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终结之后的世界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刘易斯·达特内尔,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航天局研究员,也是屡获殊荣的科普作家。他1980年生于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生物学系,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天体生物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体生物学和火星微生物生命的研究。
  如果我们熟悉的世界消亡。关键的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一旦幸存者们认识到自己的窘境——之前的生活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崩溃——他们该怎么做才能在灰烬中崛起并确保长期的繁荣?他们又需要哪些知识才能尽快恢复重建?
  发达国家的居民已经与维持其生存的文明过程脱节。作为个人,哪怕是对于制造食物、避难所、衣服、药物、原料或者关键物资等基本技能,都表现出惊人的无知。文明崩溃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会觉得现代手机的内部机理完全无法理解,微芯片电路的走向细微得用肉眼无法辨认,而其目的则更是彻底的深不可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在1961年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在大灾之后的时代,令人懊恼之处在于,这些不可思议的技术并不属于某种远在繁星之间的外星人,而是属于我们自己过去的某个世代。
  当然,即便在一种极端的末日场景中,幸存者群体也并不需要立刻自给自足。假如绝大多数人口都死于一种非常致命的病毒,那么大量的资源都会留下来。超级市场仍然保存着充足的食物,
  你可以在废弃的百货商店里选一身崭新而好看的名牌服装,或者从展厅里开走一辆梦寐以求的跑车。找一座荒废的别墅,稍微搜寻一番,就不难找到一些移动柴油发电机来保持电灯、暖气和设备的运行。加油站的地下燃料池还在,足够让你的新家和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完备的功能。事实上,小群体的幸存者可能在大灾之后短时间内过得相当舒适。文明可以暂时凭借本身的惯性顺势滑行。幸存者们会发现自己周围充满了任由取用的资源:一个丰饶的伊甸园。
  但是,这个伊甸园正在腐烂。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衣服、药品、机械和其他技术都会被无情地分解、腐烂、变质和降解。幸存者拥有的不过是一段宽限期。
  撕毁社会契约
  我并不想陷入争辩人类是不是本性邪恶,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随着中央集权和民事警察力量的消失,那些意图不良的人会抓住机会征服并剥削那些较为平和及脆弱的人。一旦形势看上去足够可怕,哪怕是原先的守法公民也会为了供养和保护家人而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你也许将不得不到处搜寻和翻拣你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劫掠行为的委婉说法。
  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并且为了共同利益行事而牺牲一定的个人自由以换取国家提供的共同保护等好处的默契,被称为“社会契约”。它是一个文明的所有共同努力、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在严重的危机面前,社会契约可能会中断,继而造成法律和秩序的整体崩溃。要想看到社会契约的局部断裂造成的后果,我们无须把目光投向他处,这颗星球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就曾有过实例。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被狂暴的卡特里娜飓风彻底损毁,但是正常社会秩序的迅速恶化和混乱的爆发,是在城市居民绝望地意识到本地当局已经消失,而且救援并不会很快到来之后。
  所以在灾难性事件过后,随着当局和执法力量的消失,我们或许应该预料到会出现有组织的帮派来填补权力真空,宣示自己的个人领地。那些夺取了对剩余资源(食物、燃料等)控制权的人将仅仅管理那些在新的世界秩序里仍然有内在价值的物品。现金和信用卡都将失去意义。将粮食储备占据为“私人财产”的人将变得非常富有和强大——他们成了新国王——通过控制食物分配来收买忠诚和服务,就像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皇帝的所作所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如医生和护士,最好不要向人透露自己的特长,因为他们或许会被迫服务于帮派,成为专业度极高的“奴隶”。
