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11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211课堂“课前读”这个环节在于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新意的内容来吸引他们开口读。灵活运用导学案,如果把教材当“原著”,导学案就是话剧的“剧本”。教师是编剧,师生则是话剧中的“名角”,每次登台,他们既要尊重剧本,更有临场发挥,即现场生成。宜根据学情来创设情境,组织展示。课堂评价应恰当而充满热情,及时有效地产生激励作用。
【关键词】吸引;现场生成;学情;有效
从网上看到一篇学生习作,名为《理科生喜欢上语文的原因》,文中有一句话:作为一个理科生,其实我是一直很喜欢上语文课的,因为语文课可以让我比较快的进入梦乡,从而有效的缓解学习中的紧张情绪,为学好其它的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句话会让语文老师感到很难堪。其实我经常遭遇这样的难堪。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加上有时候备课不够充分等种种原因,我的课堂经常出现沉闷现象。当课堂成为我的“独角戏”时,我真的感到难堪,更多的是觉得难受,自责文化水平有限,教学管理能力不高。自按照学校要求,采用211高效课堂模式之后,我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做法,按照“课前准备——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与点评——反刍总结,巩固检测——课堂评价——作业布置——搞好课后拓展提升”这样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思路变得清晰多了,但是我发现如果僵硬地按照基本流程去上课,照搬导学案来组织教学活动的话,课堂仍然是“一潭死水”,教学仍然是低效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变得有生气,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我在教学工作中“受伤”无数,在“摔倒”的地方拾取一些教训,唯愿能够督促自己且行且思索,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211课堂“课前准备”这个环节,其中第二个步骤是课前读,为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一开始,我让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可时间一长,学生激情消失,渐生倦意,读书状态拖拉散漫,甚至肯开口读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改变了所读的范围和内容,即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自己每周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的美文好句,或者我提供一些励志文章给他们读,希望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所启迪,我给“课前读”这个步骤取了个名字叫“心灵点灯”。事实证明,学生们对这些课外内容的兴趣浓厚,朗读的时候变得认真起来,效果较之以前好了很多。
导学案是211课堂教学的载体,那么,导学案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运用导学案,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把教材当“原著”,导学案就是话剧的“剧本”。教师是编剧,师生则是话剧中的“名角”,每次登台,他们既要尊重剧本,更有临场发挥,即现场生成。
导学案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效果。这方面。我在实际操作中也吸取了教训。好些时候我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机械地按照导学案来上课,没有作丝毫的变通,而没有顾及学情,也是导致课堂气氛仍然沉闷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体会到在尊重剧本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现场生成是有多么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灵活变通,寻找出可以利用的“价值点”,并转化为情境,因为演员有好戏,观众才有兴趣。在讲《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时,学生起初的状态不佳,我于是不急着进入“探究展示”这个环节,而是临时增设了“阅读小试——测验你的阅读效果”这项内容,设计了如下题目:第一部分:1. 宇宙中比冰更冷的地方很多,文段列举了哪3个地方? 2.这3个地方最冷的温度能低到几度? 3.冷的极限又称为什么?第二部分:1、在超低温世界里,空气变为“液态空气”,它是什么颜色的?2、在超低温世界的设备应用哪种金属去做?3、铅棒和锡棒哪种可以在超低温世界用来敲打?4、“超流现象”是发生在哪种气体上?这些问题简单易答,我让学生来抢答,就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他们的兴趣一来,就不再打瞌睡了。
对于诗歌鉴赏,理科班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不会学”导致“不愿学”。 有资料告诉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两种情况下会得到提高:1、他们意识到学习任务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的需要和目标有联系;2、学习任务的难度适当,学生能够成功完成。以往在教学诗词时,我习惯于设计大量问题让学生回答,而事实是,他们读不懂那些诗词,谈何鉴赏?于是后来我干脆抛弃这些让学生为难的问题,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诵读默写的活动,如分组比赛,男生读,女生读,集体读,自由读,在熟读的前提下再去定基调、品意象、析表达。
所以以后我要尽可能做到:根据目标和学情,从本节教材中选择几个恰当又关键的“价值点”,然后围绕这些点的内涵和外延,创设问题,使之问题化,再想方设法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把你所知道的认知冲突尽可能地设计进去。
211课堂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展示交流。据说展示,至少有两大益处,一是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增值、共享,直接服务于知识目标的高效落实,二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张扬个性的机会,为解决“我要学”的内驱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而我的体会是,选择合适的问题或活动,对有效展示至关重要。通常抛出一个问题之后,我叫每个小组A同学或B同学或C同学上去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就显得无所事事,坐在座位上逍遥自在,不愿动脑动笔,也不愿和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有一次某个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动起来”,让我深有感触。那是教学《祝福》那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本班同学,150字左右,刻画出他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写好后念出来,让大家互猜写的是谁”这样的展示交流活动。他们来劲了,不用我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动笔了,他们纷纷“刷刷刷”写起来,然后迫不及待地要抢着上台展示。课堂上欢声笑语,学生们无形上也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比枯燥的理论指导有效多了。
