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儒、道、释三教并重的北宋,传统士人重视社会政治人格的同时,亦注重实现个人价值。本文以《东坡题跋》为视角,探究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观念对苏轼书学思想、审美观以及技法论的影响。
◆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书学观;道家思想
北宋时期,统治者对于传统士大夫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儒、道、释三教的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使得传统儒士入世时找寻“经世致用”的政治人格,出世时同样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苏轼便是三教合流下追求自我价值的士人典型,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东坡题跋》卷四中的书法题跋亦体现出其书学观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点。
一、“自然”“无为”的书学思想
苏轼自幼便熟读《庄子》,其书论中常运用道家典故,在《陈隐居书》中载:“……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①在《题鲁公帖》道:“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②苏轼所引用“窃斧”的典故,出自《列子·说符》“疑邻窃斧”一说,以寓其书学思想。
1.颓然天放的自然观
苏轼的书学思想延续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学书追求颓然天放、信乎自然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书写的快意之作可称为佳品。
老子《道德经》中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所蕴含的规律,是不经修饰、自然而生的状态。东汉蔡邕首次提到“自然”的书学思想:“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③蔡邕认为“自然”是学书之本,孙过庭亦承认“同自然之妙有”,此为北宋之前“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在书学上的表现。
苏轼看重毫无人为痕迹、浑然天成的书写状态。他评价张旭草书:“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④在《题鲁公书草》中说:“……岀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⑤苏轼崇尚颜真卿,对于其快意书写的自然状态颇为向往,认为颜真卿书作“信乎自然”且“动有姿态”。另在《跋刘景文欧公帖》中,又评:“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从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⑥以上皆能看出苏轼在书法作品的品评中,看重书写的“自然”状态。苏轼还注重运笔浑然天成、一任自然。在《书所作字后》道:“……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⑦
综上,苏轼无论是对于书法作品的品评,还是运笔技巧的阐述,皆看重书家快意书写、浑然天成、追求内心直观感受的自然观。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体现在苏轼的学书中,便是“颓然天放”“信乎自然”。
2.无为无不为的无为观
苏轼推崇“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学思想,此观念亦与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认为“自然、无为”是两个相生而统一的哲学范畴。《道德经》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即顺应自然,有无相生,互为转化,即为“无不为”,又是最圆满、周全的“为”。
苏轼亦有此观点。《评草书》题跋中道: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⑧
因而“无意于佳”既是顺应“自然”的洒脱,也是追求“无为”的超然。“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是无法度约束追求“自然”的表现,“无意”即为“无法”,无法之法,乃至高法。
苏轼又云:“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⑨“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⑩他主张学书需求“不工”,要在“有法”的基础上追求“无法”,最终达到浑然天成而“无为”的至高境界。
因而,苏轼所崇尚的无为观,虽“无意于佳乃为佳”,但此“无意”需在有法度的基础上化而为无,即有无相生、并相互转化,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无为即是天道,有法度相生,才可求不为。若失之道,丧失法度,则为无法。
二、“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远疏淡”的审美观
苏轼的书法审美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以“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淡疏散”为主的审美范畴。
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苏轼讲:“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恶则可。自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苏轼认为美丑是对立存在的,知美恶才可辨书之优劣。在认识到美丑对立存在的基础上,苏轼还认为“神气足实”“气韵相合”是为美、“清淡疏远”亦为美。
1.神气完实
神定则气足,气足则完实也。苏轼注重“神气”在作品中的表现,追求“神气完实”的学书境界。
庄子说:“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苏轼论书肯定了“神、气”的重要性,言:“论书书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初步确定了“神”“气”这一审美观念乃论书之要。其次,苏轼认为想要达到“神气完实”的状态,必须战胜“形”的束缚,托“有形”于“无形”,他道:
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自然的书写应“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外即书法的“形体”,而内为“神气”,是包围在书法形体这一物像之外的状态。只有“神胜于形”,才能达到“神气完实”的理想状态。最后,他赞同创作中保持熟练的书写技巧是表现“神气”最关键的要素“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又道:“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 简言之,庄子思想中“神定道载”之说,运用于苏轼的书法审美中呈现为对于“神气完实”的追求。苏轼认为“神”在“形”之上,“神气完实”的审美标准,是评价书法作品优劣的关键。
2.气韵相合
道家思想对于“韵”这一审美思想的塑造,体现在其对“真”与“神”的辩证之中。庄子讲:“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精诚之至并不是儒家思想所理解的真心诚意,在庄子看来,顺应自然的天道则是精诚之至。“真”与“神”在书法中的含义,可用“神韵”来解释,韵在内者,而神动于外,“神”是作品外在的感受,而“韵”则是贯穿于内的意涵,即庄子所讲的“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在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苏轼亦重养内之韵气:“居移气,养移体”信非虚语矣。”?关于“神韵”,苏轼阐释道:“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以书法技法操作为基础,进而追求熟练的标准,最终才能表现“神”“韵”之气。
对于书家作品的品评,首先苏轼称赞唐代颜真卿的书法气韵相合:“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小大相悬而气韵良是。”?其次,同朝中他则最看重蔡襄与米芾:“自君谟死后,笔法衰绝。……近日米芾行书、王鞏小草,亦颇有高韵,虽不逮古人,然亦必有傳于世也。”?