  致命的暴力可能很快就会被用来阻止劫掠者或竞争帮派的袭击,随着资源的日益稀少,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常被那些积极为末日做准备的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枪在手边无时用,胜过枪到用时方恨无。”在最初的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里,一种可能会重复的模式是,小团体的人们为了相互支持和保护自己的消耗品储备聚到防御性的场所,意图以人数获得安全感。这些小小的自治领将需要巡视和保卫他们的疆界,就像今天的国家一样。
  犯罪和暴力的广泛爆发或许是任何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然而我并不打算进一步探讨这种可怕的堕落。我的主题是一旦人们能够重新安定下来如何迅速恢复技术文明。
  世界终结的方式
  从重建文明的角度来说,全面的核战争将是最糟糕的末日事件。就算你没有在目标城市里被汽化掉,构成现代世界的大部分材料也已经被毁掉了,灰尘遮蔽的天空和被放射尘污染的大地会阻碍农业的恢复。太阳的大规模日冕物质抛射也会同样糟糕,尽管这种事件并不会直接造成伤亡。一次格外剧烈的太阳“饱嗝”会
  猛烈轰击地球周围的磁场,让它如响铃一般嗡鸣起来,还会在全世界的供电线路中产生巨大的电流,烧毁变压器并击垮电网。全球大停电会中断水的泵送、天然气的供应、燃油的精炼以及新变压器的生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社会秩序的崩溃将很快随之上演,居无定所的人群会迅速地消耗剩余供给,人口发生了突然而极端的下降,我们这个技术文明的物质基础却毫发无伤。
  世界终结的另一种方式将是毁于快速传播的流行病。完美的病毒风暴是剧烈的毒性、较长的潜伏期和接近100%致死率的结合。這样的话,这种可怕的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有着极强的感染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病(以便将遭到感染的后续宿主群体最大化),最后却又必定造成死亡。我们已经变为一个真正的城市物种——自2008年以来,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非农村地区——这种状况聚集了很高的人口密度,加上热火朝天的洲际旅行,为传染病的迅速传播提供了绝佳条件。假如现在暴发一次有如在1346年抹掉1/3的欧洲人口(以及或许同样比例的亚洲人口)的黑死病,我们这个技术文明的弹性将远远不及当年。   那么,要想有足够的不仅能恢复全世界人口,还能加速文明重建的机会,一次全球性灾难的幸存者理论最低人数是多少?对当今生活在新西兰的毛利人线粒体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分析,曾被用于估算当年从东波利尼西亚群岛乘木筏落脚此地的先驱者数量。基因多样性表明,这一先祖人群的有效规模不会多于大约70名育龄妇女,因此总人口大概是这个数字的2倍多一点。类似的基因分析也推断出操印第安语的美洲土著最初的人口规模与此相仿。他们的祖先是在1.5万年前,海平面较低的时候从东亚经过白令路桥来到了美洲,因此,在灾难之后,一个由居住在一处的几百名男女组成的群体便应该能够为恢复世界人口保障足够的基因变异性。
  问题在于,即便有着每年2%的增长率——这已经是在机械化农业和现代医学保障下,世界人口增长率的最高纪录——这一先祖人群也要花上8个世纪才能将人口恢复到工业革命时代的水平。而这样一个萎缩的初始人口大概远不足以实质性保存可靠的耕作技术,更别提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了,因此幸存者群体会一直退化到猎人——采集者的生活方式,被生存的斗争占据了心神。人类存在至今,99%的时间都是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度过的。
  幸存的人口将需要足够的劳力在田间劳作,以保证农业的产出,但是还要留下足够的人手发展其他工艺并恢复技术。为了有一个尽可能高的复兴起点,还应该希望幸存者多到足以令大量的技能组合有人掌握、足够的集体知识得到保存,以防止退步得太多。
  现在,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幸存者们将发现自己身处的某种类型的世界,以及在重建的过程中,这个世界将在他们周围发生怎样的变化吧。
  大自然卷土重来
  没有了人类的日常维护,大自然会立刻抓住时机,重新占据我们的城市空间。垃圾和碎屑会在大街小巷堆积,堵塞下水道,形成水塘,堆积的碎屑会腐败成一层肥料。先到的种子会首先在这样的低洼处生根发芽。即便没有汽车轮胎的重压,柏油碎石路面上的裂隙也会持续不停地扩大成断口。在每一次霜冻期,这些下陷处的水坑都会结冰膨胀,从内部破坏坚硬的人工地面,一如严酷的冰封——解冻循环逐步消蚀掉整个山脉。这种风化作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先是投机取巧的纤细杂草,继而是灌木丛,利用这些空间定植下来,进一步破坏路面。其他一些植物更具攻势,它们无孔不入的根系径直穿过砖块和砂浆,寻找抓持之处,并且搜刮着些许湿气。藤蔓会蜿蜒爬上交通灯和交通标志牌,把它们当作金属树干,繁茂的攀缘植物会爬上建筑物峭壁般的表面,覆盖从底部到房顶的所有地方。
