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深刻阐述,也是新阶段造就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不二标杆。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社会价值的多元选择和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鉴于此,我校率先从环境、专业、课堂和管理方面实施改革:力求做到环境涵养职业情感,专业成就职业技能,课堂磨砺职业智慧,管理催生职业品行。
环境涵养职业情感
德育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陈爱苾教授说:“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环境建设是涵养教师职业情感的重要载体,学校落实“三个改善”:①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②改善教师的业余生活;③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我们采取从外到内的疏导策略:“外”在减轻任务负荷,创建工作激励与人文关怀的组织文化,形成积极向上、互助合作、情感关怀的教师工作环境;“内”在阅读心理书籍和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实施“自助餐”式的心理疏导。我们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帮扶,指导他们在名利面前淡泊,在目标面前高远,切实将教师的情感引导到工作中来,引导他们在教育职场上体验职业幸福。
专业成就职业技能
教师的职业技能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教师应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只有过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激励和鞭策学生。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我们不从众化,不概念化,扎扎实实从教育职场出发,要做实四点:①读书的习惯;②课堂的竞技;③自觉的反思;④同事的分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团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性作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二是帮扶关系常态化,从师徒结对的培训制转为师徒结对的托管制。
课堂磨砺职业智慧
渊博的学识以及由学识而衍生的教学智慧是征服学生、赢得学生信赖和喜欢的制胜法宝。为此,学校引导教师将专业成长逐渐延伸到生命成长的层面上来,将自身学识的积累与提高内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常态。课堂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阵地,是教师职业智慧生成的土壤。我们狠抓课堂,做足文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的影响,在相当多的课堂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道德缺失,用心良苦地“以牺牲学生今天的幸福换取明天的发展”。回应这种课堂诉求,全校范围自上而下构建道德课堂,督促教师用道德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促成师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道德课堂的构建教师最为关键,我们着力三点建设:①教学方式的优化;②课堂过程的记录;③课程内容的拓宽。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管理催生职业品行
教师的职业品行就是“爱与责任”,这是新时期的师德之魂。有爱则有包容,有理解,有关怀,有尊重,有学生的幸福成长;有责任则有爱岗敬业,有德行端正,有以身正教,有为人师表,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当下的师德建设更多的是规训、激励与惩戒,以致教师被动地依“法”做事,难以内化师德的条条框框。学校的管理不可等同行政单位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我们立足四点:一是从规训到渗透;二是从控制到支配。教师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小压力,催生职业品行;三是从指正到发掘;四是从他律到自律。师德的养成主要依靠教师的自觉性,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调节来培养师德情感,磨练师德意志。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教师认同和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使追求高尚师德蔚成风气。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怎样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的教育现状普遍存在重专业素质考察,轻师德修养评定;重外在规范要求,轻道德内省作用。为此,我们引导教师立足教育职场,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成为社会满意、学校信赖、家长放心和学生喜欢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
环境涵养职业情感
德育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陈爱苾教授说:“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环境建设是涵养教师职业情感的重要载体,学校落实“三个改善”:①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②改善教师的业余生活;③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我们采取从外到内的疏导策略:“外”在减轻任务负荷,创建工作激励与人文关怀的组织文化,形成积极向上、互助合作、情感关怀的教师工作环境;“内”在阅读心理书籍和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实施“自助餐”式的心理疏导。我们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帮扶,指导他们在名利面前淡泊,在目标面前高远,切实将教师的情感引导到工作中来,引导他们在教育职场上体验职业幸福。
专业成就职业技能
教师的职业技能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教师应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只有过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激励和鞭策学生。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我们不从众化,不概念化,扎扎实实从教育职场出发,要做实四点:①读书的习惯;②课堂的竞技;③自觉的反思;④同事的分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团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性作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二是帮扶关系常态化,从师徒结对的培训制转为师徒结对的托管制。
课堂磨砺职业智慧
渊博的学识以及由学识而衍生的教学智慧是征服学生、赢得学生信赖和喜欢的制胜法宝。为此,学校引导教师将专业成长逐渐延伸到生命成长的层面上来,将自身学识的积累与提高内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常态。课堂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阵地,是教师职业智慧生成的土壤。我们狠抓课堂,做足文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的影响,在相当多的课堂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道德缺失,用心良苦地“以牺牲学生今天的幸福换取明天的发展”。回应这种课堂诉求,全校范围自上而下构建道德课堂,督促教师用道德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促成师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道德课堂的构建教师最为关键,我们着力三点建设:①教学方式的优化;②课堂过程的记录;③课程内容的拓宽。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管理催生职业品行
教师的职业品行就是“爱与责任”,这是新时期的师德之魂。有爱则有包容,有理解,有关怀,有尊重,有学生的幸福成长;有责任则有爱岗敬业,有德行端正,有以身正教,有为人师表,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当下的师德建设更多的是规训、激励与惩戒,以致教师被动地依“法”做事,难以内化师德的条条框框。学校的管理不可等同行政单位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我们立足四点:一是从规训到渗透;二是从控制到支配。教师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小压力,催生职业品行;三是从指正到发掘;四是从他律到自律。师德的养成主要依靠教师的自觉性,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调节来培养师德情感,磨练师德意志。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教师认同和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使追求高尚师德蔚成风气。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怎样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的教育现状普遍存在重专业素质考察,轻师德修养评定;重外在规范要求,轻道德内省作用。为此,我们引导教师立足教育职场,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成为社会满意、学校信赖、家长放心和学生喜欢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