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探索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创新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和发展。在当今新课改的浪潮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物理实验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思想保障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次,教师应理解创新的内涵。创新不等于发明,只要是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新想象、新设计,别出心裁的制作等等都可视为创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知识发挥充分的想象,对问题再探究、再创作、再展现,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知识。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惑和对问题的评价总结,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充分地激发和调动。
二、引发好奇,诱之以趣,培养创新意识,挖掘潜能
好奇心、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中考动向,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科技动态、社会热点,创设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实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
三、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手段。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要领和认识规律。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此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课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实验教学的内容恰当地使用,不能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迷恋于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这样放弃了学生动手、动脑、看实物的机会,造成学生记实验、背实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是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不能主宰、代替学生的思维和动作,而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想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让他们抓住创新的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的方法,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那么,探索性的实验从何而来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种:
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重视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在实验中富有探索性;要能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2.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课堂演示实验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观察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其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使之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通过实验器材的选用和改进、实验层次的安排、探索性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敢想敢思的创造性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置于新奇而又富有情趣的刺激之中,不断保持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兴趣。
要注意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必须保证所改实验的各个具体环节在设计和处理上都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目的。
3.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依赖思想为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实验数据的求实精神和领悟教材的思维方法,将测量性试验改为设计性试验,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平面镜”一节,让学生明确研究目的后,给每个学生一面小镜子,一块玻璃,让学生对着小镜子观察自己,然后变化人到镜子的距离,并提出看到什么?有何问题?为什么镜小人大却能看到全部面目?镜子中的“我”与我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笔套、橡皮做实验,很快得出了结论。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要进行设计、筹划和创造,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眼、手、脑、耳、鼻等的有机结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又提高了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思想保障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次,教师应理解创新的内涵。创新不等于发明,只要是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新想象、新设计,别出心裁的制作等等都可视为创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知识发挥充分的想象,对问题再探究、再创作、再展现,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知识。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惑和对问题的评价总结,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充分地激发和调动。
二、引发好奇,诱之以趣,培养创新意识,挖掘潜能
好奇心、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中考动向,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科技动态、社会热点,创设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实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
三、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手段。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要领和认识规律。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此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课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实验教学的内容恰当地使用,不能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迷恋于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这样放弃了学生动手、动脑、看实物的机会,造成学生记实验、背实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是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不能主宰、代替学生的思维和动作,而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想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让他们抓住创新的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的方法,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那么,探索性的实验从何而来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种:
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重视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在实验中富有探索性;要能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2.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课堂演示实验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观察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其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使之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通过实验器材的选用和改进、实验层次的安排、探索性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敢想敢思的创造性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置于新奇而又富有情趣的刺激之中,不断保持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兴趣。
要注意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必须保证所改实验的各个具体环节在设计和处理上都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目的。
3.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依赖思想为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实验数据的求实精神和领悟教材的思维方法,将测量性试验改为设计性试验,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平面镜”一节,让学生明确研究目的后,给每个学生一面小镜子,一块玻璃,让学生对着小镜子观察自己,然后变化人到镜子的距离,并提出看到什么?有何问题?为什么镜小人大却能看到全部面目?镜子中的“我”与我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笔套、橡皮做实验,很快得出了结论。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要进行设计、筹划和创造,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眼、手、脑、耳、鼻等的有机结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又提高了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