  经过数年,这些植物先驱者的落叶和其他残体的堆积腐败成有机的腐殖质,混杂着被风吹落的土和破败的混凝土。砖块碎屑,形成一种真正的城市土壤,从办公室坏的窗户里随风涌出的纸张和其他杂物堆积在楼下的街道上,增加了这一层肥料的内容。越来越厚的土层将铺满道路、小巷。停车场和城镇的开放空间,使多种体形更大的树木能够扎根。在柏油碎石铺就的街道和砖石广场之外,城市的草坪公园和周围的农村会很快变回林地。只需要一二十年,较老的灌木和桦树就会站稳脚跟,并在灾难之后的第一个世纪结束之时,演变成云杉、落叶松和栗树构成的茂密树林。
  当大自然忙于卷土重来之时,我们的建筑将在不断生长的森林里瓦解、腐朽。随着植被的恢复,街道渐渐布满了木头、落叶和破窗中掉落的垃圾,街道上将堆积着完美的易燃物,狂暴的城市森林火灾的风险增大。一旦堆积在建筑物侧面的易燃物被夏天的雷暴抑或是破碎玻璃聚焦的阳光点燃,恐怖的野火便会顺着街道蔓延并在建筑物里肆虐。
  现代都市并不会像1666年的伦敦或者1871年的芝加哥那样,火焰迅猛地从一座木质建筑蹿到另一座,甚至狭窄的街道也无法阻隔,直到城市被烧得片甲不留,不过没有消防员控制的火焰还是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地下管道和建筑物里面流动的煤气将会爆炸,街道上废弃汽车油箱里的燃料也会增加这炼狱的恐怖程度。
  火会对废弃城市的广大区域造成破坏,但是最终毁掉我们所有精心建造的建筑物的是水。灾难后的第一个冬天就会有大量的水管被冻裂,等到下一个消融季节到来时,水会流淌到建筑物内。雨水会被吹进掉落或者破损的窗户,从房顶上瓦片缺失的地方滴落,从被堵塞的沟渠里溢出。窗框和门框掉漆的地方会吸收潮气,令木头腐烂,金属锈蚀,直到整个框架从墙壁中脱出。木质结构——地板、托梁和顶架也会吸收潮气并腐烂,各个零件組合在一起的螺栓、螺丝钉和钉子全都生锈。
  混凝土、砖块和抹在它们当中的砂浆都易受到温度起伏的影响。它们会被堵塞的沟渠中淌出来的水浸透,然后被高纬度地区无情的冰冻-消融循环碾碎。在气候较为温暖的地区,白蚁和木蛀虫等昆虫会与真菌一并吃掉建筑物的木质构件。过不了多久,木梁就会腐朽并断裂,造成地板塌陷、天花板掉落,最终墙壁本身也会向外凸起,然后倒塌。我们的大部分住房或者公寓楼最多只能撑100年。
  很多现代建筑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是一种了不起的建筑材料,然而虽然它比木材更坚硬,却一点都不耐腐蚀。讽刺的是,它恶化的终极原因正是其优异的机械强度。钢筋被混凝土包住,接触不到外界的风吹日晒,但是当弱酸性的雨水渗透进去,腐败的植物释放的腐殖酸深入混凝土地基,钢筋就会开始在内部生锈。钢生锈之后体积会膨胀的事实将对这种现代建筑技术作出最后的打击。混凝土被生锈的钢筋撑裂,形成了更多暴露在湿气中的表面,进一步加速这最后的消亡过程。这些钢筋是现代建筑的软肋,而无筋混凝土将被证实更加持久耐用:罗马万神殿的穹顶历经2000年风吹雨打仍旧坚固。
  不过高楼大厦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无人照管的排水系统、堵塞的下水道或者周期性洪水造成的地基水涝,尤其是在建在河边的那些城市里。它们的支撑会被侵蚀、分解或者沉入地下,使一幢幢摩天大楼倾斜得远比比萨斜塔更加吓人,直到它们最终倒下。见缝插针的幼苗变成了树苗,又变成了参天大树。摩天大厦之间的人造峡谷被森林填满,逼仄的林间小径替代了城市的通衢大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坍塌的建筑留下的一堆堆碎砖破瓦本身也被越来越多腐败的植物遗骸软化,形成土壤,变成树木丛生的土堆,最终高高挺立的摩天大楼留下的残骸也被苍翠的植被掩埋或隐藏。   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成队的鬼船在大海上漂荡,偶尔被多变的风和洋流搁浅在海岸上,船体破开,向洋流泄漏出有毒的燃油或者集装箱里的货物,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进了风中。不过最壮观的沉船,假如有人能在正确的时间站在正确的地方观看的话,或许是人类最具野心的建造物之一的回归。
  后末日时代的气候
  我们的城镇逐步衰败,并不是幸存者们将要见证的唯一转变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及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相继得到开采以来,人类一直在狂放地从地下挖出过去岁月里积累的化石能源。这些化石燃料由古代森林和海洋有机体的腐败残骸演变而来,是大量的碳构成的易燃物质:其化学能源是自亿万年前照射到地球并被捕获的阳光。这些碳原本来自大气层,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燃烧得太快,短短100来年的时间,几亿年之间被固化的碳便通过我们的烟囱和汽车排气管被重新释放回了大气层。这个速率远远超过了行星碳循环系统重新吸收自由二氧化碳的能力,因此今天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18世纪初高出约40%。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的后果之一是,来自太阳的热量由于温室效应被留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引起全球变暖,又继而造成海平面上涨,并扰乱全球气候模式,在一些地区催生更加频繁和严重的季风性洪水,而在另一些地区引发干旱,對农业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技术文明的崩溃,来自工业、集约型农业和交通的排放会在一夜之间停止,而小型幸存者群体造成的污染随即会降低到几乎为零的低水平。但是哪怕排放明天就停止,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个世界还是会对我们这个文明已经喷发出的巨量二氧化碳作出反应。我们当前正处于迟滞期,这颗星球仍在回应我们对它的平衡状态施加的猛烈冲击。
