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彩回顾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发展的好坏,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是办学者,就是校长。未来十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成就如何,取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是校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校长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又拥有最大的可能和机遇。葛道凯司长重点就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体会和关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认识这两个方面,同与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和探讨。
  葛道凯司长指出,《教育规划纲要》第六章专门为今后十年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部署了四项任务。这四项任务分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四项任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汇总《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总共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办学规模上,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关于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第二,在管理体制上,要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第三,在结构布局上,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第四,在办学机制上,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第五,在教育教学上,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第六,在队伍建设上,要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七,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要支持建设实训基地,改革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和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建设。第八,在政策环境上,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教育支持政策,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葛道凯司长在阐述上述八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教育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的主要精神,即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调整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
  葛道凯司长详细汇报了自己对于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认识,认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是要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关于职业教育的部署要把握好三句话。一是要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二是要牢牢把握“推动改革创新”和“强化内涵建设”两条主线。三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入手、重在行动”的思想方法。葛道凯司长最后特别强调,我国校企合作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需要学校校长和教师们立即行动起来,与企业界紧密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我们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尽快地进入到“保障规模、强化内涵、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北京师范大学孙玲副校长在论坛上做了“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经济腾飞”的讲话。她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了可能。她特别强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还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并最终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关键。
  孙玲副校长指出,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今后十年间的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规划。在这些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四大任务;并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列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首要举措。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这也是本次论坛以“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经济腾飞”作为主题的缘起。孙玲副校长指出,在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得到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大力支持,发起、创办了“中国职业学校校长论坛”。邀请政府官员、中外专家、企业领导、知名校长,围绕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经过七年的磨砺,论坛已经初步成为一个集官方与民间、学校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多重视角的高峰论坛,得到了同仁们的肯定与认可。她期待着,这个论坛能够不断壮大,能够成为职业院校校长们探讨办学理念、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能够成为校企之间深化产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供需互动的平台,能够成为中外同行加深了解、深化合作的平台,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福才)
  
  近日,本刊特别邀请了“2010年中国职业学校校长论坛”的部分主讲嘉宾,聚焦校企合作这个话题,从产、学、研等多个视角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他们是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何振伟部长、北京劲松职业高中贺士榕校长、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曹永浩校长。
  《中国教师》: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专家接受我们的访谈,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与法规制度建设现状是怎样的?
  赵志群: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目前,这方面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谈到现代学徒制度,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德国的双元制。其实,德国并不是唯一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其制度甚至可能都不是最完善的。德国以输入为导向的、分离式的学徒制(职教管理由联邦和州政府等不同部门承担)加大了部门合作的难度,限制了地方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广泛实施学徒制的其他国家如奥地利、瑞士和丹麦等的做法可能更有参考价值。
  美国和加拿大也建有针对年轻人的现代学徒制度,包括系统地针对工作的培训和正式的课堂学习。加拿大的中学学徒制革新项目结果表明,社会和经济界对学徒制显示出了很强的需求。一些学院如乔治亚学院等,也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非常好的实施制度。由于这些院校与我国职业院校的情况非常类似,因此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何振伟:吉利产业与吉利教育是校企合作的直接产物。1997年,几乎与创办汽车厂同时,吉利在浙江临海办起了第一所汽车工业学校,即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到2008年,又先后投资创办了以汽车专业与社会专业相结合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及中国第一所重点培养汽车车辆工程博士与硕士的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这几所学校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贺士榕: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企业支持办学。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也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双方互利互惠,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但合作带有暂时性、多变性等特点,希望政府能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帮助校企双方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曹永浩: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对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比如可以开一个全省的交流会来推广经验,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者给奖金,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哪个企业没有做好,要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好比一辆汽车,有车有油,可以开上路,但如果在汽油里再加点添加剂,就能跑得更快。
  
  《中国教师》:校企合作有了制度保障之后,在模式与运行机制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各位专家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何振伟:吉利是一家“学习型企业”,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需求的“企校合作”战略,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通过“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模式,利用吉利汽车产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组织资源——生产基地、汽车研究院、国内海外销售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等,为相关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优越的校外实习场所,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链。
  同时,吉利汽车产业联手吉利教育,于2010年启动GM1000计划(吉利认可的千名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潜力后备人才的“熊猫”计划,培养中基层骨干人员的“金刚”计划,培养高效运营团队的“帝豪”计划,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全球鹰”计划。这样,职业教育为产业提供智力资源,产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贺士榕:为了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层开展,职业学校如何选择恰当的合作模式?在我看来,职业学校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多年来,劲松职业高中积极探索“集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实习就业为一体”和“国际国内相结合”的全方位校企合作之路。我们采用政府投资、专家设计、“前店后校”等模式,走进企业、共享企业资源;走出校门、实现自主经营;捕捉机会、校企联合;紧跟首都经济发展,面向行业岗位需求,长短结合、稳定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牢牢抓住内涵建设,培养适销对路各类人才。
  曹永浩:校企合作应该注重“双向互动”的原则,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来实现校企的深层合作。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一是“请进来”,通过“车间进校”引进了东莞汇丰精密模具车间、深圳通发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学校为两个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与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合作,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使用牧野公司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
  通过实行“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材料、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固定可靠的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了“无缝对接”。
  赵志群:谈到模式和机制创新,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创新。实用主义认为,创新是在特定范围内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职教创新可以在宏观层面(如运行机制)、中观层面(如行政管理或实施机构)和微观层面(如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不必是原创性的,即它们也许已经存在于某个地方,比如其他国家或地区,或在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中。作为一种新的、有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职业教育创新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现有状况、解决紧迫问题,或者开启新的可能性。创新不仅是一个新的观点,更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创新一定是能够在实践中落实的,并且具有可评价的效果。创新的结果应当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目前,针对实践的有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构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即从技术模式(将“新产品”直接引入到教育现实)转变为参与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发创新并将创新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因此,广大职教实践工作者已经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中国教师》:校企合作如何实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改革?