同样,他也用“格韵卑浊”来贬低书家及其作品:“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未以来衰陋之气,其余未见有卓然追配前人者。”?
总的来说,“气韵”与“神气”相辅而成,是超越物像的内在精神,“气韵相合”是苏轼书学观中相对重要的审美范畴,体现了其自然天真、见素抱朴的审美观。
3.清远疏淡
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对苏轼审美观的塑造还体现在“清”“淡”等超脱物外、朴素疏散的审美范畴之中。
老子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庄子言:“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所讲的“恬淡”与庄子所言“虚静、恬淡、寂漠”是自然无为中衍生的范畴,是天地之道的外在表现。
苏轼注重对“清远”“疏淡”为主的寡淡词汇的运用,品评怀素:“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评褚遂良时道:“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21] 对于颜真卿,曰:“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22] 在《跋杜祁公书》中,他称颂杜衍草书:“公书政使不工,犹当传世宝之,况其清闲妙丽,得昔人风气如此耶!”[23]
因而可见,苏轼书法品评常运用“清远”“疏淡”等审美范畴,这些审美范畴是其学书过程中对道家思想的体悟。换言之,苏轼所追求的书法作品的最高理想,是老庄思想支撑下的“神韵”相辅、“清远疏淡”应运而生的玄妙之境。
三、“意理合一”的技法论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齐物论》又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将天地万物化而为整,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苏轼讲:“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24] “心手相通”与“技道两进”的技法观,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苏轼书法技法论中的反映。
1.心手相通
苏轼认为学书之要,在于笔意与心迹相通,通则天道始成,“神韵”自来:“意以谓心迹不相关,此最晋人之病也。”[25] 认为执笔需灵活,达到无法之法的境界:“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26] ”苏轼虽然主张执笔宽松,法无定法,但仍应不失法度,继而笔意则更能跟从内心,做到心手相通:“……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27]
因而,在老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苏轼技法讲求“意”与“理”能合而为一,“意”即书写之笔意,而“理”则可看做是存于心中的法度。他认为执笔之法,应顺应天道,遵循笔意而自然书写,达到与心迹相通的理想境界。
2.道技并进
在传统的书法艺术中,书写技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对“技”熟练掌握之后,便可顺应“天道”,达到“天人合一”“意理”合一的最高水准。
在《庄子》中,有许多对于“道”与“技”关系的阐释,如:庖丁解牛、解衣般礴、工倕旋而盖规矩。这些寓言故事都阐释了在技艺熟练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浑然天成、天人合一,即“技进于道”。关于“技”与“道”之间的关系,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言: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28]
苏轼在庄子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生发,提出了“技道并进”的技法观。“技进而道不进”是为不可,“道进乎技”“进技于道”与“技道两进”都是在艺术创作中超越简单技法层面,达到游刃自如的境界,是艺术创作中对技法论要求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本文以苏轼的《东坡题跋》为视角,剖析苏轼书学思想中的道家观念。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天人合一”“道进乎技”对其书学观、审美观以及技法论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认为苏轼书学观追求自然无我的书学思想,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淡疏远的审美观,以及心手相通、道技两进的技法论。
注释
①[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陈隐居书》,明津逮秘书本。
②[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鲁公帖》,明津逮秘书本。 ③《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8版,第6页。
④[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唐氏六家书后》,明津逮秘书本。
⑤[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鲁公书草》,明津逮秘书本。
⑥[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刘景文欧公帖》,明津逮秘书本。
⑦[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所作字后》,明津逮秘书本。
⑧[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评草书》,明津逮秘书本。
⑨[宋]蘇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王鞏所收藏真书》,明津逮秘书本。
⑩[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王荆公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论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记与君谟论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欧阳文忠公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晋武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记与君谟论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颜公书画赞》,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论沈辽米芾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评杨氏所藏欧、蔡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唐氏六家书后》,明津逮秘书本。
[21]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唐氏六家书后》,明津逮秘书本。
[22]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颜公书画赞》,明津逮秘书本。
[23]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杜祁公书》,明津逮秘书本。
[24]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君谟飞白》,明津逮秘书本。
[25]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山公启事帖》,明津逮秘书本。
[26]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五,《记欧公论把笔》,明津逮秘书本。
[27]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所作字后》,明津逮秘书本。
[28]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秦少游书》,明津逮秘书本。
