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期刊、一个使馆与一次历史的美妙旋转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_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7日,由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主办、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意类期刊出版单位《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精心承办的一场美轮美奂的“山水·中国时装秀”登陆伦敦时装周。
  伦敦波特兰区(Portland Place)覃文省街(Devonshire Street)的建筑令人格外感到怀旧,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就坐落在这里。一眼望去,那是一座从地表算起有四层的楼宇,与整条街上的建筑高度相当,这街上的建筑外墙均是黑砖的墙面。这是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1896 年10 月11 日,孙中山先生曾经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拘押于此,这座建筑由此而登上了当时西方的各大报章……
  时光荏苒,历史在这栋写满故事的建筑里跳跃出迷人的小步舞曲。2月的伦敦,一场名为“山水·中国时装秀”的走秀在中国驻英使馆内上演。作为本次伦敦时装周的官方活动之一,这场意义重大的走秀以及这栋建筑融合中国文化所散发出的时尚芬芳,再次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踏着时尚的节拍,伴着华丽的音符,“山水·中国时装秀”让曾经凝固了的历史在这里旋转开来。
  一次历史与时尚的美妙旋转
  2月17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座建筑张灯结彩,宾客盈门,打破了伦敦漫漫寒夜的沉闷。“山水·中国时装秀”在此举行。这是伦敦的创意盛事——“伦敦时装周国际服装展示”的首场大秀。
  伦敦时装周始于1984年,28年后,中国原创时装品牌借助中国驻外机构和传媒机构的力量首次走入伦敦时装周。当天,这座百年使馆的一层大厅被米色帷幕布置成了一个凸显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专业时装秀场,近三百名宾客在欢迎酒会后陆续入座。秀场以“山水”为主题,孟飞、李振、傅正刚、杜诗博、王建银、廖诗宇、佀淼滨等多位中国一线名模领衔出场,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国服装文化的精髓。
  走秀现场,灯光如朝霞一般开启,古琴声传来,李振一袭素衣出场,独特的中国元素立即吸引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时装秀主题“山水”取自宋代山水画,宋代山水画少用华丽色彩,常用水墨勾勒山水轮廓。本场演出的所有时装皆承此格调,采用简单大方的裁剪方式,以单色为主,配以织物自然纹理,表达一种简单、明晰、高雅的生活态度和东方美学中的自然、自得与自在感。“山”,自然洒脱而又内敛庄重;“水”,委婉灵动而又平和大气,这韵味被完美地演绎了出来。中国服饰的古典韵味与现代时尚自然融合,国际名模与中国名模同台合作,无不给在场的来宾留下深刻印象。观众全神贯注,眼神随着模特的脚步而流转,细细品味每一款服饰的别致;媒体的快门声则此起彼伏,惟恐漏过每一个美的瞬间。45分钟的演出转瞬即逝,先是沉寂,观众似乎仍在回味,继而报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观者无不沉浸在这个中国时装之夜给他们带来的惊喜之中。
  来宾们高度盛赞使馆举办的这次活动,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总裁马丁·戴维信(Martin Davison)忍不住感叹地说:“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今天,它们将现代创意与传统工艺结合起来,中国时装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欢迎更多的中国时尚品牌来英参加伦敦时装周,希望中国时装设计师们为世界时装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英国时装协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主席哈罗德·提特曼(Harold Titman)看完走秀后对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说,“创意产业是中国冉冉升起的一个产业,今天的秀让我改变了对中国创意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兴趣,我非常期待中英创意领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 。英国外交国务大臣豪威尔勋爵(Lord Howell)说,“我在20世纪70年代时首访中国,中国人当时的服装都是清一色的。今天的时装秀颠覆了我对中国的印象。”金融家布鲁诺·施罗德(Bruno Schroder)说,“我今年八十多岁了,但只看过两次时装秀,今天展示的中国时装让我印象深刻,简直太棒了”。作家何韵竹(Bamboo Hirst)是一位七十多岁的中意混血,她激动地表示,“今晚中国使馆展示的中国时装之美,让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似乎回到了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踏遍世界窥两戒,最佳还是故乡山”,这“山水”时装秀在何韵竹看来,已经不是时装秀了,这中间,有着对故土的眷恋,更有着对中国当下创意的惊讶。参观这次时装秀的时装评论家王军评论道:“综观这个扁平的世界,当西方文明日现式微,当东方文化渐趋崛起,我们惊觉中国服装的先知先觉和对人类自身情感的理解,对自然的认知与尊重,对灵性回归的呼唤,这不正是目前整个世界文化最迫切的诉求与呐喊吗?”
