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皮部-经络-脏腑”论治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189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属于中医“燥痹”“肺痹”“肺痿”范畴。本文基于“皮部-经络-脏腑”理论形成空间构架,强调从整体全面探查病邪所藏之处,明确传变途径和病情虚实变化。该病以正虚为本,气血精津于“皮部-经络-脏腑”网络系统运化失常为核心病机,痰瘀阻滞为关键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病理演变过程为早期皮部受邪、玄府郁闭,中期精津失布、痰瘀胶结,晚期精亏不散、脏腑失用,治疗应视其病位病性,以早期宣散气机、中期祛痰逐瘀、晚期攻补兼施为主要治则,动态辨治,截断疾病发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芎芪醒脑方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方法:将70例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片口服(前4周5 mg/d,后4周10 mg/d),观察组单纯给予芎芪醒脑方颗粒冲服(每日1剂,连服8周),观察2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AD认知功能量表(ADAS-Cog)、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精神量表(NP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6、10(IL-4、IL-6、IL-10)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
目的:探讨夏枯草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对照组、夏枯草低、中和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毒性,生长,凋亡,Bax、Bcl-2mRNA及蛋白,Caspase-3、Caspase-9 mRNA,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制备U87细胞负瘤小鼠,分为模型组、夏枯草低、中和高剂量组,检测各组小鼠皮下瘤体积、增殖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夏枯草组细胞集落数量、细胞活性,Bcl-2 mRNA及蛋白均降低,凋亡细胞数,Bax、Caspase-3、Caspa
基于临床动物实验现有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模型研究,梳理、归纳、分类、总结RE动物模型的中西医临床特点吻合度并分析其差异性。通过分析发现研究中RE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法、外源性灌酸法和中西医结合法,与临床吻合度最高的RE动物模型为“高脂高糖联合部分幽门结扎+贲门肌切开术”。RE动物模型的建立,其目的是基于稳定、贴合实际的模型,为临床药物的开发及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综述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RE动物模型,分析模型的特点及缺点,为以后的RE模型建立提供参考,为未来R
目的:湿热证动物模型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为了更好地开展湿热证相关研究,常需要借助于湿热证动物模型。目前湿热证的造模方法众多、特点各异,通过文献挖掘对湿热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分析,为建立公认可行的湿热证动物模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近20年的文献,提取其中有关动物种类、干预因素、相关疾病、评价指标等文本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在筛选出的127篇文献中,湿热证动物模型涉及到SD大鼠、豚鼠、新西兰兔等8种动物,干预因素包括湿热环境、高脂高糖饮食、中药干预、生物因子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亦无特异性疗法,是国内外临床肾病亟需解决的难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IgA肾病与黏膜免疫关系密切,尤其与黏膜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肠道菌群紊乱等黏膜免疫环节相关,从黏膜免疫角度探讨IgA肾病的治疗方案成为IgA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呼吸道黏膜和胃肠道黏膜免疫角度出发,针对IgA肾病常见之脾肾亏虚兼风热或湿热证,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病位有咽、肾和脾胃之侧重,由此制定相应治法及方药,最终形成具有脾肾同调、气阴双补、标本同治、内外合治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2月有关针灸治疗CHF的文献,建立针灸治疗CHF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取穴规律特点。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112篇涉及52个穴位,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排名前三位的穴位是内关、心俞、足三里,其中任脉所涉及腧穴最多。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主因子,聚类分析则将腧穴分为两类,其中常用穴位配伍为心俞和膻中,以及心俞、膻中、内关。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
《中国药典》发布至今已有10版,除第一版外对竹茹的功能主治皆有记载,而竹茹止血的功能唯有第二版有记载。考古今本草医籍文献发现古人对竹茹止血的功能早有记载,可以治疗内科、妇科、外科诸多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人认为竹茹可以通过清阳明之热、入血分凉血、清络脉之热、降气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古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竹茹止血的单方和复方,竹茹是古人临床常用的止血药。建议修订新版《中国药典》时将竹茹的功能主治修订为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安胎,用于痰热咳嗽,胆火夹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
肝性脊髓病是在慢性肝病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多以双下肢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痉挛性瘫痪为主要症状,致残率极高。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尚无简便可行的治疗方法。肝性脊髓病属于中医学“痉病”范畴,继发于“肝积”“臌胀”等病,在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疫毒、酒食、药石、情志所伤等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或因肝失疏泄,痰瘀阻络,或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或因外邪内浸,湿热留滞,或因脾胃失运,气血不足,导致邪壅经络、筋脉失养而发病,其病位在筋脉,病本在肝,涉及肾脾胃,病性为本虚标实。临证辨治应紧扣病
人体孔窍遍布周身,循于经络,连于脏腑,维持生命活动。芳香中药辛香走窜,理气行血,散壅滞郁结,喜走空窍。窍疾喜用芳香,治窍以通为先。芳香中药散表邪、行卫气、宣鼻窍、开毛窍,善走窜、入心经,化痰瘀,通心窍,入鼻通脑,复原神志,恢复神机,醒脑窍,芳香祛湿,温阳化气,宣上启下,通下窍。本文旨在解析芳香开窍的理论与效用,丰富芳香开窍的内涵和外延,为芳香中药治法理论提供参考借鉴。
目的:针对腹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资源中以腹针疗法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KOA的RCT研究,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10项涉及病例892例,Meta分析显示:①总有效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腹针vs传统体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7,1.17]),“腹针+温针灸vs温针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CI[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