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石狮20年实践和探索的这场“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并理性审视其中得失,有助于推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进行。
20年前,石狮是全国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实行小党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探索大部制的服务型政府的试验,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取得重大的成果,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小政府坐大,但其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样本价值,功不可没,其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有重要的启不。
石狮政改的背景
石狮是著名侨乡。70年代初,海外华侨经济恢复和发展,石狮侨乡购买力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文革”期间,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无法满足侨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一方面海外华侨每年寄回大量的物资,形成侨眷自用有余的“侨物”,另一方面,為了满足侨眷的购买力提高的需要,一些闲散的居民自筹资金,从外地采购副产品和紧俏的国产日用工业品。石狮商品市场从卖小洋货,发展到仿造小洋货出售,到“三来一补”加工洋货出口,发展到三资企业,规模生产名牌小商品,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要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给石狮市场经济发展正名、撑腰。石狮市场经济在经历了“文革”的挫痛之后又有长足的发展,到1982年形成以服装为主的多样化的小商品市场,尤其是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集散地和批发市场,呈现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的繁荣的市场经济景象,仅2万人的市区,就有一万个个体商店。每天有3万人进入石狮来购物,形成全国跑石狮的态势,成为国人服装消费的向往之地。商品市场逐渐形成,石狮名声大振。
正确处理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石狮市经济发展一开始就是发展商品生产,走资本原始积累道路,逐渐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虽然石狮人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认定发展市场经济,对提高生活水平是有好处的,但因为没有“红头文件”,思想疑虑总是没有消除。石狮市工商局从石狮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石狮市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发挥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用足用活政策,努力培育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在思想观念上,由过去“除了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转变到“除了禁止的,都是允许的”上来,为市场的发育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软环境。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三先三后”的做法,即先放开后管理,先繁荣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为市场的繁荣创造宽松的条件。在具体措施上,变“管、卡、压”为“放、帮、促”,为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做好5个“放开”:市场主体放开、上市商品放开、经营方式放开、运销渠道放开、商品价格放开。
“民选”市长,副市长
1988年7月,泉州市委经福建省委批准,颁布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干部管理体制的第一个创举(《关于推荐选拔石狮市市长的公告》,就参加竞选的报名条件、录用名额、选拔程序、有关待遇作了决定:为了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实行机会均等,进一步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体制,搞好石狮市政治改革的综合试验,决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民主推荐选拔石狮市人民政府市长和三名副市长,其中有一名女副市长。
那时的选举,才叫“真刀真枪”。1988年的石狮,不仅做到了票选市长,还开展了由代表真正的票决。尽管20年前的石狮市长竞选“动作超前”,但我们应该相信选民的选择和觉悟,执政党对政改的群众基础要有足够的信心,面对选举,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会表现出应有的良知和责任。
实行“民选”有三方面的优点:一是机会均等,人选方面,改变了以往单纯由组织部门提名的做法,实行公开推荐,组织上可以推荐,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优秀的企业家和有影响的归侨都可以,拓宽了知人用人的渠道。二是透明度高,参选者公开演讲和答辩,台上见高低,谁行谁不行看得很清楚。按这个办法可以选出群众满意的领导人。三是充分发扬了民主。在选择评议中,150名民意代表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气氛十分热烈。市长候选人7名,按抽签确定顺序,每人发表30分钟竞选演说,由民意代表争先提问,难题纷呈,当场投票决出前3名。第一轮三名初选人票数相当接近,分别为39、37、34票。过2天,他们三人参加第二轮竞争,首先是候选人随机抽取问题,按题回答,并由民意代表自由提问,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第二轮答辩,刘成业的能力和才干充分显现,他的答辩,多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得票数89,遥遥领先。接着,泉州市政府领导在150位民意代表见证下把市长任命书当场颁发给得票最高者刘成业,开创中国民选市长的历史。
此外,女副市长报名者59人,经资格审查,有21人参加竞选,经过激烈的演讲和答辩之后,选出3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竞选。最终,经包括民意代表在内的165名“评议代表”现场评议投票后,年仅28岁的厦大经济系讲师、博士生周真平力挫群芳,成为这次竞选的获胜者。
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尝试