  这是一次多么美妙的历史旋转!“狼藉铅华转眼中,依然蜂蝶趁香风”,这座百年使馆无疑是在向世界展示一个改革开放后的时尚中国,一个当代创意中国。正如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吴逊所说,“也许在整个中国时尚发展史上,这是第一次将一场秀的‘天桥’搭在一个国家的大使馆,它因此而拥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影响。由中国原创时装品牌带来的这场名为‘山水’的时装秀,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秀,也将成为第28届伦敦时装周的一大亮点。” 刘晓明大使在走秀现场的致辞中表示,“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主办此次活动,既是庆贺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
  伦敦时装周与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及纽约时装周,并称为“全球四大时装周”。本次伦敦时装周是伦敦“2012奥林匹亚文化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得到了英国当地上流社会及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这场高规格、高水平的活动使“中国时尚”成为了伦敦时装周开幕之日的最大亮点。在这场秀的带动下,“中国创意”也成为伦敦这几天最受关注的概念之一,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化外交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文化外交领军中国文化“走出去”
  本次时装秀是一次“文化外交”助力中国产品“走出去”的生动实践,是中国文化外交机构与传媒出版机构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深层次探索。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但还应该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此次活动,我驻外使领馆充分发挥外交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既以“文化外交”为重要外交抓手,又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听取有关筹备工作汇报时,驻英使馆文化处吴逊公参指出,“党中央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当前一个阶段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文化发展将驶上快车道,中国的文化外交和文化企业也将搭上这班快车,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在于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走出去’,要更多地采取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方式,要抓好、用好伦敦时装周这个契机。”   《艺术与设计》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提到这场秀,不能不提到国内知名文化媒体《艺术与设计》杂志。《艺术与设计》是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期刊,已经有14年的历史,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优秀创意期刊。无疑,《艺术与设计》杂志在这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当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力军,承担了重要的使命。“传媒如何助力文化大发展,这既是媒体新的命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更是新闻媒体如何适应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背景下,《艺术与设计》杂志积极承担了与使馆、企业、英国文化委员会和英国时装协会等机构对接的任务。”《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钱竹说。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服装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由于设计不能得到主流消费市场的认可,中国服装业的附加价值和出口利润却十分低,这是长期困扰中国服装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创意性新型产业。如何让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世界?这也是《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的一群年青人思考的课题。
  去年年底,刘晓明大使接到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总裁马丁·戴维信先生的一封邀请信,该信邀请中国大使馆和国内相关机构参加2012年伦敦时装周。刘大使随即将此信转给我驻英使馆文化处,得知此消息,我使馆文化处即与《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取得联系,商量此事的可行性。虽然按照惯例,时装周的走秀筹备至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但《艺术与设计》杂志社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机会,一定要克服时间短的难题,全力办好此次伦敦时装周中国时装秀项目。在听取《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钱竹的报告后,我驻英使馆文化处研究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向主流市场的机会,向使馆建议,接受英方邀请,参与此次伦敦时装周。
  据了解,《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是中国最早进行转企改制的一批出版传媒机构。转企改制之后,《艺术与设计》杂志积极改变思路,除了完成出版任务,还积极利用传媒的影响力,拓宽经营思路,此次成功与我外交机构与品牌企业合作,举办了这次时装秀,引发了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品牌企业的广泛关注,为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弘扬中国服饰文化,靠的是中国外交机构和中国传媒及服装企业的同心协力,传媒机构只有积极转型、转变思路,积极服务产业界,才能真正地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元素传递出去,”钱竹向BBC的记者回答了“为何《艺术与设计》杂志作为中国传媒企业积极承办此次活动”的提问。
  我爱中国创意
  孟飞,中国知名一线男模,《艺术与设计》杂志子刊《surface》的创刊男模,在得知中国时装将首闯伦敦时装周后,动员了能动员的全部中国一线男模参与此秀。他说,“我爱中国创意”,他还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孟飞拿这话向大伙打气。搏,就是争取成功的意思,可这中间也是冒着失败的危险,不一定有着绝对的把握,却有着必胜的信心。搏,就是要整顿精神,全力以赴。作为男装部分的压轴模特,孟飞一袭“中国红”惊艳全场。
  这次,搏的精神真的出来了,无论是服装,还是模特,都史无前例地获得了桂冠——“山水·中国时装秀”项目在这世界知名的时装周里,被英国文化委员会和英国时装协会的13位评委评为此次伦敦时装周的前八甲,要知道,这是中国的时尚产业第一次进军这个时尚之都啊!
