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唢呐是一种民间娱乐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同时,唢呐在发展过程中,在一些民间的习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哪怕是现代社会中,唢呐依旧广泛地应用于民间礼俗中。循环换气演奏技巧是吹唢呐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本文着重对这一技巧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相关阐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大家明白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
前言
循环换气在唢呐演奏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被代代相传,要想把唢呐吹好,就必须掌握循环换气技巧。关于循环换气演奏技巧,民间有很多说法,例如:超长音、鼓腮换气、憋气换音等等。随着唢呐的发展,我国学者刘勇先生在《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一书中,根据循环换气的用舌技巧,将唢呐艺术进行了明确划分,至此,关于唢呐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了有效的统一,为后来唢呐的发展以及唢呐演奏技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着重从历史角度探讨了唢呐循环换气技巧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一、唢呐循环换气的民间礼俗定位
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产生,最开始起源于民间礼俗,唢呐艺术的发展,也是基于民间礼俗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唢呐在应用民间礼俗过程中,需要对传统乐曲进行继承,这样一来,唢呐要表现出相应的曲调,就必须在演奏技巧上进行革新,使这一乐器在进行礼俗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曲调模仿[1]。笔者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多用于葬礼的“坐棚”演奏,是一种乡间的丧葬仪式。在利用唢呐进行演奏过程中,乐手靠唢呐进行戏曲演奏,演奏时,需要进行换气,并且还有用鼻孔吹唢呐的高难度动作。从这一点来看,唢呐在民间礼俗应用时,还具有一种“娱人”的功能。我们在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产生于发展的研究,明确其定位后,接下来就要对这一技巧的应用进行分析。综合唢呐的形制来看,由于其独特的造型,是利用循环换气技巧的关键。
二、唢呐乐器形制决定了循环换气技巧的应用
(一)气盘的作用
对于唢呐这种乐器的形态大家并不陌生,唢呐是由哨片、气盘、铜芯、木管、喇叭碗五个部分构成,吹唢呐的人通过哨片,使唢呐发出声音,并根据气盘,对曲调进行控制。唢呐气盘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辅助演奏者的双唇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唇肌的疲劳,并根据对气盘的控制,来调整口、唇的动作,更好地控制曲调。刘勇在《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一书中提到过气盘在进行循环换气的重要性。唢呐演奏者只有借助气盘,一呼一吸间,把握曲调的同时,来实现循环换气的目的。循环换气吹法是唢呐所特有的方法,这与唢呐本身的构造有着极大的关系,若是其他乐器利用这种方式,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吹管子时,管子的哨需要精确的控制,并且并没有气盘这种辅助性的东西存在,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杂音出现。
(二)唢呐与其他乐器的一致性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其主要有喇叭发展而来,在金朝时,唢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唢呐在应用过程中,其技巧主要从喇叭等外来乐器身上进行借鉴,并根据唢呐自身的特点,进行尝试演奏,渐渐形成了循环换气这一技巧[2]。除了唢呐之外,像是管子、喇叭也需要利用循环换气这一技巧,这一点,是唢呐与其他乐器具有一致性的表现。
(三)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发展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在其传入中原后,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并以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唢呐在我国乐器史上,是一种独立乐器,其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发展,注重以“娱乐”为核心,着重突出了“乐”这一功能,而其发展过程中,与民间礼俗的关系,是唢呐循环换气技巧得以发展的关键。
关于唢呐循环演奏技巧的发展,具体内容如下:在金朝时,随着唢呐这一乐器传入我国后,循环换气技巧也随之传入国内。隋唐时期,我国礼乐文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唢呐被应用于礼乐演奏,促进了唢呐循环换气技巧的发展和进步。通过隋唐时期的一些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出,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在那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对唢呐有所记载[3]。紧接着,随着我国封建文化的发展,唢呐在祭祀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也得到了重视,无论是民间艺人还是宫廷内的乐师,都对唢呐的循环换气演奏技巧进行了研究,使这一技巧得到了有效提升[4]。
到了近代,清王朝对唢呐的演奏技巧重视程度则不如从前,并且将唢呐演奏更多的应用于民间礼俗。随着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进一步被埋没,唢呐彻彻底底地成为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当代大学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对唢呐的专业课程,专业音乐教师对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了解并不多。唢呐循环换气技巧得以流传下来,完全是民间的高超技艺乐手,将这一技巧进行传授[5]。民间高超技艺乐手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进行了较大的改善,对以往的鼓腮换气方式进行改变,在换气时通过颈部、咽部和下颌肌肉一起收缩的方式,来实现循环换气这一目标。这种循环换气方式,具有更好的隐蔽性,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唢呐演奏艺术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的研究,注重从唢呐自身的结构以及发展历史进行探索和分析,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唢呐进行了解,明确循环换气在唢呐表演中的重要性。综合唢呐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一民间艺术开始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使得唢呐只能出现在民间礼俗中。对此,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艺术,唢呐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技艺的改进,提升其演奏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兰. 唢呐的技术技能研究综述[J]. 凯里学院学报,2014,02:114-116.
[2]孙茂利. 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的历时性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14,04:121-126+142.
[3]张小燕. 川南彝族唢呐音乐文化区域差异性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1:98-101.
[4]田斌. 谈吹管乐器演奏的循环换气技巧[J]. 大舞台,2013,01:38-39.
