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三个层次来引导初中生深入阅读纪实类作品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gc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阅读的有效指导是语文教师的难题。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属于新闻报道性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等。如何让学生读好此类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读得更深入、更透彻?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新闻”“文学”“历史”三个层次进行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纪实类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闻:了解事实真相,感受求实精神
  纪实类文学作品,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属于新闻作品。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通过采访交流的方式来记录被采访者的真实事迹。纪实类作品是用“事实”来说话,“真实性”是纪实类作品最具闪光、最可贵的特性。纪实类名著中的“纪实”,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憑空虚构。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因此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感受作者的求实精神,是阅读纪实类名著的基本目标。采访路线表格、档案袋、采访提纲是可以达到这一基本目标的方法。
  (一)采访路线表格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地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它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真实是它畅销不衰、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要素。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制作“采访路线表格”,标注斯诺西行的主要地点、采访的主要人物、记录的社会大事以及所在的章节等。用路线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对整本书的阅读情况,学生不仅对整本书的内容脉络做了梳理,并且也整体把握到作者采访记录了哪些人物和社会大事。
   通过制作采访路线表格,学生学会了筛选信息,了解采访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了《红星照耀中国》中采访的人物和记录的社会大事等新闻事实。制作采访路线表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整本书的阅读,还能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纪实作品把握作者采访脉络的习惯,学习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
  (二)人物档案袋
   《红星照耀中国》中采访的人物较多,容量较大。仅主要介绍的人物就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同时作者又对每个人物的采访过程、采访结果进行了细致深刻的记述。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人物进行阅读,用人物档案袋的形式概括出该人物的主要信息,从而了解该人物的基本情况。概括时,首先确定“主角”,然后通过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如:
   制作人物档案袋,旨在使学生学会概括信息,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从整体上把握作者采访的人物是怎样走上革命之路等。当然,除了制作人物档案袋外,还可对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制作更为详尽的档案袋。制作档案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斯诺采访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了些什么,还能让同学们学习到通过多样化的人物描写、独特细节以及人物自述来凸显真实性的纪实笔法,使其进一步感受到新闻的求实精神。
  (三)采访提纲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作为新闻工作者,斯诺并没有迷信当时的各种谣言,而是选择对苏区进行实际的调查采访。《红星照耀中国》在叙述人物经历的时候,有相当大的篇幅是用直接引语的方式进行的,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物及其事件的真实性。运用直接引语,能够让读者跟随记者的提问体会到当时的实际场景和人物的真切感受。根据这一点,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学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基于教材的单元设计,教材的第一单元“新闻专题”设计任务采访,学生之前对采访提纲的拟写存在很多困难,而《红星照耀中国》恰是斯诺在采访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让部分学生在制作“人物档案袋”的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人物,根据书中人物的直接引语,反推斯诺在采访人物时提前拟写过哪些问题,以此来学习写采访提纲。
  学写采访提纲,可以促使学生集中阅读,在了解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同时,感受到《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同时深入思考人物为什么说这些话,进一步感受到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独立性和求实精神。
  从新闻的层面阅读纪实文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纪实类名著的事实真相,感受纪实类名著的真实精神。学生通过制作采访路线表格、档案袋、采访提纲等形式来阅读纪实类名著,得到的可能就是纪实类名著的“主干”和“精髓”了,如主要的采访人物、主要的事件、采访过程、求实精神等,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二、文学:品味语言特色,感受人文底蕴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的几十年间,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这不仅因为它作为“独家新闻”的轰动效应,也因为它高度的文学艺术价值。《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语言和创作手法都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其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和叙事角度都融会贯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让学生在了解新闻的真实性特点、感受作者求实探究精神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其文学底蕴和人文关怀理应成为纪实类名著阅读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比一比、连一连、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纪实类名著的文学魅力。
  (一)比一比,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斯诺有极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将领。同时他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明白清晰地叙述事情,用生动形象的笔调艺术性地描绘场景,文字中夹带着西方记者特有的幽默。如何感受《红星照耀中国》高超的语言艺术?“比一比”是不错的方法。“比一比”是指比较阅读内容相同、表达不同的两段文字,从而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以下为两组“比一比”的内容,第一组均为评价朱德的文字,第二组均为描写飞夺泸定桥的过程。    (1)这是一个大胆无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苦难的故事,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故事。当这一时期的历史完全被写下来的时候,上述这个简单的自传将长上血肉,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部历史的新的一页上涌现出一个人物——少数真正的时代伟人之一。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朱德》
  朱总司令大胆无畏、大公无私、无比勇敢、经历很多苦难但仍然忠于民族,甚至放弃了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笔者
