个称职的顾问。从这个意义来说,本文有它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有人说,付以平的直销事业历程就是一部小小的中国直销演变史。  在她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辛酸和喜悦。她用自己丰富的直销经历告诉我们,做直销,首先要做一个无愧于别人和自己良心的人。    付以平总是很忙,常常出国或奔波在国内各地,考察机会、拓展事业,但她却是一个不大愿意讲述自己故事的人。在她自己看来,那些辉煌和财富,都很平淡。  付以平说,也许是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她无论是做一个普通的企业职
期刊
身在广州的刘金明,在获取生意资讯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谈到自己刚刚进入的直销行业时,他却说,自己很早就知道直销,但真正去了解却很晚。正是由于看到直销目前在国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火的行业,他才抱着一颗创业的平常心入门的。    进入直销仅仅才两个多月的时间,刘金明也许说不上有什么深刻的体验和回忆,但他却有着一颗热爱直销事业的心。  刘金明做过新闻,做过广告,也做过培训,最后选择在直销条例出台后的
期刊
1997年开始涉足直销的刘洵,因忠于产品而了解直销,因朴实的信念而坚持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因踏实做事而获得成功。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人们印象中直销人张扬的激情,她做事的心态跟她接受我们采访时的态度一样:冷静、负责、务实。    军人出身的刘洵性格非常直率。由于记者准备采访她的时候,她正在外地出差,所以记者经过不少周折才联系到她,但是她接到电话给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最后,在
期刊
美国往事主题  你能想象喜宴或朋友聚会时,无酒相伴的寂寞吗?你能想象因为在公共场合喝酒而招来罚款甚至牢狱之灾吗?你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在20世纪,准确地说是1920年-1934年间的美国,这样的事情的确发生过。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切法规都不可能一出台就是完善的,它和当时的政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当在实践中与市场需求发生冲突,或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法规也会相应地加以调整
期刊
对于现在新进入的直销员来说,也许陈维明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但是他选择坚持,配合公司进行调整的思维和心态却是值得借鉴的。    时隔一年多,记者第二次采访陈维明,感觉他过得还是那么悠然,那么祥和。这次的采访,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叙旧。  所以,少了客套,少了拘泥,对于在直销中的付出和心得,陈维明侃侃而谈。    疯狂期中的理性    回忆1998年以前的直销大环境时,陈维明只用了两个词—“混乱”和“疯狂
期刊
整理/岑竞瑞 口述/邹 尧    直销条例出台后,我和很多直销员朋友一样,关注着中国直销的未来。通过对直销在国际上发展的轨迹并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及国情进行理性的分析,我认为:直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中央党校听课  2005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党校主办的,主题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讲座。该讲座邀请了某知名直销公司50位高级经理到场,主讲人
期刊
在1999年和2002年先后进入直销行业的赵亮和吴景强,从事过几家外资直销企业,经历过几次团队合作的成功和失败。2006年3月,吴景强跟随赵亮加入了转型企业—海王健康之家。虽然才两个多月,但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认为,在直销行业,开心比赚钱更重要。    在采访吴景强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碰巧遇上了他现在的指导老师赵亮。跟赵亮进行了一番交谈之后,记者发现,他们的直销经历极为相似
期刊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钟攸平,在全国工商系统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会议上强调,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深入扎实开展打击传销专项整治。    5月18日至19日,全国工商系统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要求,对今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工作作出进一步的部署。会前
期刊
甄刚简介  资深直销研究人    作为一个金字塔计划的主体,联球公司一度被公安部门以“涉嫌非法经营”论罪,后又改为“涉嫌非法传销”。这种说法严格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其代理店推荐代理店,的确可以获得推荐佣金,但这个制度的本质是“庞氏骗局”,它是以后来的投资者的钱作为红利去填补许诺给先前投资者的红利。所以,我更愿意视之为经济诈骗。  联球案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曝光的非法集资案件中的“登峰
期刊
侯晓林简介  1994年,因参与国家直销模式相关研究课题,而全面介入直销领域。  资深直销研究人士。    从直销条例出台那天开始,业界对今后一个时期直销行业特征的预测分析大都认同“严管多于宽松、整顿多于扶持”这一判断。从今年以来各地执法机关的查处力度和近来国家工商总局成立“直销监管局”这样的专门管理机构等迹象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样的判断。难道国家在直销领域的“政策”当真就是“管”大于“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