  紧随灾难之后的几个世纪内,由于地球物理系统内已经积攒下来的惯性,后末日世界有可能经历海平面高达数米的抬升。如果变暖还会造成更进一步的后果,如富含甲烷的冻土层消融或者冰川的大规模融化,影响还会更加糟糕。尽管二氧化碳水平在灾难之后会下降,但还是会稳定在一个实际上已经被抬高的数值上,几万年之内都不会回到工业革命之前的状态。因此,在我们乃至之后的文明的时间尺度上,地球这次被迫升温实际上是永久性的,我们目前这种没心没肺的生活方式将给我们之后这个世界的栖居者留下一笔漫长而黑暗的遗产。
  (摘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世界重启:大灾变后如何快速再造人类文明》   作者:[英]刘易斯·达特内尔   译者:秦鹏)
其他文献
图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领域一样,在摸索下海的阶段,有盲目性自是在所难免。有的人跟着兴趣走,有的人跟着市场走,有的人跟着传媒走,有的人跟着感觉走,只要能够自得其乐,也就无可非议。不过,一个人倘若真正有志在藏书领域中大显身手,那就或迟或早,总会去叩版本学的大门。  “图文并茂”可说是中国书籍与生俱来的传统,所以古人称书籍为“图书”。经史子集各部类古籍中,都有插图本存在。插图本以图画辅助文字,能增加读者的
期刊
找书像不像一场狩猎呢?可能挺像的吧,感觉上,尤其是其间最兴奋和最沮丧的那些片刻。我没办法那么肯定,不因为我没找过书,而是因为我没打过猎,这辈子活到今天很惭愧,最接近的经验是小学时在中国台湾宜兰河钓鱼,也许真正该去问的是海明威那样的人。  我所说阅读行为中最兴奋的一刻,是打算开始找书却还没真正开始行动的这段时间。有看过电影《兰博》或至少知道吧?整部杀过来杀过去不稍歇的神经影片中,最沉静却也最让人屏息
期刊
“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我们科技发展的水平。”第四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提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多年来,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的话题反复被提及。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如今,
期刊
最近,“打工人”一词突然走红。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工薪收入者,纷纷在网上用起了“打工人”这个自称。  乍看上去,“打工人”和大多数网络流行语没有多少分别,不过是部分网友一时兴起玩了个“梗”,阴差阳错戳中了公众的痛点,成了全网追捧的热词。然而细究会发现,在这场潮流背后,驱动广大网友集体加入“打工人”行列的力量,远不止这么简单。可以说,这是一场工薪阶层的集体情绪宣泄,在这种宣泄中,既有对当下境况的
期刊
公安部近日通报公安部服务“六稳”“六保”,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情况。其中之一是取消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轻便摩托车驾驶证70周岁年龄上限。  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医学技术日益进步,考驾照70周岁的年龄上限已不适应社会现实。在很多人看来,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也有追求“诗和远方”的自由与权利。因此,“考驾照取消70岁上限”的规定一出台就受到了广泛欢迎。 
期刊
一、工农干部在天津在职干部中占有相当数量,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政治锻炼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在各种工作中起着坚强的骨干作用,在今后各种建设工作中,也是重要的骨干。但是
第一条本条例系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制定之。第二条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下简称本会议》由本省人民政府呈请西北军政委员会,转请中央人
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XMU-CAS)计量建模与量化政策研究中心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于2016年联合组建,洪永淼、杨晓光教授担任中心联合主任
  目的 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后的效果分析.方法 将我院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00名高血压患者,年龄大于60岁,通过对其行健康管理后,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