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也需要“死记硬背”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u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技能之一,也是必须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为什么要否认记忆在在学习中的作用呢?为什么会认为理解性的科目就不需要记忆呢?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所有优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会轻视记忆能力,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是勤于背诵的孩子,而明智的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记忆的兴趣。如果学习者知道记忆力的好处,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对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都不能轻视记忆。死记硬背招来了不少骂名,但是死记硬背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当然会更快速更牢固,可是有时候记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理解过程,有些知识点记住了也就理解了。记忆和理解相互促进,一个数学或者物理公式,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在不断重复记忆,而记熟了这个公式也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有些孩子学习困难就是因为不愿意去记忆,不重视记忆。而孩子轻视记忆,首先是因为家长轻视记忆,认为记忆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不好的。其实,能够很好记忆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宋歌总是习惯性地一遍一遍说:“我就是记不住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更是枯燥无味。”因为她骨子里对记忆轻视 ,所以数学公式、定理她记熟的不多,等要用公式和定理解题的时候,总是记不起来,影响了解题速度,导致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宋歌最大的问题就是极其讨厌背诵,认为去背诵基本概念就是不聪明的表现。她认为背诵是过时的学习方法,动不动就拿国外的学生来说事,说国外学生就只重视解决问题,不主张背诵。
  当老师布置作业,让把数学公式概念抄写并默写时,宋歌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予支持,看到孩子不想写,就说:“这个不用写,只要记住了就行。”
  可是不用手写总是记不牢,她总在看到公式的时候自认为记住了,可是用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记住,最后反而怀疑自己的记性。“我记了很多遍还是没有记住。”她这样告诉我。
  其实她没有记很多遍,至少没有超过五遍,可是她认定自己永远也记不住了。
  我不强求她记忆,只是告诉她,记忆能力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必须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她说,因为记不住公式定理,老师讲课虽然说的是汉语,可是在她听来就像外星人讲话一样。她上课根本听不进去,偶尔想认真听讲,也像在听天书。上课对于她来说,是一种监禁。
  我请她不要这样说自己,并让她换一种角度来想:“这个公式我今天没有记住,但是如果我想记住,我就想尽各种办法记住。理解了记忆的好处就想去记忆,只要想记住就能记住,记忆公式和定理不需要什么天赋。记住公式定理总是对我自己有好处的。”
  记忆也像身体一样是可以锻炼的,通过反复练习是可以提高的。
  学习差的孩子虽然知道基本概念很重要,但是往往认为从基本概念入手已经来不及了,从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各种应试技巧上。但是真正管用的应试技巧都是基本概念很清楚的人总结出来的,也只有基本概念清楚的人才能全部领会和掌握。
  有的家长不注重自己的口头语,会一遍又一遍地说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丧气话,可是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家长和孩子也会越来越相信这种自我诅咒。
  “我的孩子就是不爱背诵,就是不爱学习。”这是家长说的最多的话,有时一天重复好几遍,以不同的语气。
  停止给孩子贴这种负面标签,停止不断地给孩子这种消极暗示,家长自己要拿出信心,并将这份力量传递给孩子,不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不愿意下功夫,不愿意记忆定理公式。
  我让宋歌从最基本的记忆开始,重复记忆。宋歌总是不停地追问我:“这样有效果吗,不会是浪费时间吧?”
  这样在一开始好像是没有效果、浪费时间,可是宋歌已经尝到不记忆的苦处:学习速度慢,成绩不理想,学习也没有乐趣。一直积累学习的挫败感,让她也想试试别人总结出来的正确方法了。
  要想成绩有所提高,就要重视记忆,要重视记忆就一定要有一两个记忆基本概念的理由,就是自己独特的学习理由:因为有了迫切的记忆愿望,记忆的能力会提高。
  宋歌因为总是急于求成,不重视基本功,所以学起来很是吃力。这正是试着改变方法的时候。我让她不要急于求成,从自己水平略低一点的地方开始学起,这样可以更容易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厌烦情绪也就会随之减少了。
  自从宋歌决定主动背诵的那一天起,她对于数学、物理的概念、定理、公式的记忆能力就提高了。
  我慢慢地让宋歌体会到记忆的乐趣,因为有了乐趣,难题也变得容易了。宋歌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和解答能力确实渐渐与以前不一样了,慢慢地相信自己只要想记忆定理就一定能记住,而且记忆定理公式会使学习变得容易和有乐趣。一直这样做的过程中,成绩自然得到了提高,而成绩的提高所带来的快乐,又促使宋歌加倍努力。
  终于有一天,遇到了一道对于她来说的难题,我先让她回忆相关的定理和公式,她把定理公式写一遍,读了一遍。我再让她做,她笑着说:“哎呀,这么简单。”她品尝到了记忆的好处。
  自信的笑容回到了宋歌的脸上。我一直说她集中精力做题时,是我眼中最美的孩子。我的确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们需要对记忆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尤其在数学学习中有相当大的重要性,越是低年级越明显,重要的数学公式要熟练地默写下来。死记如果是不显聪明的话,不记更不聪明。从学生主动背诵开始,记忆背诵的能力就开始增长。记忆力是可以通过练习增强的。
