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个各类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相关教育体系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音乐能够真正的进入学生们的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将流行的音乐元素加入到初中音乐的教学工作中,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整体上的层次,利用流行音乐与初中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流行音乐;初中音乐教学;作用探究
时代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音乐的发展因为受到世界知识多元化发展的冲击,其无论是包含的情感或者是技巧都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应当将流行元素融入到初中的音乐课堂,将课堂主体与现如今的音乐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间的相互联系,进而让学生们更为清晰的了解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音乐氛围和歌曲类型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
1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教学的现状
对于如今的初中音乐课堂,其主要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对于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结合的较少,没有太多的创新型课堂,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比较典型和传统的音乐进行技巧教育,对于音乐的拓展方面存在极大的漏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类音乐风格的产生,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音乐系统,多种音乐流派的相互交融,人们传统审美观念的改变,使得我国的音乐方面的发展变得更加的迅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初中的音乐教育方面发展就显的较为迟钝,初中的音乐课堂与流行音乐的相互结合需要有着更长的磨合时间,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如今的一些流行音乐元素进行分析,从自己喜欢的音乐中找寻其主要的歌唱或者是一些歌词的特点,分析其主要的音乐类别和组成。
2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流行音乐作为如今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都有着自己喜欢的流派或者类型,因此创设合理的流行音乐知识的交流环境,可以利用极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们可以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因为学生在课外对于流行音乐接触的也比较频繁,进而更久有利于学生挖掘音乐背后的知识,利用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音乐教育的模板进行替换,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减少学生的被动性,在保证课堂的充实性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初中的音乐课堂更加有特色,融入新型的教育思想,和其他的传统课程有了更加明显的区别,因为音乐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趣味的成分,在其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轻松的姿态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在原本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时代的元素,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融入到課堂的中,同过流行音乐的冲击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感受到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让被动的课堂变得主动,采用多元的课堂,打造高效的课堂。
2.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初中的音乐教育为后来的更加深层次的探索音乐知识做铺垫,因为初中的音乐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其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作用,同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极为重要,因此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范围,但是在其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学习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流行的音乐元素来说,其在各类乐器和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往往在一首歌中会包含各类的音乐技巧,其可以在现代的音乐创造中加入古典音乐的元素,在说唱的基础上融入田园风,这就为初中的音乐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初中的课堂上融入流行音乐,可以达到均衡课堂内容的作用,用更为多样的教学主体,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喜欢的教学内容,解决复杂的音乐知识点,探究新型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一个整体,使得课堂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
2.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初中音乐的教学,其仅仅的让学生掌握大纲上的音乐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初中音乐的教育工作应当考虑到其后期的应用,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因为时代的原因,音乐的发展速度很快,对于初中音乐课堂的学习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能够与如今的音乐发展相互契合,能够增加知识的实用性,流行的音乐作为当下音乐发展趋势的代表,对于其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从歌词和节奏的把控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流行音乐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提供更多的动力。
3结束语
初中音乐课堂中对于流行音乐的引入工作,其中有着很大的合理性,其从多个方面丰富初中音乐的教学内容,增加初中音乐课堂的时代化因素,提高学生们对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从初中就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将对流行音乐的学习贯穿到整个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陈美玲.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7(11):89-90.
[2] 蒋沛钘.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评价[J].黄河之声,2017(08):37.
[3] 杨晓琴.初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探究[J].音乐时空,2018(04):181-182.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体育运动学校)
关键词:流行音乐;初中音乐教学;作用探究
时代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音乐的发展因为受到世界知识多元化发展的冲击,其无论是包含的情感或者是技巧都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应当将流行元素融入到初中的音乐课堂,将课堂主体与现如今的音乐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间的相互联系,进而让学生们更为清晰的了解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音乐氛围和歌曲类型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
1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教学的现状
对于如今的初中音乐课堂,其主要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对于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结合的较少,没有太多的创新型课堂,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比较典型和传统的音乐进行技巧教育,对于音乐的拓展方面存在极大的漏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类音乐风格的产生,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音乐系统,多种音乐流派的相互交融,人们传统审美观念的改变,使得我国的音乐方面的发展变得更加的迅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初中的音乐教育方面发展就显的较为迟钝,初中的音乐课堂与流行音乐的相互结合需要有着更长的磨合时间,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如今的一些流行音乐元素进行分析,从自己喜欢的音乐中找寻其主要的歌唱或者是一些歌词的特点,分析其主要的音乐类别和组成。
2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流行音乐作为如今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都有着自己喜欢的流派或者类型,因此创设合理的流行音乐知识的交流环境,可以利用极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们可以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因为学生在课外对于流行音乐接触的也比较频繁,进而更久有利于学生挖掘音乐背后的知识,利用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音乐教育的模板进行替换,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减少学生的被动性,在保证课堂的充实性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初中的音乐课堂更加有特色,融入新型的教育思想,和其他的传统课程有了更加明显的区别,因为音乐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趣味的成分,在其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轻松的姿态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在原本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时代的元素,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融入到課堂的中,同过流行音乐的冲击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感受到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让被动的课堂变得主动,采用多元的课堂,打造高效的课堂。
2.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初中的音乐教育为后来的更加深层次的探索音乐知识做铺垫,因为初中的音乐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其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作用,同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极为重要,因此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范围,但是在其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学习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流行的音乐元素来说,其在各类乐器和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往往在一首歌中会包含各类的音乐技巧,其可以在现代的音乐创造中加入古典音乐的元素,在说唱的基础上融入田园风,这就为初中的音乐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初中的课堂上融入流行音乐,可以达到均衡课堂内容的作用,用更为多样的教学主体,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喜欢的教学内容,解决复杂的音乐知识点,探究新型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一个整体,使得课堂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
2.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初中音乐的教学,其仅仅的让学生掌握大纲上的音乐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初中音乐的教育工作应当考虑到其后期的应用,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因为时代的原因,音乐的发展速度很快,对于初中音乐课堂的学习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能够与如今的音乐发展相互契合,能够增加知识的实用性,流行的音乐作为当下音乐发展趋势的代表,对于其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从歌词和节奏的把控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流行音乐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提供更多的动力。
3结束语
初中音乐课堂中对于流行音乐的引入工作,其中有着很大的合理性,其从多个方面丰富初中音乐的教学内容,增加初中音乐课堂的时代化因素,提高学生们对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从初中就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将对流行音乐的学习贯穿到整个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陈美玲.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7(11):89-90.
[2] 蒋沛钘.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评价[J].黄河之声,2017(08):37.
[3] 杨晓琴.初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探究[J].音乐时空,2018(04):181-182.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