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情感性,以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使语文实践活动能充分得到开展,将语文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一、指导性与本位性相结合
1.语文实践活动以教材为指导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专业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新教材每册都有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的安排,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活动,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水平。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可运用讲授、讨论、质疑、探究、记者采访、改写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重在针对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结合“传记单元”,可以让学生写个人的传记,互相交流后将全班的文章集成册子,以作纪念。再如,结合“关注社会单元”,可以让学生观看辩论赛的经典赛况,了解辩论赛的赛程和规则,然后在班里组织辩论会或让全班分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各写一篇议论文,最后在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等。
2.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位
(1)设计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语文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和安排时,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注意内容的多样性,体现层次性,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消极应付、不讲实效、敷衍了事。
(2)实施实践活动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实践的主体,因而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课的题目通常都具有开放性,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又只是顾问、指导者,学生只有自己探索,才能完成任务。它需要学生反复尝试、了解,不断创造、发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的统一进行,从现实具体的问题或事情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完成任务。同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教师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营造宽松的环境。例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激励: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另外,在对活动结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多元性、过程性地开展评价活动。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避免将简单地以分数或等第视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三、合作性和个体性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是通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形式,有机地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不论哪项活动,班级全体学生都应一律参加。在某一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体既可以自主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把独自研究和合作探究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去引导和分工。
四、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初中三年,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实践活动教学主题,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同时要注意,实践活动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不能时断时续。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指导性与本位性相结合
1.语文实践活动以教材为指导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专业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新教材每册都有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的安排,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活动,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水平。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可运用讲授、讨论、质疑、探究、记者采访、改写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重在针对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结合“传记单元”,可以让学生写个人的传记,互相交流后将全班的文章集成册子,以作纪念。再如,结合“关注社会单元”,可以让学生观看辩论赛的经典赛况,了解辩论赛的赛程和规则,然后在班里组织辩论会或让全班分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各写一篇议论文,最后在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等。
2.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位
(1)设计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语文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和安排时,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注意内容的多样性,体现层次性,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消极应付、不讲实效、敷衍了事。
(2)实施实践活动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实践的主体,因而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课的题目通常都具有开放性,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又只是顾问、指导者,学生只有自己探索,才能完成任务。它需要学生反复尝试、了解,不断创造、发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的统一进行,从现实具体的问题或事情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完成任务。同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教师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营造宽松的环境。例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激励: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另外,在对活动结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多元性、过程性地开展评价活动。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避免将简单地以分数或等第视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三、合作性和个体性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是通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形式,有机地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不论哪项活动,班级全体学生都应一律参加。在某一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体既可以自主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把独自研究和合作探究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去引导和分工。
四、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初中三年,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实践活动教学主题,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同时要注意,实践活动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不能时断时续。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