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陕北民歌”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x1988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陕北,不由让人想起那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有《赶牲灵》《走西口》《东方红》等。它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 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承继并珍藏在陕北人心中的一座富饶而辉煌的文化艺术宝库。
  然而,陕北民歌发展至今,出现了断层和失落,甚至存在着从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能。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陕北民歌从产生的根源上出现了断层。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经历、生活等与陕北民歌产生和流行的背景有了质的变化。除了少数流行的陕北民歌经典名曲之外,他们热衷于追星,热衷于影视名曲、校园歌曲,而不再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二是陕北民歌没有与时俱进。从流行的陕北民歌来看,大都是旧歌、老歌和经过艺术家们加工改编的歌曲,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追随时代节拍,宣泄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新歌太少,能引起轰动、广泛流传的新创陕北民歌更少。从演唱方面看,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逐渐老去,大都已不在人世,新歌手,大都肚里东西少,艺术修养差,感情色彩淡,只会呆板学唱,不会创编的演唱。新一代陕北人对陕北民歌的认识、理解出了偏差,若不及早进行抢救、创新,陕北民歌将濒临灭亡。作为陕北人,我有责任保护和发扬陕北民歌,这独特的文化遗产,作为老师我希望“陕北民歌”可以进入课堂。
  让陕北民歌走进语文课堂,是保护、传承、创新陕北民歌的一条有效途径。
  首先,了解陕北民歌有助于学习古典文学知识。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离我们现在的年代太远,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陕北民歌却得益于陕北的长期落后和闭塞,在形式和内容上保留了一些古典文学的痕迹,为学习古典文学提供了捷径。陕北民歌在创作上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是沿用了至今两千多年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创作手法。以陕北民歌中的比兴来讲《诗经》中的比兴,学生就可以快速理解比兴这种手法。比如在讲《关雎》的时候,学生总是不好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里面的比兴手法,如果信手拿来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得爱死个人”、“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这样几句陕北民歌学生就好理解了。
  其次,陕北民歌是了解中国红色革命历史和继承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最好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不仅仅是文化课,还是思想课、教育课。陕北民歌里面的革命歌曲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红色革命在陕北的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最好教材。比如《军民大生产》是以上个世纪40年代前后解放区军民为响应中共中央“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而创作的革命歌曲,是学生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有声教材。
  再次,陕北民歌走进语文课堂既能弘扬陕北民歌又能活跃语文课堂。当前,有学者就主张传承和创新陕北民歌从学生抓起,如果能让陕北民歌走进语文课堂,就既能弘扬陕北民歌又能活跃语文课堂。语文课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乏味的课,上课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学生唱上一两首陕北民歌,说不定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尝试。
  最后,让陕北民歌走进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热爱陕北文化热情、树立振兴陕北及陕北文化信心的最佳切入点。陕北这块黄土地经过中国红色革命的浸润以后更加厚重、神奇,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陕北民歌也因此璀璨华夏、光耀世界。一曲《东方红》唱红大江南北,一首《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把中国的红色革命唱进千家万户。是什么让陕北民歌有了如此的魔力?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唱陕北民歌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要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挖掘陕北民歌的内在魅力,寻找陕北民歌的文化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陕北文化的热情,并发奋读书,立志成才,为振兴陕北及陕北文化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上对得起古人,下对得起来者。
  总之,珍惜文化资源,发展陕北民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如此宏大之重任,既非一人之事,亦非一人之功,只有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去保护去创新,这样才能保证继承与发展陕北民歌这一珍贵民间文化遗产的伟大工程不至于渗漏、决堤乃至崩溃消失。任重道远,但我仍在努力着。
其他文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百年来,学子们“寒窗苦读”,其中不乏学有所成者,但真正能有多少人能读得心情愉快、乐趣无穷?传统教学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调,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没有乐趣,效果很不理想。因此,现代教学理念呼唤快乐教学法,教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快乐。笔者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运用快乐教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希望与各位教育界同仁切磋共同提高语文教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纲要和课程尺度总结了几十年来语文教育更始的经验教训,明晰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基特征,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经过语文课程的进修,受到思维教育,激情陶冶,并进而懂得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精彩的基础。在执教《爱莲说》这一课时,我始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优异古诗文的朗读练习,培育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期刊
茨威格一九二八年拜谒了列夫·托尔斯泰墓,写了情文并茂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给读者以至深的审美享受。是什么妙笔让文章生发如此美感呢?  一、以小见大,构思新巧。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语),他一生的创作达九十三卷之多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列宁)。给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写纪念文章,极易写成作家评传,会让一般读者感觉繁冗乏味。茨威格打破了这种纪念文章的常式,独辟
期刊
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12年4月12日至4月15日在长沙长铁一中(高中会场)和长郡芙蓉中学(初中会场)举行。本次活动内容有上课展评、说课展评。其中上课教师45名(高中22名,初中23名),说课教师18名(高初中各9名)。这些教师来自全国各地。  我参加了初中会场的基本功展评和教学研讨会。观摩后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苦练基本功,要勤思教学法。  一、苦练基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语文去学习和思考,这些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视频、音频、动画为一体,通过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要求。
期刊
实话实说,最初当班主任我是为了晋职称加分,没有什么特别愿意之说,可渐渐的在和这帮积极上进的孩子的相处中,他们的那份执着感染了我,时间久了就有了感情。我所做的就是用作为一位母亲的心,来做好我的工作。所以,今天我不是谈什么经验,只是愿意把工作中的点滴做法来和大家分享。  一、用智慧去管理班级  1.树立班级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班风。  (1)优中选优,挑班委。  无数经验告诉
期刊
读着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为之震撼,不禁赞叹而又赞叹。安塞腰鼓动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种生命的强盛中。捶,捶,捶,一声声“隆隆”响彻云霄。喧闹声后,文末一声“渺远的鸡啼”更使人彷徨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使片刻间那雄浑的鼓声久久地萦绕在耳畔——这也许就是“余音绕梁”了?  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气势恢宏,语调明朗。节奏明快的
期刊
“教育崛起,教师为本”。传承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育发展的必须,是教育振兴的根源,是祖国发展的根本。不同的时代对师德师风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人类的文化素养对师德师风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经济大发展的年代,教师应加强学习、高度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发展的目光教育学生,是加强新时期师德师风修养的重要因素。相反,教师素质低下,对工作不
期刊
每次考试,有不少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古诗歌的鉴赏分析题有畏难情绪,感觉不知何意,更不知从何处下手去分析诗歌寓意。每次开成绩分析会时,也有部分老师针对此类现象痛惜地说:“古诗歌鉴赏丢分现象严重,甚至尖子也不例外。”的确,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师生确实遭遇了不少诗词鉴赏过程中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鉴的难题和尴尬。然而,古诗鉴赏这一题型在中考或高考时是不缺席的,面对此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各种考试中,学生最怕的就是作文和阅读,不少学生面对试卷,看不懂文本,更看不懂问题,问题就出在平时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性不强,阅读训练不够,学生阅读面窄、阅读低效等方面。  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