  “例外”和“依文”作为中国创意的代表品牌,第一时间与《艺术与设计》、我驻英大使馆文化处达成一致意见: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推进中国品牌与中国文化的事件,也将是一次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机会。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亲自和设计团队、工艺团队精雕细琢每一件作品,用心准备每一件道具,体现中国男装品牌的时尚态度。《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编辑部发挥策划优势,与夏华和例外的董事长毛继鸿多次讨论走秀及展示风格,最后,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总编辑钱竹确定此次时装秀用“山水”之意,并确定依文为“动”,合男人如山之洒脱,如山之雄壮,例外为“静”,合女人如水之平和,如水之委婉之意;依文、例外,其一如山,其一如水,东方之大美与世界观,尽在此中。
  “山水·中国时装秀”闭幕了,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彻夜未眠,“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外交机构、中国传媒服务品牌企业脚踏实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积极的态度。中国品牌终究要走进自己的文化,并且走出自己的文化,方能呈现出全世界接受的美感,才能赢得尊重和喝彩。”
  例外品牌创始人毛继鸿表示:“今年正值中英建交40周年和伦敦奥林匹克文化年之机,旗下主力女装品牌‘例外’进入伦敦时装周,力图通过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传递当代的中国创意和我们对生活美学的思考与探索,表达当代中国服饰的文化主张。”他表示,“创意是无国界的,文化是无国界的,审美方式也是无国界的,正如奥林匹克精神一样,超越和创新都是属于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时尚精神也是如此,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设计美学和基于人文关怀的时代风尚。”
  一本期刊、一个大使馆当然不是这个时尚故事的全部。或许,有那么一天,中国文化、中国创意、中国时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轫开去了,但是,这发轫绝非是没有根由的,也不是没有经过努力的,正是“我爱中国”的愿望,正是“我们爱中国创意”的期许,正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未放松的这份努力,也正是接受这挑战的过程中的些许沧桑,终有一天,中国创意、中国文化将会走向世界;终有一天,中国的文化也将如中国的经济一样,崛起,挺立!