   (2)泸定桥建桥已有数几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的。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来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敢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人,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红星照耀中国·大渡河英雄》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学生对作品语言特色的感知,无论是“严谨”,还是“生动”“幽默”,往往都是肤浅的、概念化的。通过“比一比”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出纪实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能够帮助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
  第一组中,修改后的文字虽然也能真实准确地概括出朱总司令的伟大,但缺少感染力。而斯诺的文字运用比喻手法,把朱总司令的一生化作一个个的故事,同时还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朱总司令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 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预言朱总司令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一定会被历史铭记,直接抒发了对朱总司令高度的赞扬,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朱总司令的由衷的敬佩和赞扬。第二组中,斯诺将战士们的心理活动用十分激昂的手法进行描写,以表达红军战士对胜利的渴望,夺桥的情节描写中用了一连串动词,显示出战斗异常激烈。夺桥成功后的那段描写,作者采用了比较幽默的写法,以此来体现红军士兵们的无比开心,渲染出将士们胜利后的高昂情绪,读起来画面感极强。通过“比一比”,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评价人物的感染力和生动的画面,靠的是斯诺精炼生动的文笔。此外,学生通过对比品味语言,不仅领略到个性鲜明的传奇式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等,还增强了语言的敏感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连一连,丰富知识,加深理解
   阅读时,可对作者的评价及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将评价与具体内容连起来,挖掘出作者叙述描绘的用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斯诺研究专家尹均生教授所言,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是《红星照耀中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老师可以追问:“书中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的,人物的个性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同学们根据这段评价和老师的追问,可对书中描写的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斯诺在描写人物时,尽力扑捉人物的特点,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如斯诺写毛泽东的外貌“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学生问:“为什么斯诺觉得毛泽东很像林肯?”老师可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关的资料,课上交流时学生是这样说的:
   亚伯拉罕·林肯是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第十六任美国总统,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斯诺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外形和气度像极了美国人心目中伟大的总统——林肯,这样的描写让我一下明白了这本书在西方社会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斯诺实在是个跨文化传播的高手,他用西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概念表达准确的信息和思想。
   对相关知识的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斯诺的文学底蕴和人文情怀。通过“连一连”的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整本书,并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更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人文情怀。
  三、历史:扩大阅读半径,深化思维品质
   纪实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1968年修订版自序中谈到过他对“红色中国”漫长报道背后的历史特质的认识;“如果说这段报道比大多数新闻文章更为有用的话,那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抢报转瞬即逝的新闻,而且它同样报道了许多历久弥新的历史事实。”因此,阅读时可以通过知人论世、联读比较等方式,了解作者自身对中国当时现状的认识,从而深化思维品质。
  (一)知人论世,读出广度和深度
  “知人论世”是指在阅读纪实类名著时,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作者
  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真正读出纪实类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感受作者的精神。
   1905年,埃德加·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他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他坐船来到了中国上海。他刚到中国时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当时的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百姓生活艰难,他以记者的敏感,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观察记录中国。他见证了中国在这段时间发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渐渐转变了对中国的认识,并对中国的很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33年至1935年,斯诺在北平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担任教职,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在上海和北平的岁月里,斯诺也与中国许多知名人士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他带着对红军和革命政权的许多疑问,想要“揭秘”所谓“赤匪”的真相。他是第一个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事实吹散了斯诺心中的疑团,真相征服了这位执着的记者,他为英美报纸写了一系列的通讯报道,轰动一时,后来结集出版,就是《红星照耀中国》(原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去世,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热爱中国,希望死后的一部分的我仍象生前一样能留在中國。”从遗嘱中可以看出,斯诺热爱他曾经在那里度过了青春岁月、奉献了激情和努力的中国。    通过了解斯诺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经历,学生把握到《红星照耀中国》不仅仅是一本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真实情况的纪实类作品,更是一部展现斯诺对当时的中国现状的深入思考及情感倾向的一部作品。斯诺没有被当时国民党政府主导的内外舆论所左右,而是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作为谈论中国的基础,这也是《红星照耀中国》在当时激起西方国家对苏区关注热潮的原因。学生也可以从斯诺身上得到某些启示,如要有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有直面真实的勇气担当,还要拓展视野,解文化的多样性等。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学生对纪实类名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而是读出纪实类名著的广度和深度。
  (二)联读比较,汲取营养和力量
