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当前农林高职院校中强调和抓好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仅能促进农林高职院校师生道德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更能体现农林高职院校办学、科研的理念和风格,因此,加强农林高职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林高职;艺术文化建设;探究
1.高职院校艺术文化建设的定义
高职院校的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指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主客观存在能深层次反映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特色的艺术文化形态,以及相关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其所涵盖的艺术文化建设是一种特有的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确保在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下,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精神纽带;是紧密联系于教育建设下的文化精神。
2.农林高职院校艺术建设面临的客观挑战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基础,农业教育是保障,我国教育管理者深刻认知到这点,逐渐加大对农林院校,特别是其中占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建设的保障和倾斜。因此,农林高职学院经过近几年的规模化、高速化的跃进式发展,已经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发展较成功的农林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逐步在其它院校排比中脱颖而出,在教育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我们因该冷静地思考,这些变化终究到底还只是在师生待遇上、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上、就业渠道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而在校园文化艺术建设上去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2.1发展历史不够长久
我国高职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教育)整体发展历史不长,在过往的发展中遇到过一些社会历史环境造成的瓶颈。因此,许多包括农林院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自身在专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发展导向,而對自身当校园艺术文化工作认识还不够充分,建设力度不大。相比于文化建设而言,农林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即教学和科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因为这些可以直接体现一所农林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成果,“软环境”的发展如何还缺少必要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因此,农林高职学院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常注重校园基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投入,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艺术)的建设。
2.2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我国的高职教育整体上起步晚,建设历史不长,发展主要就是这几年的时间,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自己某种成熟、到位的校园文化,多处于一个自己研究和摸索阶段,还处于一种不知所以然的“懵懂”状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农林高职学院在这方面已经“觉醒”,或者早已开始“踏步前进”,开始摸索和积累了一些在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中的实际经验,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成果。但喜中有忧的是,大部分院校对以后校园文化艺术发展到哪个层次,发展到那个阶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何种地位等方面仍不十分清晰,仍在一步一摸索地探求。
2.3文化艺术基础薄弱
我国农林高职院校的文化艺术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相比较于一些名牌大学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来说,广大师生缺乏艺术归属感和艺术成就感,加上许多院校原本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和基础的艺术教育氛围,使得原本就比较薄弱的艺术文化教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在农林高职院校,不论是硬件教学、科研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基础教育、技术实践培养,文化艺术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不受重视,即便在选修课程、校园社团建设上也不尽合理,显得势单力薄。此外,广大的社会群众和公众眼光对农林高职院校里的文化艺术建设甚至认识较为偏颇,始终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待他们的文化艺术追求和探索。因而,我们会直观得体会到,农林高职大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农林院校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艺术文化归属感和成就感,难以得到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培养和指导,难以得到高时水平的文化艺术的熏陶。
3.农林高职院校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社会责任
我国农林高职院校的艺术文化建设作为高职教育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影响着农林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发展前景都会产生很强的影响。因此,对于农林高职院校来说,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不仅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
3.2教育责任
尽管受到目前专业和资源的配置、重视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灯的客观存在的限制,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农林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农林高职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与社会和就业市场接轨,加强农林高职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因此,如何大力提高农林高职院校的艺术文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变难为易,提高和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管理工作,才能扬长避短,引导农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3.3农林高职教育的精神文明责任
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与象征,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道理同样适用于农林高职学院。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决定了农林高职学院校的品味和风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硬件条件再好而精神缺失的农林高职院校,只能是一个只能从专业、技术角度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专业院校。因此,加强农林高职的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其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抓好了,才能配合和带动学风建设;才能充分体现和外化出一个学校的形象力、影响力;才能以一种精神凝聚出学校的知识内涵;才能从多个方面推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开展农林高职院校艺术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农林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其校园艺术文化繁荣的基础,农林高职教育的进步是校园艺术文化兴盛的条件。文化艺术建设作为农林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与教学模式改革、科学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文化艺术建设以其浓厚的底蕴将成为推动农林高职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艺术建设国家的农业人才建设将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有着强大的育人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着校园环境中的每个人。
对农林高职院校来说,其学生有其特殊性。从年龄特点看,一般在17-23岁之间,独立性思维已经基本接近成熟,自主性较强,少数学生对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即在正面教育不感兴趣,或产生排斥心里,最多被动接受,因而实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一些与本科院校擦肩而过的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后,理想中的大学与实际中的大学差距太大,一时找不到平衡的落脚点,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还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让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其自信心和自觉性就会增强。由此看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林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文化建设,这对育人成才,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迫在眉睫。前不久,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绘制了新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努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也伴随文化的昌盛。同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农林高职院校的文化艺术建设。
