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能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学生主体。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按预定的教学目标发挥影响力,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上使其主动、积极而有效地学习数学呢?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主体作用与学生能否把数学教育要求转化为学习的愿望、动机、兴趣有关。因此,在导入新授课的内容的时候,要设置一定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摄取外部数学信息并进行能动的思考加工,接受新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形函数”时,在复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关系(两锐角和等于90°)和三边关系(勾股定理)之后,设置一个悬念“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与两锐角之间有没有联系”,这样,学生带着悬念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推理论证。又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先让学生解三个方程:(1)2x2+11x-6=0(x1=x2=-6);(2)x2-10x+25=0(x1=x2=5);(3)8x2-5x+1=0(无实数解)。等学生演算出结果后,问:“为什么有的方程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有的方程两个根都相同,有的方程没有实数根呢?”此悬念的设问,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由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变形而来的方程:(x+b/2a)2=(b2-4ac)/4a2的根的情况与b2-4ac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把他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本堂课的教学上来。
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已的认知、技能进而转化为智力、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实现个性发展,只能通过学生自已眼看、耳听、动脑、动手操作和领悟等自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处于主体位置上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先让学生计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和及两根的积,再让他们自已总结出结论:如果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b/a,x1x2=c/a。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根与系数关系的本质来历,又能使学生容易记住这关系,且在运用上灵活机动。
又如讲例题“RtΔABC中,已知AC=7,AB=9,求∠A”,可先让学生按自已所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得出∠A的度数,再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思路:我们已学过“已知锐角正弦值或余弦值,用正弦余弦表来查这个角大小”的方法。这道题中已知斜边AB=45,∠A的邻边AC=9,所以可先计算∠A的余弦值∠A=AC/AB=7/9=0.7778,再通过查表求得∠A≈39°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类似题目的思路,掌握解题的技能。
三、教师“犯错”学生“纠正”
有时候,数学教师在巩固练习或复习中,有意在演示时候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如符号弄错(事先可声明或不声明),然后让学生来纠正错误(有的学生可能在教师一出错时就会指出来)。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是怎样出错的。学生答对后教师加以肯定。这样可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出现师生之间的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犯错”“纠正”,学生心中明白了这是应注意的易犯错的细节问题,达到预期效果。
“春雨润物细无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的感知,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学生主体。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按预定的教学目标发挥影响力,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上使其主动、积极而有效地学习数学呢?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主体作用与学生能否把数学教育要求转化为学习的愿望、动机、兴趣有关。因此,在导入新授课的内容的时候,要设置一定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摄取外部数学信息并进行能动的思考加工,接受新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形函数”时,在复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关系(两锐角和等于90°)和三边关系(勾股定理)之后,设置一个悬念“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与两锐角之间有没有联系”,这样,学生带着悬念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推理论证。又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先让学生解三个方程:(1)2x2+11x-6=0(x1=x2=-6);(2)x2-10x+25=0(x1=x2=5);(3)8x2-5x+1=0(无实数解)。等学生演算出结果后,问:“为什么有的方程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有的方程两个根都相同,有的方程没有实数根呢?”此悬念的设问,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由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变形而来的方程:(x+b/2a)2=(b2-4ac)/4a2的根的情况与b2-4ac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把他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本堂课的教学上来。
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已的认知、技能进而转化为智力、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实现个性发展,只能通过学生自已眼看、耳听、动脑、动手操作和领悟等自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处于主体位置上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先让学生计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和及两根的积,再让他们自已总结出结论:如果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b/a,x1x2=c/a。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根与系数关系的本质来历,又能使学生容易记住这关系,且在运用上灵活机动。
又如讲例题“RtΔABC中,已知AC=7,AB=9,求∠A”,可先让学生按自已所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得出∠A的度数,再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思路:我们已学过“已知锐角正弦值或余弦值,用正弦余弦表来查这个角大小”的方法。这道题中已知斜边AB=45,∠A的邻边AC=9,所以可先计算∠A的余弦值∠A=AC/AB=7/9=0.7778,再通过查表求得∠A≈39°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类似题目的思路,掌握解题的技能。
三、教师“犯错”学生“纠正”
有时候,数学教师在巩固练习或复习中,有意在演示时候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如符号弄错(事先可声明或不声明),然后让学生来纠正错误(有的学生可能在教师一出错时就会指出来)。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是怎样出错的。学生答对后教师加以肯定。这样可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出现师生之间的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犯错”“纠正”,学生心中明白了这是应注意的易犯错的细节问题,达到预期效果。
“春雨润物细无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的感知,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