1988年建市之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三大关于机构改革的设想,把石狮市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规定石狮市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力求做到“在体制上更活一点,机构更小一点,经济管理权限更大一点,干部素质更强一点”,明确规定市政府的职能是规划、监督、协调、服务,进行大步伐的“小党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力求建立决策民主体制良好、勤政廉政、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石狮市从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政府机构设置,市领导的产生,公务人员的来源,恰好成为进行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的最佳试点,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上级决定进行全面的试验。
小政府、大社会行政运行机制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机构精简。石狮市按小党委、小政府、大社会原则设置机构。建市初期,根据省编委的要求,中共石狮市委设市委办公室和党务工作部2个部门,政法口只设检察院和法院,市政府设11个部门。这种小政府改革的特点是“艰苦、廉洁、务实、高效”,为石狮市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保证。
第二个特征是压缩编制。按规定,石狮可配备780人,省编委只给320人(不含政法编制),现在实际到位276人,组成一支精干的、素质高的干部队伍。1988年9月建市以来,石狮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公务员制度的单项试验,实行“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共招收四批公务员374人,是普通县公务人员的1/3。从四批公务员来看:政治素质好,党团员占84%;文化程度高,大专以上的 学历占48%,中专占52%;年龄结构理想,全市机关干部平均年龄为31.9岁,其中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占47%,地域结构做到五湖四海,多数干部来自外籍8个省25个县(市)。更主要的是从制度上克服不正之风,保证干部队伍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第三个特征是精简领导职数。1990年石狮市五套干部共配14职,而一般县要配25到30职。14人中,市委常委7人,书记兼市长,二位副书记分别兼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其他四位常委分别兼组织部长、纪委书记、人武部政委和石狮办事处主任。政府设一正三副,为加強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分管经济的副市长兼市委常委。人大、政协各设一正二副,各部委办局原则上也只设一正二副,一些小的局只设一正一副。转变机关作风方面,一是在工作中抓中心、抓重点,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时期只突出一、二项重点工作,而不面面俱到。二是压缩“文山会海”,明令取消一批简报和文件,规定会议审批制度,少开会、开短会,市委正、副书记,正、副市长均不设专职秘书。三是建立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强调干部到基层、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提倡“艰苦、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
小政府需要大社会
小政府并不是机构越少越好,而是要按职能设置,精简合并重叠的机构,没有职能的转变,小政府就无法正常运转。石狮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后,其主要职能可简单概括为:贯彻执行党和上级政府的方针政策。保证这些方针在本地区的落实和实行;做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其核心是服务。
石狮在转变职能方面的经验有:一是实行党政分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三是实行简政放权。坚决将不该管、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通过简政放权下放和转移出去,政府只做那些社会做不了,企业做不了,群众做不了而应该由政府来做的事。比如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镇(办事处)、村(街);让社会团体分担政府部分职能;将部分职能交给中介组织。四是突出服务职能,转变职能的核心是服务。主要有政策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软环境服务。在对企业的服务上,着重于产前和产后的服务。产前服务主要是作为产业引导,搞好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产后服务主要是把企业推向市场,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石狮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企业到上海、进北京,上大连、赴重庆,南征北战,在全国的10多个大中城市举办18场商品展销活动,使企业的产品大踏步地进入了国营商业的主渠道,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这种服务,受到企业的赞扬,他们说,过去政府管企业,现在政府抓市场,和我们企业想到一起,走到一块了!这样,大力密切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过去一些企业有偷漏税行为,现在主动纳税,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帮助。
政改必须上下联动
石狮机构改革是自下而上进行的,缺乏一个有利于这种机制生存的大环境。石狮市的改革历程证明,机构改革关系整个社会大的体制环境,是政府职能转变、资源整合、产权制度、经营体制、财政供养体制、用人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而不是机构设置的简单的加减,某个地区的单兵突进的确困难重重。
一些上级职能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管理上的方便,总是希望自己的“腿”能够贯穿各个层级政府,于是往往利用掌握的资金、项目、达标评比等资源,直接干预下级政府的机构改革,要求设置与自己对口的机构,并且保持级别和编制不变,否则就要取消对下级政府的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援助。因而,纵向政府间的“职责同构”关系模式,成为了政府机构改革困境的另一主要症结所在。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评选全国科技先进县(市)时,石狮各项指标均达标,但福建省科技厅以该市没有科技局、不重视科技发展为由不予申报,于是石狮市即向福建省编制委打报告,挂牌成立科技局,这才如愿以偿拿到科技先进市的称号。
不过,石狮“改革超前”的同时,却有一点遗憾。“小政府、大社会”被当作石狮改革的范例被人们反复提及和讨论,固然是因为这项改革在当初产生的巨大影响,但在2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将建市初期的一些“超前动作”作为石狮改革的亮点津津乐道,这似乎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现在政府改革方面的大手笔少了,得意之作不多。
应该说,石狮改革初期,在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找准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在建立新体制上先行一步。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趋于完善的时候,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体制特色,难度明显增加,这就更加需要各级的决策者拿出应有的胆略和智慧。
