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什么叫人文,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不过,人文有一个核心的价值指向,即对人的尊重。因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正如王义遒指出:“人文则涉及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价值判断,研究人怎样完美和发展自己。”
当从人的完美生成角度来看人文性,人文与美则相依相成,美育与人文也就联系了起来,即美是人的生命运动,是人的价值实现。马斯洛指出:“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更确切地说,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它所以特别重要,与其说是因为能造就艺术家或艺术产品,不如说能造就更好的人。”高尔基也指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所以,美的本质是人的价值的实现,美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文关怀。所以,李岚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美育的目标是完善人格的生成。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是与人相等的。马克思说:“作家绝不是把自己的作品作为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也即是说,作家并不是以创作作品作为生活或生存的手段,创作本身就是作家的生活体验,作家生活在创作之中。黑格尔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力展现,美育则让人体验生命,享受生命。“这种美的享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的享受,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自我享受。”这种享受与物质享受迥异,物质享受是物质的消耗,得到的是生理的满足;美的享受是生命力的释放,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人格境界的提升。美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力的展现,人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自由。从这个角度看,美就是自由,或者说美是人们通向自由的途径。对此,席勒曾经说过:“我违抗这迷人的诱惑并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追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人既作为生物性的存在,又作为精神性的存在。当解决了物质存在后必然追求精神性的存在,因为人能有意识地追求美。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的存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性的存在。从精神的角度来追寻人生的意义,必然是人的自由,人的尊严的实现。池田大作指出:“仅仅是物质的满足,决不能使你获得人生的充实感”,“确立内心世界是为了能始终如一地生活。如果日常生活被外部世界淹没,它就会暂时与内心世界分离。”人需要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否则,人的灵魂就会无家可归。托尔斯泰说:“不弄清生命的意义以及由此而得出明确指导原则,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存在。”卡夫卡把写作视作自己的生命,“不写作我的生活会坏得多,并且是完全不能忍受的。”茨威格说“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说来业已沦亡和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年过花甲,要想再一次开始全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因此,他选择了维持生命自尊的方式——自杀。在他们看来,人的精神存在才是根本的,离开了这点,人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与智育、德育相比,美育有其自身特征。智育、德育强调人某方面的提高,美育以整个人为对象。以整个人的人格提升为目标,则以人的各种需求为对象,这带来了美育的丰富性。但是,美育绝不是要培养“通才”,美育不是“通才教育”,这是目前素质教育中应该警惕的。“这种摆脱了狭隘专业教育模式的教育,并不等于所谓‘通才教育’。‘通才’,若理解为‘通达之才’……但是,如果把‘通才’看成是无所不懂、无所不能的各科都通的人才,那当然是任何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也是不存在的。”
美育的实现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情感的熏陶。《乐府题解》中伯牙学琴于成连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情感因素的作用。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灵魂的最深处,只要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以美来浸润人的心灵,使它也因此而得到美化。”蔡元培指出:“宗教之为累,一至于此,皆激刺感情之作用为之也。感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人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力。这并不是说,美育过程不需要智育与德育的参予,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知识的准备。马克思:“你要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最优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知识只是为直觉的审美做准备,是作为潜意识出现的,而不能代替美育情感性熏染本身。
审美教育的方式应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经典艺术品的欣赏。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生活环境的美育。“为了培养审美的敏感性,培养美感的接受能力,必须使日常生活环境具有大量的艺术因素。”美是内化的,美本就是你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从小处着手,从生活着手。“审美情感教育在大处和小处都要贯彻,应该由小到大地上升。这里不能轻视种种‘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可以在人的性格上打上本质和烙印。”
通过审美教育来落实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审美过程中的人文性才是摆脱了工具性的语文。袁济喜旨出:“美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从工具论与认识论层面走向深层的人文精神建设境界,是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赋予今日中国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这为语文人文性的实现指出明确的路径。
作者简介:江苏省金湖县戴楼中心学校语文教师。
当从人的完美生成角度来看人文性,人文与美则相依相成,美育与人文也就联系了起来,即美是人的生命运动,是人的价值实现。马斯洛指出:“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更确切地说,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它所以特别重要,与其说是因为能造就艺术家或艺术产品,不如说能造就更好的人。”高尔基也指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所以,美的本质是人的价值的实现,美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文关怀。所以,李岚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美育的目标是完善人格的生成。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是与人相等的。马克思说:“作家绝不是把自己的作品作为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也即是说,作家并不是以创作作品作为生活或生存的手段,创作本身就是作家的生活体验,作家生活在创作之中。黑格尔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力展现,美育则让人体验生命,享受生命。“这种美的享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的享受,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自我享受。”这种享受与物质享受迥异,物质享受是物质的消耗,得到的是生理的满足;美的享受是生命力的释放,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人格境界的提升。美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力的展现,人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自由。从这个角度看,美就是自由,或者说美是人们通向自由的途径。对此,席勒曾经说过:“我违抗这迷人的诱惑并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追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人既作为生物性的存在,又作为精神性的存在。当解决了物质存在后必然追求精神性的存在,因为人能有意识地追求美。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的存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性的存在。从精神的角度来追寻人生的意义,必然是人的自由,人的尊严的实现。池田大作指出:“仅仅是物质的满足,决不能使你获得人生的充实感”,“确立内心世界是为了能始终如一地生活。如果日常生活被外部世界淹没,它就会暂时与内心世界分离。”人需要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否则,人的灵魂就会无家可归。托尔斯泰说:“不弄清生命的意义以及由此而得出明确指导原则,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存在。”卡夫卡把写作视作自己的生命,“不写作我的生活会坏得多,并且是完全不能忍受的。”茨威格说“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说来业已沦亡和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年过花甲,要想再一次开始全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因此,他选择了维持生命自尊的方式——自杀。在他们看来,人的精神存在才是根本的,离开了这点,人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与智育、德育相比,美育有其自身特征。智育、德育强调人某方面的提高,美育以整个人为对象。以整个人的人格提升为目标,则以人的各种需求为对象,这带来了美育的丰富性。但是,美育绝不是要培养“通才”,美育不是“通才教育”,这是目前素质教育中应该警惕的。“这种摆脱了狭隘专业教育模式的教育,并不等于所谓‘通才教育’。‘通才’,若理解为‘通达之才’……但是,如果把‘通才’看成是无所不懂、无所不能的各科都通的人才,那当然是任何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也是不存在的。”
美育的实现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情感的熏陶。《乐府题解》中伯牙学琴于成连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情感因素的作用。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灵魂的最深处,只要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以美来浸润人的心灵,使它也因此而得到美化。”蔡元培指出:“宗教之为累,一至于此,皆激刺感情之作用为之也。感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人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力。这并不是说,美育过程不需要智育与德育的参予,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知识的准备。马克思:“你要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最优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知识只是为直觉的审美做准备,是作为潜意识出现的,而不能代替美育情感性熏染本身。
审美教育的方式应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经典艺术品的欣赏。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生活环境的美育。“为了培养审美的敏感性,培养美感的接受能力,必须使日常生活环境具有大量的艺术因素。”美是内化的,美本就是你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从小处着手,从生活着手。“审美情感教育在大处和小处都要贯彻,应该由小到大地上升。这里不能轻视种种‘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可以在人的性格上打上本质和烙印。”
通过审美教育来落实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审美过程中的人文性才是摆脱了工具性的语文。袁济喜旨出:“美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从工具论与认识论层面走向深层的人文精神建设境界,是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赋予今日中国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这为语文人文性的实现指出明确的路径。
作者简介:江苏省金湖县戴楼中心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