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有什么用?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如果要评选科学界最前沿、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大多数人会把选票投给引力波,因为该领域的科学家两年内4次捕获来自黑洞的引力波、1次获得诺贝尔奖,并且该领域对所有科技发达国家的研究计划产生了影响。
  又见引力波
  值得庆幸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0月,科学家又宣布,在8月17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简称LIGO)和欧洲处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从两个相隔千里之地同时首次捕获到中子星碰撞所发出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家近一年多来第5次检测到引力波,前4次是黑洞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而这次是中子星碰撞所发出的引力波。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形成的产物之一。在其形成过程中,恒星会遭受剧烈的压缩,内部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后形成中子,最终成为直径只有十几千米,质量却是太阳数倍的致密星体。中子星的许多天文现象很有观测价值,比如中子星的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便可重达数十亿吨,当两个致密的中子星进一步碰撞合并时,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这时天空中一些方向的伽马射线强度会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产生所谓的“伽马射线暴”。
  这次的发现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LIGO与VIRGO同时捕获到一个持续时间为1百秒左右的新引力波信号,通过对信号特点的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两颗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到达后大约1.7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费米卫星探测到了一个伽马射线暴。由于引力波信号和伽马射线暴同一时间来自天空同一区域,科学家认为两者必然是由同一个天文事件产生的。
  随后,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都接到LIGO通知,纷纷动用一些最先进的望远镜,比如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甚大望远镜以及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对相关区域展开观测。
  后续的天文观测持续了数周,结合这1百秒左右引力波的数据,科学家可以对这一天文学事件做出全面的描述。大约在1.3亿年前,长蛇座尾部的“NGC4993”星系中,两个比太阳略重的中子星不期而遇,它们刚开始相距约400千米,以每秒12圈的速度围绕彼此转动。巨大的质量搅动着宇宙,传出一阵阵时空的涟漪——引力波。
  随着中子星越靠越近,两者转速逐渐增加到每秒2000圈,引力波的“哨音”也愈发急促。终于,两个中子星碰撞在一起,10亿℃的高温物质从碰撞处喷涌出来。巨大的冲击波也在穿过喷涌物质时,散发出强烈的伽马射线。这些光、宇宙射线和引力波一起,以光速行走了1.3亿年,终于来到地球,被人类察觉。
  “多信使天文学”
  这次捕获到中子星碰撞所发出的引力波,对天文学研究产生里程碑式的发展。
  我们常说,天文学研究是“盲人摸象”,因为宇宙太大了,要了解它太难了,一种观测方式往往只能了解片面的信息。从古人单凭肉眼仰望星辰,到伽利略首次用天文望远镜对向夜空,人类观测宇宙的唯一方式曾经就只有用眼去看,但这种观测受到天气条件的约束,而且许多星体是肉眼看不到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可见光之外,宇宙中还存在X射线、无线电波等看不见的射线。通过探测它们,可以触摸到宇宙这只“大象”的另外一些方面,比如黑洞的引力让光线也无法逃脱。人们无法看见黑洞,但是它会释放出很强的X射线,这让天文学家得以分析黑洞的若干性质。所以,现代科学家所研究的就是“电磁波天文学”——用可见光、X射线、无线电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来“看”天文现象。