  记忆的确需要花费工夫,但其实也不难,不需要什么天赋,只需要反复重复,能够做到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就行了。可是大多数时候是孩子不烦时家长先厌烦了。若是父母怕麻烦,或认为反正会忘记的而不反复努力,孩子的记忆力就得不到锻炼。
  对待孩子的负面想法,不要着急,应该报之以微笑,为不谙世事的孩子找出一个更好的方法。
其他文献
恐惧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自然、有益的里程碑。家长需要了解以下的知识,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儿子沃特两岁第一次去医院看牙时,我并没有当回事。我觉得他应该会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让医生检查他的乳牙,做一次快速清洁,然后奖励他一把新牙刷和一些卡通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的贴纸。但是,事实出乎我的意料:当他的小屁股刚贴上躺椅时,这个浑身颤抖的小人儿开始挣扎、啜泣、尖叫、呕吐,而这时候医生才刚开始数他有几颗牙。 
期刊
还记得刘德华和文章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吗?片中,父亲与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之间的父子深情,大赚了不少人的眼泪。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温暖故事也在上演。  “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第一天,精神恍惚;次日,黯然泪下;第三日,居然很开心,认真地去观察自己的儿子,发现他怎么那么逗,喜好那么与众不同。真是我的好儿子,跟他爸爸一样怪。”  喜剧编剧小蔡(新浪微博@爸爸爱喜禾)的儿子喜禾,2岁时被诊断出自闭症,这对任
期刊
长期以来,在我们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美国父母不怎么管孩子,他们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这种误解被广而告之后,人们很容易把这种看法绝对化。于是,关心美国教育的家长们索性直截了当地问我:美国父母注重孩子的成绩吗?  无论在哪个国家,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孩子如此,美国孩子亦然,非洲的孩子也逃不出这个金科玉律。既然如此,美国父母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孩子的成绩呢?和中国父母相比,虽
期刊
小虎是由妈妈陪着来到我这儿的。小虎今年14岁,这一年多来,他一上学就生病,不是发烧就是上吐下泻。休学在家的他脾气暴躁,经常动手打妈妈,有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摔打家具。最近小虎想买一个新手机,妈妈没有答应,他竟然拿着菜刀在家里乱挥乱砍,家里人吓得都不敢睡觉。  为了给小虎换一个环境,妈妈曾经带他去外地上学。刚转到新学校,小虎很新奇很兴奋,吃饭时,他很大声地和同学聊天,被班主任当众批评了几句,小虎感
期刊
那些充满血腥、暴力以及恐怖的片子,是许多家长的最爱,那没有错,娱乐而已。他们甚至并不在乎孩子也跟着看了看,那就有点问题了。    比赫的儿子皮皮9岁时,曾被邀请到一个同学家玩,当天晚上回家后,皮皮整夜在都做噩梦,发出恐惧的尖叫。第二天一早,比赫问孩子怎么回事,原来,同学的父亲带孩子们去看了一部施瓦辛格主演的火爆动作片,其中有一幕著名的场景是施瓦辛格用一支手枪指着他妻子,不由分说地将其击毙。——皮皮
期刊
作  为一名已经被90后拍死在沙滩上的80后,在和同龄人说起自己曾经走过的不是很长的人生路时,连带我自己在内,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年少的时候有个人能在思想或者情感上给我一些指导和引领就好了。”这话要是让我妈听到了,一定跳脚大喊:“当年你们那么叛逆,还需要我们在思想、情感上给你们指引?根本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嘛!”  其实,作为一名典型的“叛逆完成时”青年,我和我当年同样叛逆的同龄人都曾经历过痛
期刊
黑暗处的危险,人所共知;光亮处危机四伏,父母皆盲。    和一帮硕士、博士同学闲聊,因为同是育龄妇女,很自然地扯到了生养。对于生男生女这个问题,她们无一例外地选择希望是个男孩,原因也很一致:省心,可以腾出手来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  在这群年轻的女性知识分子眼中,女孩的成长似乎麻烦得多,无论生理构造还是社会身份,都显得复杂、脆弱,假如某一环节某一方面出了问题,幸福就根本无从谈起。  这个时候我提出
期刊
当我们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和我不亲”时,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这是为什么。    [那时候,我和很多大男人一样,一心只想多挣钱,让老婆孩子过好日子。没想到,却害了孩子。]  蛋蛋跟爷爷奶奶来济南时,还不到两岁。  那时,我和老婆在潍坊开着一家公司,手下有一百多口子员工,整天忙得没白没黑。蛋蛋是我们李家的长孙,爷爷奶奶像得了块宝玉,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照顾得那叫一个细致。老婆刚满
期刊
孩子数学只考了60分,你正想发飙,老师接着说,全班只有一个人及格了……你瞬间的转怒为喜,这就是“挫折-满足”感。    有没有听说过“挫折-满足”理论?不要看到“理论”二字就头大,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解释:本来你觉得这事让你很难过,但让你遇到一件比这还糟糕的事,你立马觉得先前那件事是多么美好啊!  咋?没听懂?举个例子:孩子数学只考了60分,你正想发飙,老师告诉你,全班只有一个人及格了是不是瞬间转怒为
期刊
许多优秀的父母喜欢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能与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当然好,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他们成为称职的父母,这比做朋友可难多了。    很多在其他方面优秀的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有时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总要试图做孩子的朋友。那真是太诱人了。毕竟父母爱孩子胜过任何人,父母当然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且很多优秀的父母也很自豪地称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但是孩子并不想让父母成为他们最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