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进:奔走山野间,为英烈呼告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再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的《抗战家书》,丁进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土生土长于南京的他,即使在成年之后,每每路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心中仍有梗塞压抑之感。
  时至今日,在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保护这条路上,丁进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缘起一场学术报告会


  2010年9月2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我们的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学术报告会”。报告会上,丁进得知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之前,还有一段慷慨悲歌的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后,日军便把目光瞄向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这场战役中,近16万人的中国军队浴血抵抗仍难挽败局。南京陷落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了。
  “提到南京,人们总会首先想到大屠杀,但南京不应该是一座愁云笼罩的悲情城市,她有坚强不屈奋起抗争的一面,犧牲的同胞中不仅有普通民众,也有军人,他们为保卫身后的国家和人民付出了生命,历史和后人应当记住这场战役,应当记住烈士们的名字。”
  丁进下定决心,要尽全力去追寻和还原这场战争的真实景象,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英魂正名:“当时我已经在研究所工作多年,参与过多项重点项目的研究,对怎样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已经驾轻就熟了。”

做山野间的调研者


  丁进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爬山,曾和朋友们组建过华东地区最早的户外俱乐部——南京野外活动俱乐部。丁进每周都会去爬一次紫金山,至今已经爬了近460次。他和俱乐部的伙伴们几乎跑遍了华东地区所有未经开发的山区,浙西、皖南甚至江西、贵州的野山也都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足迹。“记得第一次穿越老山时,我们迷路了,二十二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以至于后来在一分钟之内连吃四个包子。”对于未知的探索带给他们很多乐趣,也让他们在广袤幽深的大自然里收获了久违的宁静。
  丁进的第一项研究是紫金山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2010年12月中旬开始,他用了近一年时间,调查紫金山上的南京保卫战遗址,并对南京保卫战遗址、近代军事堡垒遗址、抗战碉堡群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讨论,初步确认紫金山现存南京保卫战遗址40处。
  丁进记不清多少次独自站在碉堡面前泪流满面。“有两座遗留下来的碉堡,它们的掩盖被炸毁了。按照当时建造碉堡的要求,它们是能够承受日军最大火力的,但还是被炮火摧毁了,我想当时守在里面的战士必然也牺牲了。”即使现在说起,丁进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2020年6月,我们在方山的一座碉堡上发现了一枚日军37炮弹的弹痕,碉堡被击中但没有击穿。而这种炮弹的射程是100米,可以想象,当时敌人就在百米之外,短兵相接,生死一瞬。这些饱经战火的碉堡就是烈士们最好的纪念碑。”