  (感谢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新闻处、文化处提供新闻素材)
其他文献
SIHH作为高级制表业的饕餮盛宴,自然各品牌都努力拿出看家菜款待亲朋,或工艺考究或创意非凡,每只引领新一年趋势的时计都以独特的角度诠释对于高级制表的理解。  后工业创意 Creation makes surprise  GMT腕表/高珀富斯 Greubel Forsey  RM052腕表/理查德·米勒 Richard Mille  制表就是时间的积淀 Accumulation of time  T
期刊
在芝加哥的Public酒店与爵士时代来一场约会吧。芝加哥黄金海岸上的Public酒店刚一开张便迅速走进芝加哥公众的视线中,酒店的浪漫风情令人仿佛重返美国享乐主义的三、四十年代。  著名酒店经营者伊安·施拉吉(Ian Schrager)将建于1926年的“Ambassador East”酒店进行重新改造,把布满管道的“Pump Room”改造成令人流连忘返的餐厅。“坚持最基本的需求”是伊安·施拉吉设
期刊
在刚刚落幕的米兰男装周中,由克里斯多夫·贝利执掌的英国老牌BURBERRY-PRORSUM亮相了2012秋冬男装系列。一如贝利对网络传播的热衷,本次全球的时装迷均可通过burberry.com、Facebook、Google+、YOUTUBE等网络上的品牌专属页面即时观看到现场实况的视频、图像和音乐。同时,BURBERRY与Twitter网站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并由此开创了第一个男装“Tweetw
期刊
Y-3 2012秋冬系列,将传统和现代融合于型格和设计当中。2012年2月12日,作为纽约时装周的一部分,Y-3时装秀在纽约SOHO区举行。2012秋冬系列带着观众去往一个从未来回到过去的狂野而崎岖的旅程,完美地展现了山本耀司的设计精髓。Y-3探寻了各种将古代游牧部落传统和极富民族性的元素与现代运动装束结合的可能性,展现了西方漫游者游历中亚的奇妙景象。  外滩十八号18画廊,开启艺术新视界  外滩
期刊
人生就像一趟无法预定期限的漫长旅行,有些人在乎目的地,所以按图索骥。而欧阳应霁显然属于不在乎目的地的,他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在乎的是沿路寻找类近并能互相微笑的个体,不孤独地勇敢走下去,这样即使迷路也处处都是好风光。他把“迷路”定义为旅行的意义。  “煮食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也能借此找到臭味相投的人。吃不到一块儿,自然也相处不久,也就不觉可惜了。”这是欧阳应霁《天生是饭人》里的描述。
期刊
将目光投向街头艺术和日本动漫这两个与陶艺制作鲜有交集的领域后,海因不仅寻获了新的灵感,还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以迷幻炫彩图画在艺术圈崭露头角的加州艺术家蒂姆·比斯克普 (Tim Biskup),以及来自东京、以强烈街头风格创作在全球先锋艺术界赢得广泛关注的五人团队Devilrobots。名为“The Guest”的系列瓷人由此诞生。该系列由两种大小、六种款式的限量版瓷人组成,每一款式只烧制250个
期刊
仿若一枝听见光的呼唤嫣然绽放的花朵,又或是某个夏日夜晚,悬满天际的闪烁繁星,曾在你双眸中看见的熠熠星钻此刻又出现在眼前。设计鬼才汤姆·迪克森(Tom Dixon)在今年米兰家居展发布了两款新的挂灯产品,其中这只“蚀刻之网(Etch Web)”灯饰将工业建构的几何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内置的LED灯光穿过铝制镂空球体的各个缝隙,倾洒于四周,呈现一个迷离的光影世界。  tomdixon.com
期刊
深圳的华侨城海湾附近新诞生了一颗卵石,它超然物外而又表情生动,又一个超现实空间随之形成。这是建筑师朱锫最新完成的文化建筑项目——OCT设计博物馆,它外观接近自然造物的不规则椭圆,反光的金属外立面使其蒙上了未来主义的神秘面纱,仿佛刚刚停落的一架飞行器,栖息于海边,伺机而动。  位于深圳华侨城的OCT设计博物馆从设计到完成历时近三年,这座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拥有光滑的外立面,其曲面造型使其
期刊
3月9日晚,北京天桥剧场三楼举行了一场名为“红色经典”的庆祝酒会。此次酒会是为配合中央芭蕾舞团上演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而举行的。酒会上“红色娘子军”主创主演人员、赞助商代表、杂志代表共同出席。  通过这次合作,《酒尚》杂志为中芭的明星们特别制作了一批红酒纪念装——以每一位演员的剧照为原形设计的包装纪念品。这批特殊的定制酒选用的是著名葡萄酒品牌龙徽葡萄酒的龙徽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庆功会上,中芭人接
期刊
2月21日,笔者收到邀请,在大名鼎鼎的“长城脚下的公社”与北京神露洋酒有限公司的唐泽伟(Xavier Tondusson)先生、王焕女士以及来自法国阿尔萨斯的Klipfel先生共同品尝了来自Klipfel的佳酿。阿尔萨斯向来以白葡萄酒见长,雷司令品种以及细长形状的瓶身设计是该产区的标志。这次并不是专业的品酒会,气氛轻松融洽,一边观赏长城,一边闲聊中国历史文化,同时品尝了几款相对“另类”的酒,并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