20年前,石狮是全国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实行小党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探索大部制的服务型政府的试验,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取得重大的成果,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小政府坐大,但其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样本价值,功不可没,其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有重要的启不。
石狮政改的背景
石狮是著名侨乡。70年代初,海外华侨经济恢复和发展,石狮侨乡购买力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文革”期间,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无法满足侨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一方面海外华侨每年寄回大量的物资,形成侨眷自用有余的“侨物”,另一方面,為了满足侨眷的购买力提高的需要,一些闲散的居民自筹资金,从外地采购副产品和紧俏的国产日用工业品。石狮商品市场从卖小洋货,发展到仿造小洋货出售,到“三来一补”加工洋货出口,发展到三资企业,规模生产名牌小商品,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要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给石狮市场经济发展正名、撑腰。石狮市场经济在经历了“文革”的挫痛之后又有长足的发展,到1982年形成以服装为主的多样化的小商品市场,尤其是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集散地和批发市场,呈现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的繁荣的市场经济景象,仅2万人的市区,就有一万个个体商店。每天有3万人进入石狮来购物,形成全国跑石狮的态势,成为国人服装消费的向往之地。商品市场逐渐形成,石狮名声大振。
正确处理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石狮市经济发展一开始就是发展商品生产,走资本原始积累道路,逐渐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虽然石狮人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认定发展市场经济,对提高生活水平是有好处的,但因为没有“红头文件”,思想疑虑总是没有消除。石狮市工商局从石狮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石狮市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发挥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用足用活政策,努力培育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在思想观念上,由过去“除了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转变到“除了禁止的,都是允许的”上来,为市场的发育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软环境。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三先三后”的做法,即先放开后管理,先繁荣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为市场的繁荣创造宽松的条件。在具体措施上,变“管、卡、压”为“放、帮、促”,为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做好5个“放开”:市场主体放开、上市商品放开、经营方式放开、运销渠道放开、商品价格放开。
“民选”市长,副市长
1988年7月,泉州市委经福建省委批准,颁布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干部管理体制的第一个创举(《关于推荐选拔石狮市市长的公告》,就参加竞选的报名条件、录用名额、选拔程序、有关待遇作了决定:为了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实行机会均等,进一步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体制,搞好石狮市政治改革的综合试验,决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民主推荐选拔石狮市人民政府市长和三名副市长,其中有一名女副市长。
那时的选举,才叫“真刀真枪”。1988年的石狮,不仅做到了票选市长,还开展了由代表真正的票决。尽管20年前的石狮市长竞选“动作超前”,但我们应该相信选民的选择和觉悟,执政党对政改的群众基础要有足够的信心,面对选举,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会表现出应有的良知和责任。
实行“民选”有三方面的优点:一是机会均等,人选方面,改变了以往单纯由组织部门提名的做法,实行公开推荐,组织上可以推荐,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优秀的企业家和有影响的归侨都可以,拓宽了知人用人的渠道。二是透明度高,参选者公开演讲和答辩,台上见高低,谁行谁不行看得很清楚。按这个办法可以选出群众满意的领导人。三是充分发扬了民主。在选择评议中,150名民意代表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气氛十分热烈。市长候选人7名,按抽签确定顺序,每人发表30分钟竞选演说,由民意代表争先提问,难题纷呈,当场投票决出前3名。第一轮三名初选人票数相当接近,分别为39、37、34票。过2天,他们三人参加第二轮竞争,首先是候选人随机抽取问题,按题回答,并由民意代表自由提问,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第二轮答辩,刘成业的能力和才干充分显现,他的答辩,多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得票数89,遥遥领先。接着,泉州市政府领导在150位民意代表见证下把市长任命书当场颁发给得票最高者刘成业,开创中国民选市长的历史。
此外,女副市长报名者59人,经资格审查,有21人参加竞选,经过激烈的演讲和答辩之后,选出3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竞选。最终,经包括民意代表在内的165名“评议代表”现场评议投票后,年仅28岁的厦大经济系讲师、博士生周真平力挫群芳,成为这次竞选的获胜者。
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尝试
1988年建市之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三大关于机构改革的设想,把石狮市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规定石狮市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力求做到“在体制上更活一点,机构更小一点,经济管理权限更大一点,干部素质更强一点”,明确规定市政府的职能是规划、监督、协调、服务,进行大步伐的“小党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力求建立决策民主体制良好、勤政廉政、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石狮市从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政府机构设置,市领导的产生,公务人员的来源,恰好成为进行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的最佳试点,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上级决定进行全面的试验。