◆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书学观;道家思想
北宋时期,统治者对于传统士大夫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儒、道、释三教的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使得传统儒士入世时找寻“经世致用”的政治人格,出世时同样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苏轼便是三教合流下追求自我价值的士人典型,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东坡题跋》卷四中的书法题跋亦体现出其书学观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点。
一、“自然”“无为”的书学思想
苏轼自幼便熟读《庄子》,其书论中常运用道家典故,在《陈隐居书》中载:“……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①在《题鲁公帖》道:“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②苏轼所引用“窃斧”的典故,出自《列子·说符》“疑邻窃斧”一说,以寓其书学思想。
1.颓然天放的自然观
苏轼的书学思想延续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学书追求颓然天放、信乎自然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书写的快意之作可称为佳品。
老子《道德经》中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所蕴含的规律,是不经修饰、自然而生的状态。东汉蔡邕首次提到“自然”的书学思想:“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③蔡邕认为“自然”是学书之本,孙过庭亦承认“同自然之妙有”,此为北宋之前“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在书学上的表现。
苏轼看重毫无人为痕迹、浑然天成的书写状态。他评价张旭草书:“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④在《题鲁公书草》中说:“……岀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⑤苏轼崇尚颜真卿,对于其快意书写的自然状态颇为向往,认为颜真卿书作“信乎自然”且“动有姿态”。另在《跋刘景文欧公帖》中,又评:“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从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⑥以上皆能看出苏轼在书法作品的品评中,看重书写的“自然”状态。苏轼还注重运笔浑然天成、一任自然。在《书所作字后》道:“……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⑦
综上,苏轼无论是对于书法作品的品评,还是运笔技巧的阐述,皆看重书家快意书写、浑然天成、追求内心直观感受的自然观。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体现在苏轼的学书中,便是“颓然天放”“信乎自然”。
2.无为无不为的无为观
苏轼推崇“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学思想,此观念亦与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认为“自然、无为”是两个相生而统一的哲学范畴。《道德经》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即顺应自然,有无相生,互为转化,即为“无不为”,又是最圆满、周全的“为”。
苏轼亦有此观点。《评草书》题跋中道: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⑧
因而“无意于佳”既是顺应“自然”的洒脱,也是追求“无为”的超然。“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是无法度约束追求“自然”的表现,“无意”即为“无法”,无法之法,乃至高法。
苏轼又云:“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⑨“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⑩他主张学书需求“不工”,要在“有法”的基础上追求“无法”,最终达到浑然天成而“无为”的至高境界。
因而,苏轼所崇尚的无为观,虽“无意于佳乃为佳”,但此“无意”需在有法度的基础上化而为无,即有无相生、并相互转化,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无为即是天道,有法度相生,才可求不为。若失之道,丧失法度,则为无法。
二、“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远疏淡”的审美观
苏轼的书法审美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以“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淡疏散”为主的审美范畴。
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苏轼讲:“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恶则可。自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苏轼认为美丑是对立存在的,知美恶才可辨书之优劣。在认识到美丑对立存在的基础上,苏轼还认为“神气足实”“气韵相合”是为美、“清淡疏远”亦为美。
1.神气完实
神定则气足,气足则完实也。苏轼注重“神气”在作品中的表现,追求“神气完实”的学书境界。
庄子说:“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苏轼论书肯定了“神、气”的重要性,言:“论书书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初步确定了“神”“气”这一审美观念乃论书之要。其次,苏轼认为想要达到“神气完实”的状态,必须战胜“形”的束缚,托“有形”于“无形”,他道:
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自然的书写应“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外即书法的“形体”,而内为“神气”,是包围在书法形体这一物像之外的状态。只有“神胜于形”,才能达到“神气完实”的理想状态。最后,他赞同创作中保持熟练的书写技巧是表现“神气”最关键的要素“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又道:“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 简言之,庄子思想中“神定道载”之说,运用于苏轼的书法审美中呈现为对于“神气完实”的追求。苏轼认为“神”在“形”之上,“神气完实”的审美标准,是评价书法作品优劣的关键。
2.气韵相合
道家思想对于“韵”这一审美思想的塑造,体现在其对“真”与“神”的辩证之中。庄子讲:“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精诚之至并不是儒家思想所理解的真心诚意,在庄子看来,顺应自然的天道则是精诚之至。“真”与“神”在书法中的含义,可用“神韵”来解释,韵在内者,而神动于外,“神”是作品外在的感受,而“韵”则是贯穿于内的意涵,即庄子所讲的“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在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苏轼亦重养内之韵气:“居移气,养移体”信非虚语矣。”?关于“神韵”,苏轼阐释道:“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以书法技法操作为基础,进而追求熟练的标准,最终才能表现“神”“韵”之气。
对于书家作品的品评,首先苏轼称赞唐代颜真卿的书法气韵相合:“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小大相悬而气韵良是。”?其次,同朝中他则最看重蔡襄与米芾:“自君谟死后,笔法衰绝。……近日米芾行书、王鞏小草,亦颇有高韵,虽不逮古人,然亦必有傳于世也。”?