[5]宋喜平. 唢呐演奏技法的历史演变[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6:136.
【关键词】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
前言
循环换气在唢呐演奏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被代代相传,要想把唢呐吹好,就必须掌握循环换气技巧。关于循环换气演奏技巧,民间有很多说法,例如:超长音、鼓腮换气、憋气换音等等。随着唢呐的发展,我国学者刘勇先生在《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一书中,根据循环换气的用舌技巧,将唢呐艺术进行了明确划分,至此,关于唢呐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了有效的统一,为后来唢呐的发展以及唢呐演奏技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着重从历史角度探讨了唢呐循环换气技巧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一、唢呐循环换气的民间礼俗定位
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产生,最开始起源于民间礼俗,唢呐艺术的发展,也是基于民间礼俗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唢呐在应用民间礼俗过程中,需要对传统乐曲进行继承,这样一来,唢呐要表现出相应的曲调,就必须在演奏技巧上进行革新,使这一乐器在进行礼俗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曲调模仿[1]。笔者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多用于葬礼的“坐棚”演奏,是一种乡间的丧葬仪式。在利用唢呐进行演奏过程中,乐手靠唢呐进行戏曲演奏,演奏时,需要进行换气,并且还有用鼻孔吹唢呐的高难度动作。从这一点来看,唢呐在民间礼俗应用时,还具有一种“娱人”的功能。我们在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产生于发展的研究,明确其定位后,接下来就要对这一技巧的应用进行分析。综合唢呐的形制来看,由于其独特的造型,是利用循环换气技巧的关键。
二、唢呐乐器形制决定了循环换气技巧的应用
(一)气盘的作用
对于唢呐这种乐器的形态大家并不陌生,唢呐是由哨片、气盘、铜芯、木管、喇叭碗五个部分构成,吹唢呐的人通过哨片,使唢呐发出声音,并根据气盘,对曲调进行控制。唢呐气盘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辅助演奏者的双唇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唇肌的疲劳,并根据对气盘的控制,来调整口、唇的动作,更好地控制曲调。刘勇在《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一书中提到过气盘在进行循环换气的重要性。唢呐演奏者只有借助气盘,一呼一吸间,把握曲调的同时,来实现循环换气的目的。循环换气吹法是唢呐所特有的方法,这与唢呐本身的构造有着极大的关系,若是其他乐器利用这种方式,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吹管子时,管子的哨需要精确的控制,并且并没有气盘这种辅助性的东西存在,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杂音出现。
(二)唢呐与其他乐器的一致性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其主要有喇叭发展而来,在金朝时,唢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唢呐在应用过程中,其技巧主要从喇叭等外来乐器身上进行借鉴,并根据唢呐自身的特点,进行尝试演奏,渐渐形成了循环换气这一技巧[2]。除了唢呐之外,像是管子、喇叭也需要利用循环换气这一技巧,这一点,是唢呐与其他乐器具有一致性的表现。
(三)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发展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在其传入中原后,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并以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唢呐在我国乐器史上,是一种独立乐器,其循环换气演奏技巧的发展,注重以“娱乐”为核心,着重突出了“乐”这一功能,而其发展过程中,与民间礼俗的关系,是唢呐循环换气技巧得以发展的关键。
关于唢呐循环演奏技巧的发展,具体内容如下:在金朝时,随着唢呐这一乐器传入我国后,循环换气技巧也随之传入国内。隋唐时期,我国礼乐文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唢呐被应用于礼乐演奏,促进了唢呐循环换气技巧的发展和进步。通过隋唐时期的一些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出,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在那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对唢呐有所记载[3]。紧接着,随着我国封建文化的发展,唢呐在祭祀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也得到了重视,无论是民间艺人还是宫廷内的乐师,都对唢呐的循环换气演奏技巧进行了研究,使这一技巧得到了有效提升[4]。
到了近代,清王朝对唢呐的演奏技巧重视程度则不如从前,并且将唢呐演奏更多的应用于民间礼俗。随着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进一步被埋没,唢呐彻彻底底地成为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当代大学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对唢呐的专业课程,专业音乐教师对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了解并不多。唢呐循环换气技巧得以流传下来,完全是民间的高超技艺乐手,将这一技巧进行传授[5]。民间高超技艺乐手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进行了较大的改善,对以往的鼓腮换气方式进行改变,在换气时通过颈部、咽部和下颌肌肉一起收缩的方式,来实现循环换气这一目标。这种循环换气方式,具有更好的隐蔽性,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唢呐演奏艺术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的研究,注重从唢呐自身的结构以及发展历史进行探索和分析,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唢呐进行了解,明确循环换气在唢呐表演中的重要性。综合唢呐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一民间艺术开始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使得唢呐只能出现在民间礼俗中。对此,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艺术,唢呐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技艺的改进,提升其演奏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兰. 唢呐的技术技能研究综述[J]. 凯里学院学报,2014,02:114-116.
[2]孙茂利. 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的历时性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14,04:121-126+142.
[3]张小燕. 川南彝族唢呐音乐文化区域差异性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1:98-101.
[4]田斌. 谈吹管乐器演奏的循环换气技巧[J]. 大舞台,2013,01:38-39.
[5]宋喜平. 唢呐演奏技法的历史演变[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