小政府、大社会行政运行机制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机构精简。石狮市按小党委、小政府、大社会原则设置机构。建市初期,根据省编委的要求,中共石狮市委设市委办公室和党务工作部2个部门,政法口只设检察院和法院,市政府设11个部门。这种小政府改革的特点是“艰苦、廉洁、务实、高效”,为石狮市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保证。
第二个特征是压缩编制。按规定,石狮可配备780人,省编委只给320人(不含政法编制),现在实际到位276人,组成一支精干的、素质高的干部队伍。1988年9月建市以来,石狮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公务员制度的单项试验,实行“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共招收四批公务员374人,是普通县公务人员的1/3。从四批公务员来看:政治素质好,党团员占84%;文化程度高,大专以上的 学历占48%,中专占52%;年龄结构理想,全市机关干部平均年龄为31.9岁,其中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占47%,地域结构做到五湖四海,多数干部来自外籍8个省25个县(市)。更主要的是从制度上克服不正之风,保证干部队伍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第三个特征是精简领导职数。1990年石狮市五套干部共配14职,而一般县要配25到30职。14人中,市委常委7人,书记兼市长,二位副书记分别兼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其他四位常委分别兼组织部长、纪委书记、人武部政委和石狮办事处主任。政府设一正三副,为加強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分管经济的副市长兼市委常委。人大、政协各设一正二副,各部委办局原则上也只设一正二副,一些小的局只设一正一副。转变机关作风方面,一是在工作中抓中心、抓重点,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时期只突出一、二项重点工作,而不面面俱到。二是压缩“文山会海”,明令取消一批简报和文件,规定会议审批制度,少开会、开短会,市委正、副书记,正、副市长均不设专职秘书。三是建立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强调干部到基层、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提倡“艰苦、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
小政府需要大社会
小政府并不是机构越少越好,而是要按职能设置,精简合并重叠的机构,没有职能的转变,小政府就无法正常运转。石狮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后,其主要职能可简单概括为:贯彻执行党和上级政府的方针政策。保证这些方针在本地区的落实和实行;做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其核心是服务。
石狮在转变职能方面的经验有:一是实行党政分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三是实行简政放权。坚决将不该管、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通过简政放权下放和转移出去,政府只做那些社会做不了,企业做不了,群众做不了而应该由政府来做的事。比如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镇(办事处)、村(街);让社会团体分担政府部分职能;将部分职能交给中介组织。四是突出服务职能,转变职能的核心是服务。主要有政策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软环境服务。在对企业的服务上,着重于产前和产后的服务。产前服务主要是作为产业引导,搞好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产后服务主要是把企业推向市场,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石狮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企业到上海、进北京,上大连、赴重庆,南征北战,在全国的10多个大中城市举办18场商品展销活动,使企业的产品大踏步地进入了国营商业的主渠道,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这种服务,受到企业的赞扬,他们说,过去政府管企业,现在政府抓市场,和我们企业想到一起,走到一块了!这样,大力密切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过去一些企业有偷漏税行为,现在主动纳税,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帮助。
政改必须上下联动
石狮机构改革是自下而上进行的,缺乏一个有利于这种机制生存的大环境。石狮市的改革历程证明,机构改革关系整个社会大的体制环境,是政府职能转变、资源整合、产权制度、经营体制、财政供养体制、用人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而不是机构设置的简单的加减,某个地区的单兵突进的确困难重重。
一些上级职能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管理上的方便,总是希望自己的“腿”能够贯穿各个层级政府,于是往往利用掌握的资金、项目、达标评比等资源,直接干预下级政府的机构改革,要求设置与自己对口的机构,并且保持级别和编制不变,否则就要取消对下级政府的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援助。因而,纵向政府间的“职责同构”关系模式,成为了政府机构改革困境的另一主要症结所在。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评选全国科技先进县(市)时,石狮各项指标均达标,但福建省科技厅以该市没有科技局、不重视科技发展为由不予申报,于是石狮市即向福建省编制委打报告,挂牌成立科技局,这才如愿以偿拿到科技先进市的称号。
不过,石狮“改革超前”的同时,却有一点遗憾。“小政府、大社会”被当作石狮改革的范例被人们反复提及和讨论,固然是因为这项改革在当初产生的巨大影响,但在2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将建市初期的一些“超前动作”作为石狮改革的亮点津津乐道,这似乎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现在政府改革方面的大手笔少了,得意之作不多。
应该说,石狮改革初期,在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找准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在建立新体制上先行一步。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趋于完善的时候,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体制特色,难度明显增加,这就更加需要各级的决策者拿出应有的胆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