【关键词】农林高职;艺术文化建设;探究
1.高职院校艺术文化建设的定义
高职院校的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指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主客观存在能深层次反映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特色的艺术文化形态,以及相关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其所涵盖的艺术文化建设是一种特有的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确保在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下,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精神纽带;是紧密联系于教育建设下的文化精神。
2.农林高职院校艺术建设面临的客观挑战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基础,农业教育是保障,我国教育管理者深刻认知到这点,逐渐加大对农林院校,特别是其中占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建设的保障和倾斜。因此,农林高职学院经过近几年的规模化、高速化的跃进式发展,已经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发展较成功的农林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逐步在其它院校排比中脱颖而出,在教育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我们因该冷静地思考,这些变化终究到底还只是在师生待遇上、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上、就业渠道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而在校园文化艺术建设上去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2.1发展历史不够长久
我国高职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教育)整体发展历史不长,在过往的发展中遇到过一些社会历史环境造成的瓶颈。因此,许多包括农林院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自身在专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发展导向,而對自身当校园艺术文化工作认识还不够充分,建设力度不大。相比于文化建设而言,农林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即教学和科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因为这些可以直接体现一所农林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成果,“软环境”的发展如何还缺少必要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因此,农林高职学院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常注重校园基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投入,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艺术)的建设。
2.2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我国的高职教育整体上起步晚,建设历史不长,发展主要就是这几年的时间,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自己某种成熟、到位的校园文化,多处于一个自己研究和摸索阶段,还处于一种不知所以然的“懵懂”状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农林高职学院在这方面已经“觉醒”,或者早已开始“踏步前进”,开始摸索和积累了一些在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中的实际经验,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成果。但喜中有忧的是,大部分院校对以后校园文化艺术发展到哪个层次,发展到那个阶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何种地位等方面仍不十分清晰,仍在一步一摸索地探求。
2.3文化艺术基础薄弱
我国农林高职院校的文化艺术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相比较于一些名牌大学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来说,广大师生缺乏艺术归属感和艺术成就感,加上许多院校原本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和基础的艺术教育氛围,使得原本就比较薄弱的艺术文化教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在农林高职院校,不论是硬件教学、科研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基础教育、技术实践培养,文化艺术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不受重视,即便在选修课程、校园社团建设上也不尽合理,显得势单力薄。此外,广大的社会群众和公众眼光对农林高职院校里的文化艺术建设甚至认识较为偏颇,始终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待他们的文化艺术追求和探索。因而,我们会直观得体会到,农林高职大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农林院校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艺术文化归属感和成就感,难以得到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培养和指导,难以得到高时水平的文化艺术的熏陶。
3.农林高职院校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社会责任
我国农林高职院校的艺术文化建设作为高职教育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影响着农林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发展前景都会产生很强的影响。因此,对于农林高职院校来说,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不仅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
3.2教育责任
尽管受到目前专业和资源的配置、重视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灯的客观存在的限制,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农林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农林高职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与社会和就业市场接轨,加强农林高职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因此,如何大力提高农林高职院校的艺术文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变难为易,提高和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管理工作,才能扬长避短,引导农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3.3农林高职教育的精神文明责任
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与象征,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道理同样适用于农林高职学院。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决定了农林高职学院校的品味和风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硬件条件再好而精神缺失的农林高职院校,只能是一个只能从专业、技术角度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专业院校。因此,加强农林高职的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其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抓好了,才能配合和带动学风建设;才能充分体现和外化出一个学校的形象力、影响力;才能以一种精神凝聚出学校的知识内涵;才能从多个方面推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开展农林高职院校艺术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农林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其校园艺术文化繁荣的基础,农林高职教育的进步是校园艺术文化兴盛的条件。文化艺术建设作为农林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与教学模式改革、科学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文化艺术建设以其浓厚的底蕴将成为推动农林高职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艺术建设国家的农业人才建设将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有着强大的育人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着校园环境中的每个人。
对农林高职院校来说,其学生有其特殊性。从年龄特点看,一般在17-23岁之间,独立性思维已经基本接近成熟,自主性较强,少数学生对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即在正面教育不感兴趣,或产生排斥心里,最多被动接受,因而实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一些与本科院校擦肩而过的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后,理想中的大学与实际中的大学差距太大,一时找不到平衡的落脚点,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还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让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其自信心和自觉性就会增强。由此看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林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文化建设,这对育人成才,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迫在眉睫。前不久,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绘制了新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努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也伴随文化的昌盛。同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农林高职院校的文化艺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