  然而,引力波是与电磁波本质不同的物理现象,百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波记录的是时空变化的“涟漪”,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弱(不像电磁波),其携带的来自波源的信息恒久不變。通过这种全新的物理现象,科学家又有了一种“听”天文的方式,使“电磁波天文学”会进化为“多信使天文学”,既可以利用电磁波“看”,又可以用引力波“听”天体,并且还可以利用电磁波“看”那些用引力波“听”到的天体。此次的“中子星碰撞”就是用这种手段来研究的——科学家仅靠引力波数据就了解了中子星碰撞的过程、确定了伽马射线暴的起源,然后利用电磁波又“看”到这次碰撞。
  接下来,科学家会用同样的技术手段(LIGO、VIRGO)观察更多的黑洞、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以后可能每天都有新发现。同时,多信使天文学还有两个更重要的方向要去探索。一是去探索更加微弱的引力波。按照爱因斯塔的理论,引力波信号的强弱与发射源的质量和远近有关。目前科学家所捕获的引力波信号,要么来自黑洞,要么来自近距离的中子星,都是比较容易找到的。而宇宙中更多的引力波源自数目庞大的小星体,比如行星、白矮星,它们活动更频繁,但发射的引力波信号就要弱许多。但目前,LIGO、VIRGO的技术还达不到能测到它们的精度。
  另一个更伟大的目标,就是尝试收集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初始引力波。因为引力波不会衰减,所以初始引力波很可能还在宇宙中回荡。找到它们,或许能够帮人类开始认识宇宙起源与物质创生的秘密,甚至有可能开始探测光产生之前的原始宇宙。
  科学理论推测,138亿年前,大爆炸发生之后的一段时期里,宇宙里充斥着非常热的光子、电子、质子组成的等离子态物质,它们组成了高温、高密度的带电浆云。光子在这团浆云中不断与电子和质子发生散射,根本跑不出这锅炽热的粒子粥。所以,最初的那38万年的宇宙,我们是无法看到的。直到大爆炸发生38万年后,随着宇宙膨胀和冷却,原子开始形成,带电浆云渐渐散开,宇宙中就有了可以传播的光线(运动的光子)——这也是“电磁波天文学”可以研究的所有天文现象的“时间起点”,如果要研究这之前的事情,只能寄希望于初始引力波。但初始引力波的频率更低,波长跟整个宇宙的尺度差不多,对技术要求更高,虽然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但这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研究方向。
  引力波还能干什么?
  最后,我们无法免俗,还是要来讨论一下引力波对于普通人有何价值,毕竟“宇宙时空”这种事离我们太远了。其实,科学家在探索引力波过程中带来的科技进步,已经有不少能够转化为民用。
  以世界上最重要的引力波探测天文台即美国的LIGO为例,它耗资数亿美元,由上千位科学家花费40年时间建成,但目前仍需要继续“升级”。原因就在于,引力波是非常微弱的,地壳运动的震颤、数千千米外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温度的略微上升,都可能对探测造成影响。为了保证抗干扰能力,LIGO须把精度技术提升到极致。
  比如,LIGO使用的镜片由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制作,能够做到每射来300万个光子,只有一个光子会被镜子吸收,即只挡住了一个光子。可以说镜片甚至比空气还要通透,该技术可以用于医疗、手机、相机;探测引力波时,LIGO激光在天文台内反射400次,光路总长度达到1600千米,但仍能做到不发散、不衰减,其中必然使用了高超的激光功率放大技术,那么或许可以给无人驾驶汽车中的激光雷达提供一些借鉴;LIGO真空系统内的压强,可以做到海平面大气压强的一万亿分之一,如此高程度的真空技术,对于需要防尘的半导体加工工业应该同样有用;而LIGO的减震抗震系统,在军用导弹存储方面可以照搬应用。
  那么,引力波本身能干什么?可以说,在能够预见的将来,引力波对于日常生活几乎毫无用处,最多也只能给导演或者作家提供一些创作灵感,比如电影《星际迷航》、《星际穿越》以及小说《三体》中都有关于引力波的桥段。不过,当初人类最开始意识到电磁波存在时,也并没有感觉到电磁波有什么用,如今,电磁波却在微波炉、手机、航空中不可或缺。由此推测,引力波也许能够重复这个故事。
  小贴士
  当老年恒星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约30倍时,由于引力很大,把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质子都压碎,成为夸克,这样由夸克组成的星体称为夸克星;比夸克星质量更大的老年恒星会形成黑洞,比夸克星质量小的老年恒星,如质量是太阳质量的8~30倍时,会形成中子星,质量小于8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其他文献
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用充滿空气的注射器对一个人进行静脉注射,这个人很快在痛苦中死去。在现实生活中的输液过程,有时候会看到小气泡随着药液进入血管,有人便会紧张不已。气泡进入静脉真的会致命吗?  空气进入血管,有可能会引起气体栓塞,但这与进入的空气量多少来决定。空气量多且迅速,会堵塞肺动脉致死。当迅速进入静脉的空气量达到100毫升左右时,就能够导致心力衰竭,有生命危险,需要及时抢救。如果只有少量空
期刊