英雄死难之地,怎忍湮没


  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让丁进更能适应艰苦的调研工作,即使踏进泥泞的水坑、被蜂拥的蚊虫叮出数十个包他都不以为意。但每每见到被荒草、垃圾掩埋,被拆毁的战争遗迹,他都感到痛心:“英雄死难之地,怎么能就此湮没?”在为遗址保护奔走呼告的这十年里,丁进先后开展了四项专题研究,分别是紫金山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南京保卫战炮台遗址调查、明代外郭城墙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南京保卫战外围阵地遗址调查。期间,丁进新发现数十处南京保卫战遗址,并申请认定多处为文物。
  2014年6月,南京市文广新局先后公布了各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丁进惊讶地发现,老虎山炮台和清凉山炮台遗址竟然不在文物名录之中。长期调研下来,丁进深知老虎山炮台和清凉山炮台遗址价值非常高。特别是老虎山炮台遗址,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望申请定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还可以规划建设南京保卫战炮台遗址博物馆或者遗址公园,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抱着这个念头,丁进踏上了老虎山炮台文物认定申请之路。
  “这次申请认定历经两次专家论证,前后跨越四年,也算是好事多磨。”在第一次专家论证会上,有人提出老虎山炮台遗址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认定便被搁置了。寻访过国内主要炮台遗址,并为此写过两篇论文的丁进熟知老虎山炮台始建于晚清、扩建于民国年间的构筑过程,对两座炮台遗址的文物价值充满信心。他没有放弃,多方奔走呼吁,寻求帮助。第二次组织专家论证,终于在2018年2月,老虎山炮台和清凉山炮台遗址被认定并公布为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2019年,丁进致函有关部门,建议将老虎山炮台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南京市文化旅游局的复函“支持”。除此之外,经丁进发起申请并成功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南京保卫战遗址还有中山陵蓄水池、西山碉堡群和外郭城沿线民国碉堡等。
  穿梭于萋芜山野,埋首于经史典籍,丁进用文字还原战争壮烈景象,在炮台、碉堡遗址旁解说历史。截至2020年9月,丁进撰写了关于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笔记100余篇,发表论文和专业文章20余篇。十年来,荆棘刮身、蚊虫蚂蟥毒咬之痛没有让丁进放弃,他以苦为乐,用双脚踩出了一条南京保卫战遗址保护之路,执笔为喉舌大声呼告,让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保护,让烈士英魂安眠于战场之下。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当时站在观礼台上的丁进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想起了诗人艾青饱含深情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他文献
我去过多处革命纪念地,只要念及,印象总是深刻。井冈山的延绵翠竹,遵义城的遵义会议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关于西柏坡,久久萦绕脑际的则是一条数十米长的电报墙。  电报墙的起源应让历史回溯到1948年5月26日,那是一个黑沉沉的深夜,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在月光映照下进入了一个名叫“西柏坡”的小山村。谁也没想到,这个极不起眼的小山村,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却成了指挥300万军队的大本营。毛
期刊
徐州博物馆外观  踏进徐州博物馆,那些庄严的陌生、温柔的亲昵,一并徐徐而至。金戈铁马  坐落在云龙山北麓的徐州博物馆自上世纪50年代末建成,往后经历了数次改建。  地处江淮平原的徐州,因山川环绕的优良位置为历代兵家所争:它曾是西楚霸王项羽号令天下的建都地,亦是西汉初年美丽富庶的经济重心,还是明清时期军事驻防的“屹然重镇”……纵览几个展厅,各种兵器果然不凡。  以杀伤力大、穿透力强的石镞取代木、竹等
期刊
落基山  位于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塔省,壮美的落基山贯穿全境,山峦叠翠、树茂水丰,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到该省梅迪辛哈特市看望定居当地的朋友,朋友告诉我:“到了此地,如果没登硫磺山,没观露易斯湖,就好似到了北京没登八达岭长城,没参观颐和园一样,会令人遗憾。”朋友的介绍勾起了我的兴趣。赏奇峰美景露易斯湖风光  第二天吃過早饭,朋友驱车带我直奔硫磺山。硫磺山的名字,源于在这座山上发现硫磺温泉而得。来到山下,
期刊
南京作家黎戈的書我买过两本,一本是《时间的果》,另一本是她的新书《平淡之喜》。  之所以开始读黎戈,是因为她的文字能使人安宁,看得出她把内心的一亩三分田耕耘得自给自足,字里行间平和有力,亦有淡淡喜悦。  黎戈对自己定位清晰:“‘作家’‘文学家’这类词,我素来觉得和我没啥关系,我在精神内核上的定位,更接近那个专注河流和水鸟的女人。”“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有几人还能悠然专注于河流和水鸟?黎戈
期刊
許多人在学习中时常会学到一半,就被一些疑难问题阻挡在知识的大门之外,使整个学习活动由此变得缓慢而艰难。而如何打破这种瓶颈,就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改进,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变革。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在学用相长中,引入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力求以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我们的学习功效。  费曼是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纳米技术之父、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不仅
期刊
夜晚天台上传来邻家小孩的琅琅读书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儿的嗓音脆得像敲鼓,背起二十四节气歌,格外动听。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表面上,节气歌里唱的是春夏秋冬,实则还隐藏着说不完的七彩斑斓。  节气与色彩有什么关系?郭浩与李健明合著的《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带我揭开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色的神秘面纱。  郭浩在该书
期刊
农家小院  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苏州,来到明月湾。千年古樟树  明月湾是一古村名,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面朝湖水,背依青山,站在山巅俯瞰,地形似一弯明月,此为画意。相传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至唐宋时期,随着人口增加,村域逐渐扩展,街巷纵横,形成了状如棋盘的山村格局。明月桥  走进古村,河渠曲折环绕,驳岸的青石板水迹斑斑。盈盈春水倒映着白墙、黛瓦、灯笼、小桥
期刊
诗人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最近,我就读了这样一本好书——《人间至味醉湘西》。作者彭梁心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神秘湘西大地上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乡土美食,同时还解读了独特的湘西饮食文化里的典故、历史以及民俗风情。本书共收录了80篇美食随笔,辑分为野蔌山蔬次第尝、山野肉珍馐外香、小梅风韵最妖娆、吊脚楼内味犹爽、千娇百媚浓家常……将地域文化与特色食材
期刊
团圆意为团聚、圆满,一直是“中国感情”的一个标签、一种幸福,春节仿佛就是为此量身定做的。这不仅是中国式感情,也是东方智慧:家好,世界就好。  中国人关于幸福的主语,通常是“我们”,就是族群、亲人,是大团圆。这种幸福更有温度与广度,为此,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因为我们重情,月亮成了中国人的诗篇;因为我们重情,发明了万家团圆的春节。那些安稳的岁月,那些代代相托的感情,那些围起来的美好,那些愈久弥香
期刊
2020年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5岁的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农牧民,献给了他钟爱的青稞事业。放弃高薪回家种青稞  1966年4月25日,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一个农牧民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他从小放羊,每次放羊都把羊群赶到很远的山对面,因为那里有所学校。7岁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