  何振伟: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方面,校企双方应该建立“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互约、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
  在吉利自办学校和校企合作的案例中,我们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的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其一,针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和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吉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311”人才培养模式: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个围绕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综合岗位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为重点的特色人才质量观,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其二,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将企业的二次培训、顶岗培训提前引入和嫁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变,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走动”和“轮换制”。
  贺士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或许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7年开始,劲松职业高中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办学和行业专家委员会两大优势,在中餐烹饪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等领域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通过对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的直接引进,吃透精髓,消化改造,推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选择课程模式”。通过对引进课程的分析和本土化改造,编制或使用了各专业的模块化教材。在教学模式上,依据教学改革新理念,将“任务驱动”理论具体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各专业各自形成了“模拟仿真教学模式”“菜单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以及“任务式考核”“合作式考核”“选择式考核”“案例分析式考核”等考评模式。
  曹永浩:深度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校企共建课程。应该由企业提出岗位需求,在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岗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实现对岗位能力的培养。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企业课堂”——牧野班,企业提出的岗位需求主要针对牧野设备操作员和牧野机床加工工艺员。我们和企业共同分析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最后确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牧野精密加工技术、牧野设备加工操作、设备维护保养、牧野伙伴企业相关设备的操作理念。这些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与此同时,“企业课堂”的课程考核和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参照采用牧野公司的企业的评价标准。
  赵志群: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传统的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教务部门或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手段实现。按照这种方式,被评价者总是在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充其量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要想对课程质量进行主动和适时的控制,必须寻找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
  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和灵活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简称M
其他文献
由于阅读量少、见识少,造成农村学生在习作上的先天性不足,加之教师引导方法单一,致使学生习作之时兴趣全无,写作过程如同“挤牙膏”,成为一场痛苦之旅。在这样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习作,只能有形无实、无病呻吟。如何依据农村学生现状,激发习作兴趣,提高农村学生习作水平呢?   一.抛题引趣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写贴近农村生活的作文才最有话可说。因此,我依托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农村生活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并且在一
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语文课外作业能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语文课外作业布置恰当与否,对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由于应试教育,不少教师布置了大量的语文课外作业,真是面面俱到,犹如茫茫大海,学生根本无所适从,毫无价值的机械重复更是摧残学生的身心,也是学生不愿做作业的原因。学生对作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选煤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但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从选煤厂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噪声、煤泥污水的产生、性质、危害及防治角度,论述选煤行业重视环境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有效方法之初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指导小学生高年段的语文课外阅读呢?本文笔者就从以下
期刊
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哲学素养值得关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广泛阅读,点燃哲学的火花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门安排了“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当我们学习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我
31例心脏病患者静脉应用异舒吉、并以硝酸甘油静脉制剂作对照。结果表明异舒吉对缓解胸痛以及冠心和风心心衰的效果较满意,与硝酸甘油组相比有较显著的差异。在每次心搏量(SV
散文以其感情丰富,语言优美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在高中阶段,散文占有比较大的篇幅,散文教学理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文本的不恰当处理,把散文鉴赏变成了对词、句的机械分析,把一篇优美的散文肢解成零碎的词句,导致散文课失去了美感,造成散文教学的一种缺失。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我
为性爱“摆功”  健脑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性爱能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和增加血流速度,增加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数量,改善精神状况和长期记忆;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提升人的幸福感;通过配合与感受对方,增强大脑中的情商机制,协助完成情商的构建。所以,将性爱喻为健脑灵丹,一点也不过分。  防感冒 加拿大研究发现,性爱中男女双方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以及体内的吞噬细胞增多,而唾液免疫球蛋白A是人体抵御感冒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