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展示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展示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教读课文,教学预计需要两个课时,今天我展示的是第一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几十年如一日种树,最终凭借一己之力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这篇课文对于处在人生观形成早期的初一学生来讲是特别有阅读意义和价值的。
  一、阐述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部编教材的构建,采用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也是遵循部编教材的编写意图,设立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维度的目标。
  在语文要素方面,七年级上册的训练重点是朗读和默读。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朗读还好,默读这项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常常被弱化。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部编教材把默读能力的训练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第三单元开始到第六单元,整整用了四个单元的强度来训练默读能力。而第四单元就是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学习边默读边圈点勾画。依据这个我设计了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厘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维度,人文性。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为了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根据这个,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目标:通过感受高原变化及其原因,初步感知牧羊人的行为意义和精神内涵。(教学重难点)
  因为你要让七年级的学生去理解牧羊人为什么要自愿地去种树,为什么种了树就说他伟大,而且这种花几十年去种树的行为好像和他们现实的生活很难产生连结。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真的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鸿沟。所以说这个目标不仅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二、规划教学活动
  这节课教学分四个环节:导入、教读、小结和作业。我相信,最简单的才是最有效的!
  导读部分,我采用的是展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发生地普罗旺斯今昔对比的图片和视频。把原来地狱般的荒漠和如今天堂般的薰衣草圣地进行比较,直观地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
  教读环节,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是圈点勾画知情节。
  这个板块主要是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的默读方法:圈点什么,勾画什么,用什么符号标示。并且让学生从勾画的关键语句中提取信息,完成情节梳理的表格,从而落实了第一个教学重点:厘清思路,把握内容。预计用时5分钟。
  第二是圈点勾画品人物。
  如何充分地解读牧羊人的种树行为,真正地感悟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又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直接将所谓的精神品格概括出来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样做既没有解读文本的深度,也没有关照生命的温度,更没有教育学生的力度。
  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在这个“品人物”的环节中,我直接抛开了人物这一块,而把对文本的解读,聚焦在一个“变”字上,把焦点落在高原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描写高原环境的语句,来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这样的对比可以真切地让学生看到高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探寻高原变化的原因——是牧羊人种了树,但是牧羊人种树不是奔着“伟大”或“英雄”的头衔去的,他种树的原因特别单纯,他只是想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就是这么一个对未来对美好生活的念头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做这件事,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荒原变成绿洲。所以牧羊人对幸福的追求才是引领高原变化的力量源泉,也是让牧羊人走向伟大的根源。也就是说牧羊人是通过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切入,教学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就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理解、可学习的,那就是改变自己,幸福他人!
  最后是课堂小结和作业。通过教师的小结,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巩固对人物精神的理解。作业留的是牧羊人颁奖词的撰写,目的是进一步的提升情感体验,巩固已达成的教学目标。
  三、讲解重点问题
  接下来我进行的是重点问题的模拟讲解。我预设的问题是在教读部分的第二个环节,学生默读、朗读高原变化的语句,真切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之后,我用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感受牧羊人的可贵品质。
  下面是我的具体讲解:
  同学们,上面这些关于高原描写的语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震撼的奇迹,透过这个奇迹,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人,对,就是牧羊人!(板书:牧羊人)是他让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讨论:牧羊人凭什么创造奇迹?这样的奇迹他是如何做到的?