是的,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 而且高效课堂,要求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成长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课本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与最新的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教材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信息载体,课堂不再是庄严肃穆的学术殿堂,一切都有了温度、味道、色彩。
课堂评价也是211课堂的重要环节。以往我的评价语非常单一,“好”“很好”“还需努力”“不要轻易说不知道“等等。而恰当的充满热情的课堂鼓励性语言如“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3、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4、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5、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6、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7、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8、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我需要学习。
另外评价时也比较随意,对这个同学有评价,到下个同学回答后我又忘记评价了,也常常没有即时评价。部队是一个高效的团队,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各国的部队都能保持高昂的士气,秘诀之一就是即时评价。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部队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会立刻进行评价总结,首长站在队伍前,一声:讲一下!立刻开始对任务完成情况和队伍精神状态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学生渴望老师的评价,特别关注老师如何评价。比如现在作文评讲课上,我们会制作一个课件,分“字数充足”“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写得好”“评得好”等几个方面,将个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的名字列出来,课堂上呈现给全班同学看,被表扬的同学就会很自豪,而没有被表扬的同学也受到鞭策。
学习动机论认为: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起上进心。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愚笨如我,只有努力,才能在211课堂上且行且成长。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吸引;现场生成;学情;有效
从网上看到一篇学生习作,名为《理科生喜欢上语文的原因》,文中有一句话:作为一个理科生,其实我是一直很喜欢上语文课的,因为语文课可以让我比较快的进入梦乡,从而有效的缓解学习中的紧张情绪,为学好其它的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句话会让语文老师感到很难堪。其实我经常遭遇这样的难堪。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加上有时候备课不够充分等种种原因,我的课堂经常出现沉闷现象。当课堂成为我的“独角戏”时,我真的感到难堪,更多的是觉得难受,自责文化水平有限,教学管理能力不高。自按照学校要求,采用211高效课堂模式之后,我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做法,按照“课前准备——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与点评——反刍总结,巩固检测——课堂评价——作业布置——搞好课后拓展提升”这样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思路变得清晰多了,但是我发现如果僵硬地按照基本流程去上课,照搬导学案来组织教学活动的话,课堂仍然是“一潭死水”,教学仍然是低效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变得有生气,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我在教学工作中“受伤”无数,在“摔倒”的地方拾取一些教训,唯愿能够督促自己且行且思索,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211课堂“课前准备”这个环节,其中第二个步骤是课前读,为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一开始,我让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可时间一长,学生激情消失,渐生倦意,读书状态拖拉散漫,甚至肯开口读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改变了所读的范围和内容,即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自己每周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的美文好句,或者我提供一些励志文章给他们读,希望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所启迪,我给“课前读”这个步骤取了个名字叫“心灵点灯”。事实证明,学生们对这些课外内容的兴趣浓厚,朗读的时候变得认真起来,效果较之以前好了很多。
导学案是211课堂教学的载体,那么,导学案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运用导学案,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把教材当“原著”,导学案就是话剧的“剧本”。教师是编剧,师生则是话剧中的“名角”,每次登台,他们既要尊重剧本,更有临场发挥,即现场生成。
