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2c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需求与招生规模扩大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课题组从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出发,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实践教学及化工企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教考分离等方面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系列改革,形成了适合培养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模式。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成效显著。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09-02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岗位逐渐趋于饱和,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发展发展步伐的加快,规模以上化学化工企业数量逐年快速增加,地方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提升。因此,我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原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同时培养从事与化学专业相关社会需求的化学专业人才”改为“主要培养从事与化学专业相关社会需求的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我院在持续数年的招生规模扩张之后,学院办学面临着一个从数量累积阶段转入质量提升阶段,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学院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能够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为了提高化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课题组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下,遵循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通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改革实践
  (一)对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1.对四年制本科化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必修课总的学时数将原来的1352学时压缩到1131学时。压缩学时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学,引导思维,启发创新。增加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对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当今化学学科与材料学科、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新思维的研讨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科学知识、方法和研究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补充更适宜的选修课程,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化学实验分为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最大程度地减少基本操作实验中简单重复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删除一些基本上不能反映出发展现状的实验,扩大综合能力训练及体现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把化学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几次师生座谈会,得知同学们有个共同愿望,即都很想了解化学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以便拓展视野,提高学习兴趣。面对本科生,我院设置了《化学前沿知识讲座》选修课,同时把它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课,课学时数为24学时,由学院的10位教授或博士主讲,每人至少讲2学时。内容涉及到化学各二级学科前沿知识。化学前沿知识讲座尽量结合各学科热点问题,如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来源、作用、毒性及其防治;兴奋剂检测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蒙药现代化;宇宙化学的研究前沿等等。化学前沿问题、学科最新进展及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介绍,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
  (二)顺利实现蒙语授课班学生由蒙语授课逐步转向汉语授课
  我院蒙古族学生多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汉语基础较差。直接用汉语授专业课时学生的困难较多。因此,开始教学化学专业的第一年尽量用蒙语授课,任课教师要满足蒙汉兼通的要求。学院组织编写了化学蒙语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准备过渡:不用蒙语教材学,而改用汉语教材。同时要求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化学专业术语蒙汉对照表。一年坚持下来,蒙语授课班学生基本能够用汉语授课,甚至能够用汉语写作业和回答问题。
  (三)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它在化学创新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独特的功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实验成本低、污染少、安全性高,有利于学生探索性的实验的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国外发展较快,已被许多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部门采用。近年来,我国也把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课题列入了高校化学教育的科研规划,但目前广泛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国内高等院校还为数不多。
  对于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奠基石。为适应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创新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以来,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课的微型化实验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己形成了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包括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等)相结合的新体系,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环节中增加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目前,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已成为我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学生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能力以外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诸多能力因素。过去,化学专业学生尤其师范专业学生的上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毕业教育实习,但目前学生扩招之后仅仅靠毕业实习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的,必须把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对所有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知识结构、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从具体内涵建设上进一步强化,从教学管理规范上加以约束、从学生能力培养上加以提升,每门课程制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指标,把培养学生素质(尤其教师素质)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五)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我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通过在职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目前,我院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63.3%,教授12名,博士18名。由他们组建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立项课题的研究,每届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其中有些科研成果如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等已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目的。
  (六)共建院企平台——充分利用校外化工企业教育资源
  落户在通辽市的各类化工企业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可利用的极好的教育资源。为了搭建“学校-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我们与在通辽市的高新化学化工技术技术企业(如霍煤集团碳素有限公司、联亿羊业公司、昶辉生物有限公司、蒙牛乳业有限公司、通辽金美化工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开展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平台顶岗实习,真正参与化工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避免了常规参观或者观摩实习中常见的走马观花的弊端。学生通过化工企业的专业实训,完成了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学习实践。学院经常请化工企业董事长、技术顾问给学生进行讲座,介绍化工企业所需要化学的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为教学质量工程提供保障
  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带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院认真抓好化学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为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做出了努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着力提高我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在学校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全面开展“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并发挥了中心的教学示范与辐射作用。我院化学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八)实行教考分离,带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考分离”既督促教师重视教学效果又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是教学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从1996年开始,我院化学专业的三大专业课-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先后采用全国或华北、东北区统考试题,实行了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不参与抽题,实行集中统一评卷。很好地“屏蔽”了各种不良因素对考试的干扰,提高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加强了“三风”建设,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管和以考促改的目的。“教考分离”形式上是教学与考试分离,实质是学校教育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控制的一种保障措施。实践证明,“教考分离”制度不仅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也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化学化工学院毕业学生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成效
  本课题构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的改革实践成效显著。
  1.“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果突出。我院化学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化学专业于2012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创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2010年“无机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坛新秀,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及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5年学院“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与推广”课题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我院“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实验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2.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几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部分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和SCI源期刊上发表。近五年来,我院本科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考研升学率逐年上升,达到了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近五年,学院476名毕业生分别考上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中考上211工程大学或985大学的比例达到60%。平均考研升学率达到38%。
  3.教师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加强。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4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8篇,其中SCI收录40篇,编写专著和教材15部。获得各类教学奖项19项。一名教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一名教师获得自治区青年科技奖,一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科技优秀青年骨干。
  我院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扩宽了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渠道,研究成果对区内外兄弟院校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快速成长。我院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将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深入。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FFB090604)及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9040)
  作者简介:许良(1966-),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理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教学与天然产物化学研究。
其他文献
射击运动按竞技能力划分,属于技术主导类,是表现准确性、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射击项目特性是比赛中选手心理能量的决胜因素较大。射击运动项目的特点为:稳、准、狠。业
综合录井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综合技术,本文主要论述了现阶段地质勘探中综合录井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对于产生失衡的原因,经济学界有众多的说法,本文从美元本位制的角度来说明其与经济失衡的关系,进而得出解决失衡问题应该
据说,交通堵塞的问题,远在古代的罗马就已经成为官员和市民最头痛的问题。当时的政府立法规定车马禁止于白天时进城,虽然解决了白天的交通问题,但晚上却吵的市民无法睡觉,因
目前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要学好专业知识比较困难,作为中职数学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必须推陈出新,把中职数学“实用、够用”原则凸显出
PPP高速公路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公私合营、投资金额巨大等鲜明特征,精准评估项目风险势在必行。首先设计了相对全面的PPP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有意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为目的,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合理的会计政策和合法的会计原则范围内进行的
论述了黑龙江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治理最为迫切的区域之一。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良好生态环
针对在工业过程中数据普遍存在的非线性特性,基于数据的局部相关关系对分类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的数据特征提取和故障分类方法。利用t-SNE算法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