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闲余之际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甚至是资深的老教师)的苦叹:“语文课没法教了”、“语文课不会上了”、“这样的学生……”……我对此感到很茫然,难道教学改革的负面影响真是那么大吗?
时下,教学不断的改革致使许多的教育刊物都在探讨创新,各级各类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不断地推出各种所谓“创新教学优质课”,与此相关的音像制品也不少。这充分说明“创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从中不难发现,即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所以我们要真正理解当前语文教学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那就是要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找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以及在语文课堂怎样激活突破口等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为丰富心灵而学语文
随着教学改革脚步的加快,现在语文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文言文的分量不断加大,致使学生背、默等要求就更多。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我们现在又不用说、写文言文?”有一屈服于文言文的学生用这种既怀疑又不满的口吻问我这个问题。
我无以回答。我想何止是文言文没用,甚至连语文从表面上看也是没什么直接的作用。论考试得分,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论学习热情,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学习效率,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那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被快节奏的现代人所遗弃。
语文当真这样“没用”?
我记得大学时一位教授说过,语文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利益可图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母语哪怕是从来没念过书的人也能说一大通,但是语文是检测一个人是否念过书的最好方法。语文是陶冶一个人情操的科目,是潜移默化的。而我们人类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东西。
如果就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而学的话,那么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和时宜,学习起来的确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给你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谈吐外,确是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灵。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就会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很自信地说:学习语文,它能给你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它能造就一个性情高洁的文明人。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大家都清楚传统的教法,教师拿起书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记,这种类似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已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能归咎于学生,比方开演唱会,观众不愿听,难道能怪观众吗?所以,我们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
但是,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熏陶过深,依然是“师讲生听”,那么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开口说话、质疑,是我们的首要问题。至于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实话实说》这栏目给了我很大启示。《实话实说》,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愉悦才轻松善谈。上《我的母亲》时,我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开始大家都不肯开口,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就先给学生们讲述我与我母亲的故事,他们听了之后就开始窃窃私语了。后来有个学生站了起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儿子,他说,母亲只是一个记忆的符号。他最后深情的呼唤以及告诫他们好好珍惜眼前人,好好享受亲情的疼爱,引起全班的一阵沉默。“老师,我也说说……”“老师,我要讲……”那一节以感受母爱的课就达到了相应的效果。
三、“创新”是目的,而非手段
现在,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创新”。那么很多教师就想尽办法来达到组织上有序,形式上新颖,内容上充实。这对课堂的改革无疑是一大转变,但是有很多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创新”的含义,也没弄懂“创新”的主体是谁。很多所谓的“创新”只是老师的“创新”,而不是学生。那么一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这就令很多教师迷惑了: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怎么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呢?我们为了追求课堂的“创新”,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这“创新”比以往的“满堂灌”要好得多。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依然像以前那样绕着高考这指挥棒转。学习固然重要,也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无非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就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让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那所谓的创新只是空谈,素质教育也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只是前人的一个个“复制品”。
时下,教学不断的改革致使许多的教育刊物都在探讨创新,各级各类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不断地推出各种所谓“创新教学优质课”,与此相关的音像制品也不少。这充分说明“创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从中不难发现,即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所以我们要真正理解当前语文教学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那就是要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找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以及在语文课堂怎样激活突破口等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为丰富心灵而学语文
随着教学改革脚步的加快,现在语文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文言文的分量不断加大,致使学生背、默等要求就更多。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我们现在又不用说、写文言文?”有一屈服于文言文的学生用这种既怀疑又不满的口吻问我这个问题。
我无以回答。我想何止是文言文没用,甚至连语文从表面上看也是没什么直接的作用。论考试得分,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论学习热情,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学习效率,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那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被快节奏的现代人所遗弃。
语文当真这样“没用”?
我记得大学时一位教授说过,语文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利益可图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母语哪怕是从来没念过书的人也能说一大通,但是语文是检测一个人是否念过书的最好方法。语文是陶冶一个人情操的科目,是潜移默化的。而我们人类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东西。
如果就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而学的话,那么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和时宜,学习起来的确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给你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谈吐外,确是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灵。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就会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很自信地说:学习语文,它能给你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它能造就一个性情高洁的文明人。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大家都清楚传统的教法,教师拿起书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记,这种类似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已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能归咎于学生,比方开演唱会,观众不愿听,难道能怪观众吗?所以,我们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
但是,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熏陶过深,依然是“师讲生听”,那么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开口说话、质疑,是我们的首要问题。至于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实话实说》这栏目给了我很大启示。《实话实说》,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愉悦才轻松善谈。上《我的母亲》时,我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开始大家都不肯开口,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就先给学生们讲述我与我母亲的故事,他们听了之后就开始窃窃私语了。后来有个学生站了起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儿子,他说,母亲只是一个记忆的符号。他最后深情的呼唤以及告诫他们好好珍惜眼前人,好好享受亲情的疼爱,引起全班的一阵沉默。“老师,我也说说……”“老师,我要讲……”那一节以感受母爱的课就达到了相应的效果。
三、“创新”是目的,而非手段
现在,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创新”。那么很多教师就想尽办法来达到组织上有序,形式上新颖,内容上充实。这对课堂的改革无疑是一大转变,但是有很多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创新”的含义,也没弄懂“创新”的主体是谁。很多所谓的“创新”只是老师的“创新”,而不是学生。那么一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这就令很多教师迷惑了: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怎么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呢?我们为了追求课堂的“创新”,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这“创新”比以往的“满堂灌”要好得多。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依然像以前那样绕着高考这指挥棒转。学习固然重要,也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无非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就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让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那所谓的创新只是空谈,素质教育也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只是前人的一个个“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