同样,他也用“格韵卑浊”来贬低书家及其作品:“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未以来衰陋之气,其余未见有卓然追配前人者。”?
总的来说,“气韵”与“神气”相辅而成,是超越物像的内在精神,“气韵相合”是苏轼书学观中相对重要的审美范畴,体现了其自然天真、见素抱朴的审美观。
3.清远疏淡
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对苏轼审美观的塑造还体现在“清”“淡”等超脱物外、朴素疏散的审美范畴之中。
老子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庄子言:“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所讲的“恬淡”与庄子所言“虚静、恬淡、寂漠”是自然无为中衍生的范畴,是天地之道的外在表现。
苏轼注重对“清远”“疏淡”为主的寡淡词汇的运用,品评怀素:“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评褚遂良时道:“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21] 对于颜真卿,曰:“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22] 在《跋杜祁公书》中,他称颂杜衍草书:“公书政使不工,犹当传世宝之,况其清闲妙丽,得昔人风气如此耶!”[23]
因而可见,苏轼书法品评常运用“清远”“疏淡”等审美范畴,这些审美范畴是其学书过程中对道家思想的体悟。换言之,苏轼所追求的书法作品的最高理想,是老庄思想支撑下的“神韵”相辅、“清远疏淡”应运而生的玄妙之境。
三、“意理合一”的技法论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齐物论》又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将天地万物化而为整,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苏轼讲:“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24] “心手相通”与“技道两进”的技法观,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苏轼书法技法论中的反映。
1.心手相通
苏轼认为学书之要,在于笔意与心迹相通,通则天道始成,“神韵”自来:“意以谓心迹不相关,此最晋人之病也。”[25] 认为执笔需灵活,达到无法之法的境界:“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26] ”苏轼虽然主张执笔宽松,法无定法,但仍应不失法度,继而笔意则更能跟从内心,做到心手相通:“……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27]
因而,在老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苏轼技法讲求“意”与“理”能合而为一,“意”即书写之笔意,而“理”则可看做是存于心中的法度。他认为执笔之法,应顺应天道,遵循笔意而自然书写,达到与心迹相通的理想境界。
2.道技并进
在传统的书法艺术中,书写技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对“技”熟练掌握之后,便可顺应“天道”,达到“天人合一”“意理”合一的最高水准。
在《庄子》中,有许多对于“道”与“技”关系的阐释,如:庖丁解牛、解衣般礴、工倕旋而盖规矩。这些寓言故事都阐释了在技艺熟练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浑然天成、天人合一,即“技进于道”。关于“技”与“道”之间的关系,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言: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28]
苏轼在庄子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生发,提出了“技道并进”的技法观。“技进而道不进”是为不可,“道进乎技”“进技于道”与“技道两进”都是在艺术创作中超越简单技法层面,达到游刃自如的境界,是艺术创作中对技法论要求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本文以苏轼的《东坡题跋》为视角,剖析苏轼书学思想中的道家观念。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天人合一”“道进乎技”对其书学观、审美观以及技法论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认为苏轼书学观追求自然无我的书学思想,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淡疏远的审美观,以及心手相通、道技两进的技法论。
注释
①[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陈隐居书》,明津逮秘书本。
②[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鲁公帖》,明津逮秘书本。 ③《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8版,第6页。
④[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唐氏六家书后》,明津逮秘书本。
⑤[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鲁公书草》,明津逮秘书本。
⑥[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刘景文欧公帖》,明津逮秘书本。
⑦[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所作字后》,明津逮秘书本。
⑧[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评草书》,明津逮秘书本。
⑨[宋]蘇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王鞏所收藏真书》,明津逮秘书本。
⑩[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王荆公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论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记与君谟论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欧阳文忠公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晋武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记与君谟论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颜公书画赞》,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论沈辽米芾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评杨氏所藏欧、蔡书》,明津逮秘书本。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唐氏六家书后》,明津逮秘书本。
[21]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唐氏六家书后》,明津逮秘书本。
[22]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颜公书画赞》,明津逮秘书本。
[23]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杜祁公书》,明津逮秘书本。
[24]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君谟飞白》,明津逮秘书本。
[25]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题山公启事帖》,明津逮秘书本。
[26]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五,《记欧公论把笔》,明津逮秘书本。
[27]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书所作字后》,明津逮秘书本。
[28]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之四,《跋秦少游书》,明津逮秘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