猫喜欢挠东西再正常不过了,猫科动物天生就有磨爪子的本能,它们需要磨爪子以保持爪子的良好状态,以便有猎物时能够迅速出击,猫还是善于攀爬的动物,锋利的爪子是攀爬必不可少的助手。  除了日常维护自己的爪子,猫挠东西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与猫同伴交流。猫爪上有一种腺体——叉指腺,貓通过叉指腺排汗,在挠东西时,叉指腺散发出的气味会留在物体上,同时留下的还有猫爪的印记,这告诉其他猫:“此处是我的领地。”  至于猫
期刊
当物体振动时,声音产生,聲音的振动会引起介质——如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并且声速受到介质的限制,受到介质弹性模量和密度的限制,弹性模量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密度越大,则声音的传播速度越低。声速还与温度、相对运动状态有关。  而光是一种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
期刊
赶乌鸦前请三思,因为乌鸦爱记仇。  在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中,狐狸成功骗到了乌鸦口中的肉,并嘲讽了乌鸦一番。然而,暂且不论乌鸦也十分聪明,现实是狐狸可能根本不敢从乌鸦口中骗肉吃,因为乌鸦准会复仇。它不光自己会俯冲下来,追着狐狸一顿乱啄,还会召集乌鸦朋友们“群殴”狐狸。  美国的野生动物生物学家约翰·马拉夫就在华盛顿大学校园里做了类似实验。有两种面具,一种表示“邪恶”,一种表示“无害”。让戴着“邪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外星人的存在充满好奇。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主动和我们联系,那他们的电话我们是接听还是挂断?发来的信息是查看还是删除?  与外星人通讯的“微波窗口”  尽管外星人的存在看似有迹可循,然而,科学家们对外星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的第一次全面搜寻却扑了个空,未曾找到任何外星生命的迹象。  天文学家菲利普·莫里森和朱塞佩·科科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指出,哪怕相隔光年的距离,两个拥有先进技术
期刊
随手拿起一瓶矿泉水,会发现在瓶底有一個三角形符号,里面还有一个数字“1”,在符号下方标着“PET”三个字母。这个PET就代表着制作矿泉水瓶的材料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这种材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装水和饮料等液体的食品级塑料。它的熔点在250℃以上,要发生化学变化也要在100℃以上。有时候我们往矿泉水瓶里倒热水,矿泉水瓶只是会发生形变,但不会产生有毒的化学物质,更不会溶解到水
期刊
在你吃水果时,是否注意到一个问题:为啥西瓜吃起来是中间甜,而苹果则是靠近表皮的位置甜?其实这是两种水果的构造和累积糖分的差异形成的。  苹果属于“梨果”,果肉主要是由花托、花萼和花筒发育而来,靠近种子吃起来酸酸的那塊则是由子房发育而来。西瓜则属于“瓠果”,我们吃的瓜瓤是西瓜膨大的胎座发育而来的,简单的说,胎座就是西瓜产生种子的地方,可以形象的比喻成“植物胎盘”。由于苹果和西瓜是由不同的器官发育而来
期刊
日本东京的涉谷搬来了一位住户,引起一番轰动。这位住户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他是一个机器人!名字叫做“涉谷未来”。  “涉谷未来”由日本与美国微软公司合作研制,没有实体,他活跃在网络上,是一个在特定应用程序上和人们聊天的聊天机器人。他的设定是一个7岁的一年级小男生的形象,喜欢拍照和观察人类,喜欢和人们聊天,懂得通过聊天来学习,是一个成长型机器人。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机器人公民身份的国家,但是
期刊
这种高能粒子流就在我们的周围,它们会对我们产生何种影响?  目前,我们常认为,太空很遥远,但它其实与我们紧密相连:就在此时此刻,来自太空深处的“碎片”正不断地穿过我们的身体。这些“碎片”就是宇宙射线带来的。  来自高空的辐射  1912年,一位奥地利物理学家发现了宇宙射线,他就是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是,他在1905年获得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博士学位,当时他只有23岁。之后,
期刊
人类探寻外星生命的脚步从未停歇,却没有什么真正的进展。为什么人类不能够向宇宙输出生命呢?有科学家认为在我们生存的银河系中,就有不少贫瘠但适宜生命生存的行星,虽然我们仍然没能在这些星球上找到外星生命,但也许能在银河系中播种生命。  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带有生命的彗星的撞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彗星”。装载地球生命驶向宇宙的工具叫做光帆,以恒星的光压作为推进力,只要有恒星,那么它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