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发展,朗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文字表达与运用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力度,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朗读不仅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技巧和朗读能力的正确方向。笔者在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整合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操作性强的培养策略,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善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朗读,并做到愿意读和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朗读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比赛读、分组读的方式使小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做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朗读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收获快乐和自信。此外还可以利用提问、表演读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
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水平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朗读活动的指导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去掉繁琐的环节和课堂分析,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引读、范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技巧。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三、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情朗读
情景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教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若学生依然读不出其味道,教师稍做技巧提示就可以了。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5):133-134.
[2]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78-7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朗读不仅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技巧和朗读能力的正确方向。笔者在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整合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操作性强的培养策略,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善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朗读,并做到愿意读和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朗读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比赛读、分组读的方式使小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做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朗读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收获快乐和自信。此外还可以利用提问、表演读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
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水平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朗读活动的指导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去掉繁琐的环节和课堂分析,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引读、范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技巧。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三、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情朗读
情景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教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若学生依然读不出其味道,教师稍做技巧提示就可以了。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5):133-134.
[2]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