   联读比较是指在阅读纪实类名著时,同时阅读与该作品主题、内容、思想相同的作品,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意义非凡,对研究中国“红色革命”以及红军领导人的革命经历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实据。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影視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历史背景的介绍,也可以和八年级的历史课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进行联读,让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个章节报道“长征”,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长征虽已过去80多年,我们重提“长征精神”,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学生对此不理解。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去浏览王树增的《长征》、陈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等相关的书籍,在课堂上补充了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和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长征八十周年的一些讲话内容,如“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学习他们身上自信、乐观、勇敢、奉献的精神。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引入联读材料,了解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从阅读中学会思考,获得启迪,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优秀的纪实类名著,是纪实,但也有立场态度,有作者的关怀与选择。通过联读比较,学生理解了阅读经典的意义。这种阅读方法,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半径,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同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选择,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从新闻、文学、历史这三个层次阅读,可以把纪实类名著读得更细致、更深入,因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来自阅读内容,更是来自加工、思考,以及学习者的巩固、转化和内化信息,它在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背景的拓展、文化底蕴的深厚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邱丽
其他文献
素读,是通往经典的桥梁,让经典住进童心,丰富儿童语言、滋养儿童心灵、润化儿童思想,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一、素读,让经典住进童心  近十年来,民族文化经典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层面多次提出要加强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各年级新版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素读”经典的教学方式随之逐渐出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也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接受和采用。2017年秋,我初次接触“素读”,是在邓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而经济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良好的品格,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这种人集中表现在主体性的高度发展上。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组织,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志向,指导学生与家长提前做好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让学生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高考中更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应尽早学会职业决策,并依据自身职业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计划,接受教师的专业指导,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提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课程教材要求,学生家庭实际等条件,本文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2019年版本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为例,阐述线上教学作业创新的实践及思考。  一、多形式设计家庭作业的思考  1 .发展兴趣与巩固知识  课前作业的设置能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常常采用生活常见的实例与小实验作为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课前课后实践作业的探究,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我校开展的“自主互动体育教学”模式,对如何
语文学科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想让学生从小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不光学好课内的语文知识,更要延伸至课外的阅读。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首先,学生在课外阅读练习中错误不断。课外阅读题成为学生公认的难点,课外阅读题目的解答中,学生普遍对一些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把握很不够。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知识点灵活运用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局限性。   其次,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足。不少
一直以来,作文都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此情况之下,笔者对“多元促写层级达标作文体系” 这一新作文体系提出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寫作教学困难是所有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教师将这一困难归咎于教科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但实际上,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单一而严格的,没有系统的规划,随机性大等,都是重要原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结果自然是作文教学的
要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主任该怎么引领家长走进班级,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形成合力呢?  一、平等对话,真诚沟通  班主任在利用家长资源共建班集体的过程中,首先要有做好家庭与学校联系纽带的强烈意识。开学之初,我就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并在群里发出公告:“大家好!很高兴今年有缘和大家一起陪伴孩子成长!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妈妈。作为老师,我明白:我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整个世界。所以,对于孩子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重点,与学情相符的难点。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法的依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教师上课,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在《商品摄影中景深的控制》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   一、课前,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微信等信息技术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移动互联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自主学习、随时学习成为可能,主题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方法。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小学生模仿性强,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就会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渐渐喜欢朗读,从而喜欢语文学习。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时,教师必须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语言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