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简单的认为就是把文化产业化,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100多家文艺院团,上千家影视公司……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增,文化市场空前活跃,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丰富。目前我国年出书品种、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影产量连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年产电视剧上万集,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认为,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简单的认为就是把文化产业化,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党和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据我国原来是“四位一体”,现在叫“五位一体”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
他强调道,我们从来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的问题,因为文化产业内容是核心要求,我们向社会、向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冲突,和我们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这样才能投放到市场上来。这是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对人们的素质、品德和价值观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把好文化产业内容观是第一。
刘玉珠说,中央提出在文化产业上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道路。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从这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它在增强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产品和活动,包括成为市场主体以后它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对此,刘玉珠认为在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上,软实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长期发挥作用,其次文化软实力需要文化的长期积累才能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文化软实力是沟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吸收最有效的方式;政府的推动与企业的积极性相结合,尤其是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行为,这是重中之重。要发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文化“走出去”是必然选择,文化“走出去”一是从政府层面,通过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鼓励企业、鼓励企业家开拓国际市场,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刘玉珠指出,在“走出去”的问题上,政府和企业的侧重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府是考虑通过文化交流、通过“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达到彼此的尊重,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于企业而言,它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发展创造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应该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莫言的获奖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有被世界所认可的文化产品,这是最生动的国家软实力提高的体现。
刘玉珠说,莫言的获奖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从他的获奖有这样几点启示:第一说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其次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第三中国作家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对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在国外建立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的建立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还不能说是最主要的形式,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所在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形成彼此的尊重。
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最主要的形式还是要有一大批能够适应各国文化消费者消费需求,为他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们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兴趣,沟通、理解,从而达到相互的尊重,这样长期下去形成积累,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真实,这样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才是真正的提升。
刘玉珠指出,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中央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提出是充分考虑到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他个人认为不能够简单地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加GDP比重或者达到5%以上就算完成任务了,因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刘玉珠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又好又快”,“好”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快”是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一是要继续凝聚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战略考虑,二是要把战略任务通过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体现出来,三是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四是在体制机制上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这就是政府应该考虑的,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做环境、企业做市场。这个环境是指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文化产业概括为十个产业门类,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新的文化产业的指标体系又分成数十个具体的门类,它包括了现在文化、广电、出版、工信部等多个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十个门类中既有传统的门类,又有新兴业态,比如传统上的演出、娱乐、电影、出版发行、艺术品,新的产业门类包括了网络、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围绕着科技和文化融合产生的新的产业门类。尽管这十几年来,国家文化产业纵向比发展很快,基本上能够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是横向比,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发达国家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认识和措施、成效都走在我们的前面,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是我们经常要做的事情。但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必须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创造创新活力,使文化产业有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满足国人的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刘玉珠认为,在文化消费方面,文化消费水平是同经济基础、消费需求和实际的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的,人们只有在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求后才能考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开始提到日程上来。但由于我们这两个方面同国外相比发展时间都很短,所以我国城乡居民拥有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是比较低的,目前从总体上看只达到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政府高度关注文化消费问题,正在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责任编辑 陈晰
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100多家文艺院团,上千家影视公司……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增,文化市场空前活跃,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丰富。目前我国年出书品种、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影产量连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年产电视剧上万集,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认为,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简单的认为就是把文化产业化,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党和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据我国原来是“四位一体”,现在叫“五位一体”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
他强调道,我们从来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的问题,因为文化产业内容是核心要求,我们向社会、向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冲突,和我们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这样才能投放到市场上来。这是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对人们的素质、品德和价值观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把好文化产业内容观是第一。
刘玉珠说,中央提出在文化产业上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道路。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从这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它在增强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产品和活动,包括成为市场主体以后它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对此,刘玉珠认为在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上,软实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长期发挥作用,其次文化软实力需要文化的长期积累才能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文化软实力是沟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吸收最有效的方式;政府的推动与企业的积极性相结合,尤其是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行为,这是重中之重。要发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文化“走出去”是必然选择,文化“走出去”一是从政府层面,通过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鼓励企业、鼓励企业家开拓国际市场,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刘玉珠指出,在“走出去”的问题上,政府和企业的侧重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府是考虑通过文化交流、通过“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达到彼此的尊重,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于企业而言,它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发展创造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应该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莫言的获奖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有被世界所认可的文化产品,这是最生动的国家软实力提高的体现。
刘玉珠说,莫言的获奖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从他的获奖有这样几点启示:第一说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其次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第三中国作家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对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在国外建立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的建立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还不能说是最主要的形式,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所在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形成彼此的尊重。
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最主要的形式还是要有一大批能够适应各国文化消费者消费需求,为他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们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兴趣,沟通、理解,从而达到相互的尊重,这样长期下去形成积累,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真实,这样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才是真正的提升。
刘玉珠指出,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中央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提出是充分考虑到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他个人认为不能够简单地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加GDP比重或者达到5%以上就算完成任务了,因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刘玉珠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又好又快”,“好”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快”是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一是要继续凝聚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战略考虑,二是要把战略任务通过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体现出来,三是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四是在体制机制上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这就是政府应该考虑的,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做环境、企业做市场。这个环境是指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文化产业概括为十个产业门类,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新的文化产业的指标体系又分成数十个具体的门类,它包括了现在文化、广电、出版、工信部等多个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十个门类中既有传统的门类,又有新兴业态,比如传统上的演出、娱乐、电影、出版发行、艺术品,新的产业门类包括了网络、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围绕着科技和文化融合产生的新的产业门类。尽管这十几年来,国家文化产业纵向比发展很快,基本上能够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是横向比,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发达国家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认识和措施、成效都走在我们的前面,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是我们经常要做的事情。但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必须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创造创新活力,使文化产业有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满足国人的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刘玉珠认为,在文化消费方面,文化消费水平是同经济基础、消费需求和实际的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的,人们只有在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求后才能考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开始提到日程上来。但由于我们这两个方面同国外相比发展时间都很短,所以我国城乡居民拥有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是比较低的,目前从总体上看只达到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政府高度关注文化消费问题,正在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