  好,四人学习小组赶快集结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且以上面这样的句式来概括你们的讨论结果:牧羊人凭借让高原发生了变化。
  看来小组讨论已经有了结果,让老师听听你们的见解。(板书:勤劳、乐观和自信、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坚持、慷慨无私、对生活的热爱……)
  同学们看,在一百多年前,牧羊人为普罗旺斯种下了一万多棵树苗,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他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幸福!而今天,我觉得牧羊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种下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里面,有勤劳之树,有乐观自信之樹,有信念之树,有坚持之树,有慷慨无私之树,有热爱生活之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牧羊人不仅仅是在植树,他更是在植德!(板书:植树——植德)
  这样的人,我们理应向他致敬!所以老师建议大家带着敬意,一起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其他文献
太阳像火球似的,把地板烤得滚烫。   热。   一阵又一阵的蝉鸣声像老式收音机发出的声响。   烦。   盯着眼前的数学题,草稿纸涂了一张又一张,可还是解不出来,我近乎抓狂了,一股无名火从心底燃烧!我扔下笔,走出那个令我烦躁的房间。   迎面扑来一股滾烫的热浪。我漫无目的地走着。   咦?   那是什么东西?眼角的余光被一抹不起眼的白色所吸引,我俯下身去,原来是一簇雏菊。它们被石头遮挡着,只露出了
我这篇东西是写给外地人看的,不是写给昆明人看的。和昆明人谈昆明菜,岂不成了笑话!其实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是有特点的。昆明菜——云南菜不属于中国的八大菜系。很多人以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实并不一样。四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多数四川菜都要放郫县豆瓣、泡辣椒,而且放大量的花椒——必得是川椒。中国很多省的人都爱吃辣,如湖南、江西,但像四川人那样爱吃花椒
【编者按】本期所选文章,写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有清洁工、农民、司机、育儿嫂、工人等等。他们有的贫穷,有的艰辛,有的忘我工作,有的追逐梦想。虽然大家的生活有些奔波,工作也有些辛苦,但都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让生活更好,让未来更好。  我说不出来  马金瑜   我说不出那四个徘徊在三里屯服饰大厦里的清洁工有多穷,她们都三十多岁了,聚在一角商量去吃两碗面条,但谁也不敢打头,怕进那个里面装饰着荷花的餐厅。
华灯未起,步行街就开始忙碌起来。美食片区,烤肥牛、小龙虾、椰子鸡、湛江鱼……南腔北调,满汉全席,酸甜苦辣任君选择。这边厢,店小二穿上自家的特色工作服,也学古人,在肩上搭一条白毛巾,开始笑容可掬谦逊地招揽客人。那一头,年轻的女服务员,面容姣好,目光盈盈,声音甜美:“进来坐啦,辣不辣都有的。”   大排档的味道,永远是寻常百姓最放不下的味道。场合不正式,行为不受约束,于是,人们甩开膀子,觥筹交错,呼朋
为深入研究“教学评一体化”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运用,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内容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深度指导并参与了此次活动。下面重点从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的角度对“学教评一体化”具体实践过程进行阐述:   一、学的内容:单元目标的确定   我们首先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明晰单元教学中需要涉及的所有内容。它是单元教学的基
明代《笑林》中有一则笑话,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囊萤映雪本为赞颂读书人用功刻苦,可放弃白天充沛的自然光去捉萤火虫,这样的车胤不是荒谬的吗?一年四季,下雪天不过日余,不似下雪之日便不读书,不是失了孙康读书的本心吗?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人生就像在圆圈上行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满足于粗略地了解情节内容,阅读过程缺少思考的层次性与思辨性。为此,笔者运用审辩式思维,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审辩式思维也叫“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综合的系统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
我的展示课题为统编版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写作专题——《如何突出中心》。  一、阐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确定文章的重点,合理安排详略。(教学重点)  2.能围绕重点内容,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二)确定依据  统编教材的写作专题相对独立又与单元学习重点配合,一般包含四个内容:概念性知识、写作教学支架、写作知识介绍和写作实践。  而就写作专题《如何突出中心》而言:概念性知识是中心
“家”本是一个象形字,由兩个部分组成:  上面的“宀”,本义就是房子。汉代许慎在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说:“交覆深屋也。象形。”最早是这样写的:  第一个是甲骨文,第二个是金文,都是房子。第三个是小篆,是一个圈顶的房,真像今天草原上的蒙古包。  所以说“家”字上半部分这个“宀”(作为汉字的部首,读miǎn),是指代房子。  而下一半的“豕”,就是“猪”,解释为家养的猪,财产的象征,是中国人驯
【編者按】这期三篇散文里都写了动物,有脾气暴躁的猫,有懂得用眼神求救的狐狸,还有意志强大的寄居蟹。动物世界其实也是人类社会,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情感,也有故事。作家看见了它们,写出了它们的故事,是它们的幸运,更是人类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