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的乐音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o_8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20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记录时代的乐音——庆祝《人民音乐》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韩新安,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马小龙,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副主任鲍次立以及中国音协副主席印青、张千一、孟卫东、赵塔里木,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王宏、张天文、熊纬等领导和国内音乐界、出版界嘉宾八十余人出席座谈会。会议由韩新安主持。
  作为中国音协的机关刊物,《人民音乐》杂志由吕骥发起创办,1950年9月创刊,缪天瑞任首任主编。《人民音乐》杂志一直秉承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双创”方针,是党和国家宣传文艺政策,彰显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中国音乐界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和广泛号召力。作为新中国创刊最早的音乐期刊,不仅是研究新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和史料,其刊物自身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堪称共和国音乐发展史的缩影。
  李前光在讲话中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持正确导向,推出音乐精品。作为理论期刊的《人民音乐》有深厚、悠久的办刊底蕴。刊物未来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拥抱伟大的时代。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发挥音乐艺术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发挥的时代使命。二是树立精品意识,把内涵建设作为立刊之本。要切实提高责任意识,把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作为日常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要部署,做好主题宣传和主题出版工作,进一步彰显文联特色、文艺特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人民音乐》要发掘自身优势,寻找能够实现良性发展的路径,进一步优化多元的发展,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求得生存,发挥学术影响力、团结引领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
  叶小钢在讲话中谈到,《人民音乐》在全国音乐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当代音乐事业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人民音乐》始终是音乐界人士发表评论、思想交锋的重要阵地,对于鲜活的音乐现实生活的观照是刊物最为突出的特点。他透过个人与《人民音乐》的交往经历,阐述了理论评论与艺术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
  韩新安指出,《人民音乐》诞生于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初创时期,将办刊的视野投向了祖国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形成了刊物独树一帜,紧跟时代步伐、紧贴音乐现实的办刊风格,这也让它最大程度、最广泛深入地团结了音乐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中国音协将进一步加强对包括《人民音乐》在内的五刊一报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强化编辑部的管理,搞好发展策划,编发高质量的稿件,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并进一步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
  座谈会上,《人民音乐》现任主编金兆钧,老主编王次炤、张弦,编委代表居其宏,《音乐研究》主编赵塔里木分别发言,分享了自己多年在刊物工作或与刊物交往所建立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人民音乐》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张弦梳理了刊物70年代中期复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并特别提到了吕骥、缪天瑞、李凌、孙慎、马可、李焕之、李业道、伍雍谊、孙维权、汪毓和、赵沨、李西安等曾为刊物不同时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主编。
  下午的研讨会上,云集了全国音乐理论界的多位重量级专家和全国各大音乐期刊的主编。与会嘉宾纷纷谈到了《人民音乐》与个人的渊源关系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建议。其中李吉提、梁茂春、蔡良玉、卞祖善、向延生等多位年过耄耋的老专家讲述了他们年轻时就与《人民音乐》结缘,甚至是在它的帮助引领下走上音乐道路的动人往事。几十年与刊物亦师亦友的相伴成长,不仅生动地记录了他们的人生历程,更为《人民音乐》作为“共同的精神家园”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熊纬在总结发言时首先代表中国音协对各位专家为《人民音乐》未来发展提出诸多有益建议表示感谢。他希望《人民音乐》杂志要认真学习领会文联党组领导讲话精神,以本次座談会为新的历史起点,切实把会议成果贯彻落实到今后的编辑工作之中,让刊物在新时代更好地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其他文献
传统音乐研究者而言,田野考察乃学术研究的必修课,也是学科存在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①。步入田野,学者需通过其选定的那些“传统音乐持有者去了解他们所持有的传统音乐②”事象,使之成为“引路人”,以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在田野现场,熟谙音乐事象的当事者或有关者所产生的相关口语化叙述,是为“口述”。包含音乐本体的曲、谱、律、调等音声形态与特定词汇以及有关的文化内容,即“世代相承的口述性表达”,③
这两年,合唱界的热点确实不少!从金承志的神曲《张世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和《感觉身体可以被掏空》在互联网一夜走红,到甘霖、温雨川等作曲家的作品遭到“淘宝”“咸鱼”中无良卖家的盗卖,再到百合合唱团20年团庆音乐会刘晓耕、松下耕、艾森瓦尔兹的新作集中上演,这些牵动全国合唱人神经的事件都围绕着“合唱新作”这一焦点。人们突然发现严肃的合唱音乐可以玩到爆款,精英文化的外壳可以包装大众文化的诉求,而
前言:所谓第五代作曲家,即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作曲才俊,他们对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在音乐的国际俱乐部代表中国作曲家发声的核心人物。之所以挑选他们,并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当今中国乐坛有影响的人物,还在于他们各自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个性的背后有着非常不一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既可以从音乐里听到,也可以通过有关他们的文字撰写、
去年此际,周吉兄悴然而逝的噩耗传来时,我曾慨然长叹:他的走,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留下一个无可取代的位置;新疆的民族音乐研究则少了一位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滥觞于1930年代前后中央研究院凌纯声先生等在考察黑龙江赫哲族、湘西苗族历史文化时对当地民间歌唱的部分记录;初步展开于1950—1960年代的诸少数民族音乐普查活动。19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音乐集成”编撰工
摘要:作者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找到上阅读课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层次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切入口;纲举目张;升华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很容易陷入繁琐的训练中,一问一答,不停地追问,深的、浅的、有思考价值的、没思考价值的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喋喋不休,让学生感到精神紧张而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便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老师们对此亦是烦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我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宋史》中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沈括晚年居住在镇江,并建梦溪园,写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该书是他根据科学实践和平生见闻著成,内容涉及数学、天文、音乐、历法、气象等数十个方面,被英、法、美等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李约瑟博士称《梦溪笔谈》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
可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成就卓然的大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三大历史时期。在那个跌宕的时代浪潮中,尽管马可本人似一叶扁舟,历经坎坷与困蹇,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艺术观却从未偏航。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马可的研究文章不知凡几,关注视角也各不相同。但随着众多音乐学人呕心沥血、在史料中爬罗剔抉、历时八年共同完成的《马可选集》①(以下简称《选集》)的出版,一个全方位、多角
摘要:通用技术教学强调学生在制作中要有团队精神。其实,团队在教师教学,乃至教师专业成长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建立精诚合作的团队,个人的作用才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团队;重要性;教师专业成长;精诚合作    诗仙李白有句诗叫“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以乐观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向世人发出自我价值的呐喊,这呐喊里面既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启迪着别人的价值,也指出了形成团队的个人条件和可能性。  李白的
在当今各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我国现代音乐呈多元风格并存的格局中,如何创作出具有本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现代音乐作品,一直是许多作曲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此,一些作曲家将目光投向了我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试图从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并加以现代性地改造,以创作出具有鲜明文化归属感、同时符合时代审美诉求的现代音乐作品。正如香港作曲家林乐培所言的“从古思中寻根,从前卫中找路”。李吉提教授亦曾指出:“早在上个世纪8
国音乐多声思维的相关文献见于《国语·周语下》,其表述由周景王(公元前?—公元前520)二十三年将铸无射钟所引发。单穆公和伶州鸠与周景王对话,对围绕编钟乐悬多层次的内涵深入展开。文中所涉究竟是要铸名为无射之钟,还是要铸无射均的一套编钟,抑或作为无射钟之无射律与林钟律的双音关系认知,学界见仁见智多有研讨。在下在此主要辨析的既非“协和”观念,亦非钟的双音结构,而是围绕乐悬“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