导学案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效果。这方面。我在实际操作中也吸取了教训。好些时候我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机械地按照导学案来上课,没有作丝毫的变通,而没有顾及学情,也是导致课堂气氛仍然沉闷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体会到在尊重剧本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现场生成是有多么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灵活变通,寻找出可以利用的“价值点”,并转化为情境,因为演员有好戏,观众才有兴趣。在讲《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时,学生起初的状态不佳,我于是不急着进入“探究展示”这个环节,而是临时增设了“阅读小试——测验你的阅读效果”这项内容,设计了如下题目:第一部分:1. 宇宙中比冰更冷的地方很多,文段列举了哪3个地方? 2.这3个地方最冷的温度能低到几度? 3.冷的极限又称为什么?第二部分:1、在超低温世界里,空气变为“液态空气”,它是什么颜色的?2、在超低温世界的设备应用哪种金属去做?3、铅棒和锡棒哪种可以在超低温世界用来敲打?4、“超流现象”是发生在哪种气体上?这些问题简单易答,我让学生来抢答,就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他们的兴趣一来,就不再打瞌睡了。
对于诗歌鉴赏,理科班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不会学”导致“不愿学”。 有资料告诉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两种情况下会得到提高:1、他们意识到学习任务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的需要和目标有联系;2、学习任务的难度适当,学生能够成功完成。以往在教学诗词时,我习惯于设计大量问题让学生回答,而事实是,他们读不懂那些诗词,谈何鉴赏?于是后来我干脆抛弃这些让学生为难的问题,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诵读默写的活动,如分组比赛,男生读,女生读,集体读,自由读,在熟读的前提下再去定基调、品意象、析表达。
所以以后我要尽可能做到:根据目标和学情,从本节教材中选择几个恰当又关键的“价值点”,然后围绕这些点的内涵和外延,创设问题,使之问题化,再想方设法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把你所知道的认知冲突尽可能地设计进去。
211课堂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展示交流。据说展示,至少有两大益处,一是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增值、共享,直接服务于知识目标的高效落实,二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张扬个性的机会,为解决“我要学”的内驱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而我的体会是,选择合适的问题或活动,对有效展示至关重要。通常抛出一个问题之后,我叫每个小组A同学或B同学或C同学上去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就显得无所事事,坐在座位上逍遥自在,不愿动脑动笔,也不愿和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有一次某个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动起来”,让我深有感触。那是教学《祝福》那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本班同学,150字左右,刻画出他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写好后念出来,让大家互猜写的是谁”这样的展示交流活动。他们来劲了,不用我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动笔了,他们纷纷“刷刷刷”写起来,然后迫不及待地要抢着上台展示。课堂上欢声笑语,学生们无形上也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比枯燥的理论指导有效多了。
是的,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 而且高效课堂,要求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成长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课本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与最新的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教材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信息载体,课堂不再是庄严肃穆的学术殿堂,一切都有了温度、味道、色彩。
课堂评价也是211课堂的重要环节。以往我的评价语非常单一,“好”“很好”“还需努力”“不要轻易说不知道“等等。而恰当的充满热情的课堂鼓励性语言如“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3、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4、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5、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6、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7、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8、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我需要学习。
另外评价时也比较随意,对这个同学有评价,到下个同学回答后我又忘记评价了,也常常没有即时评价。部队是一个高效的团队,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各国的部队都能保持高昂的士气,秘诀之一就是即时评价。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部队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会立刻进行评价总结,首长站在队伍前,一声:讲一下!立刻开始对任务完成情况和队伍精神状态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学生渴望老师的评价,特别关注老师如何评价。比如现在作文评讲课上,我们会制作一个课件,分“字数充足”“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写得好”“评得好”等几个方面,将个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的名字列出来,课堂上呈现给全班同学看,被表扬的同学就会很自豪,而没有被表扬的同学也受到鞭策。
学习动机论认为: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起上进心。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愚笨如我,只有努力,才能在211课堂上且行且成长。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