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来源 :南方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8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防效果的影响,为利用抗逆性强、耐存储的芽孢杆菌研发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式,设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复合肥750 kg/ha)和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施用量750 kg/ha)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越冬前和孕穗期的小麦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并调查小麦根部孢囊线虫侵染情况、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可在孕穗期极显著(P<0.01,下同)增加冬小麦的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冬小麦的次生根数、分蘖数、孕穗数、穗粒数、公顷穗数和千粒重(P<0.05,下同),但对株高和穗长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土壤有效孢囊数量较CK极显著减少39.02%。与CK相比,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冬小麦平均显著增产44.6%,但与常规肥料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但有改善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和增产的作用,而且对冬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效。
  关键词: 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增产;生防
  中图分类号: S512.1;S1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8)10-1953-06
  0 引言
  【研究意义】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且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小麦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丁锦峰,2013)。施肥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最主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长期过度依赖化肥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王旭东,2001;王彦飞和曹国璠,2010)。近年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无污染、无公害的新型生物肥料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的新型生物肥料主要包括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及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其中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由特定活性微生物与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生物肥料,是一种新型生物活性专用肥,具有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活化土壤、减少化肥使用量等多种功能(刘鹏和刘训理,2013;黄启亮等,2015)。因此,探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对小麦生产中减少化肥用量、保证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前人对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多集中在蔬菜和瓜果上,多数研究表明复合微生物肥料可显著提高蔬菜和瓜果品质。葛芙蓉等(2012)研究表明,微生物肥料可促进樱桃番茄的幼苗生长。高亮(2014)研究表明,腐植酸复合微生物肥料能显著促进蔬菜生长,表现为蔬菜鲜重和干重均明显增加。张彦等(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微生物肥料能促进小油菜种子发芽及根系生长。张建明等(2016)研究表明,复合微生物肥料可大幅度提高桃果产量,且对土壤具有一定改良作用,可有效降解有机磷农药。吴正肖(2017)研究发现,等氮量条件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但能显著提高白菜结球期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还可显著提高土壤中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数量,同时明显提升大白菜品质。目前我国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和应用处于刚起步阶段,在研制与菌种应用方面存在一些较明显的问题,如整体研发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功能菌株缺乏基础研究、产品效果不稳定和市場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刘鹏和刘训理,2013;Wang et al.,2013;赵买琼,2015)。此外,无芽孢菌类抗逆性低,不耐存储,难以商品化。因此,利用抗逆性高、能长时间存储的芽孢杆菌研发微生物肥料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本研究切入点】目前,针对复合微生物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防效果的影响尚无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田间条件下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生防效果的影响,为利用抗逆性强、耐存储的芽孢杆菌研发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田概况
  试验于2016年在河南省滑县留固镇南街村进行。试验田交通便利、易于观察及管理,面积在20 ha以上,田块方正、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种植生产水平较高,前茬作物为玉米。供试土壤为壤土,耕层土壤养分:有机质5.4%,水解氮62.91 mg/kg,速效磷21.75 mg/kg,速效钾67.96 mg/kg。
  1. 2 试验材料
  供试冬小麦品种为中麦895,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供试微生物肥料是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针对复合微生物肥料中菌种存活率低、抗病能力有限等实际问题,利用抗逆性高、能长时间存储的芽孢杆菌研发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N+P2O5+K2O≥25%,有效活菌数≥0.2亿/g)。供试氮磷钾复合肥(N+P2O5+K2O≥45%)为市售肥料。
  1. 3 试验方法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不施任何肥料(CK);处理2,常规施肥(复合肥750 kg/ha);处理3,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施用量750 kg/ha)。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666.7 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前茬玉米于2016年10月3日收获,10月13日施入肥料,10月14日精细整地并播种,播种量165 kg/ha,10月21日小麦出苗,2017年3月22日(除处理1外)追施尿素(含N 46.7%)300 kg/ha,间隔约7 d后浇水。试验除按方案要求施肥外,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生产。
  1. 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 4. 1 小麦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分别在越冬前(11月19日)和孕穗期(4月19日)对小麦叶面积、单株干物重进行调查,在各小区随机选取15株代表性小麦,取其叶片,洗净,用滤纸吸干,分别测量其单株叶片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单株叶面积(冯一俭,2015)。同时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小麦,带根取样,将整个小麦根系洗净,置105 ℃烘箱干燥30 min,然后80 ℃烘至恒重,计算单株小麦干物重(王茹芳等,2005)。叶绿素含量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法测定(戴亮等,2012)。   1. 4. 2 孕穗期小麦根部孢囊线虫侵染情况及小麦生物学性状调查 孕穗期试验田各小区随机10点取样,每点带根取小麦10株,将整个小麦根系洗净,晾干后称其鲜根重,统计小麦的株高、次生根数、分蘖数和孕穗数,然后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将小麦根系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统计根内2龄孢囊线虫幼虫数量,进行病情分级,并计算每克鲜根中2龄幼虫数量、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
  1. 4. 3 收获期土壤中孢囊线虫数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 2017年6月2—6日进行收获期取样调查,每小区采用3点取样法采集土样,对不同处理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有效孢囊数量进行调查统计,同时随机取样测产并进行田间调查及考种:选取小区内具代表性的3行计数1 m长(0.6 m2)内的穗数,从中选30株调查穗粒数,并分别测量其株高和穗长,每小区取500粒籽粒烘干(水含量为13%)称重,重复3次,求其平均值,并计算出其千粒重(赵姣等,2013)。收获时各小区单收计产(吕冰等,2017)。
  1. 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叶面积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越冬前,施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均较CK有所增加,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孕穗期时,各处理的小麦叶面积均增至越冬前的3~5倍,各施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与CK相比均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处理3和处理2分别较CK增加66.2%和33.9%。说明施用肥料可明显增加孕穗期小麦的叶面积,尤其以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效果更佳。
  2. 2 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干物重的影响
  由表2可知,越冬前施肥处理的单株干物总重均较CK有所增加,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孕穗期时施肥处理的单株干物总重均较CK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增加,以处理3的单株干物总重最大,为4.150 g,较CK增加53.70%,其次为处理2,单株干物总重较CK增加25.93%,说明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750 kg/ha可显著增加小麦单株干物重。
  2. 3 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从越冬期到孕穗期,不同处理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每个生育期均表现为处理3>处理2>处理1,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说明施用肥料可显著增加越冬期到孕穗期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尤其以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效果更佳。
  2. 4 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
  孕穗期调查小麦根部的孢囊线虫侵染情况,结果(表3)表明,虽然各处理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病级别相同,但处理3的每克鲜根中2龄幼虫数量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CK和处理2,相对防效达34.51%。说明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有显著效果。
  收获期对不同处理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有效孢囊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4)显示,处理3土壤样品中的平均有效孢囊数量最少,较CK减少39.0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处理2土壤样品中的平均有效孢囊数量反而较CK增加2.44%,但与CK差异不显著。
  2. 5 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孕穗期小麦生物学性状调查统计结果(表5)显示,孕穗期各处理间小麦株高差异不显著,但与CK相比,处理3可极显著提高小麦的分蘖数和孕穗数,同时显著增加小麦的次生根数;处理2的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孕穗数与CK差异均不显著。
  由表6可知,收获期各处理间小麦的株高、穗长和穗粒数差异不显著,但与CK相比,施肥处理可增加小麦的公顷穗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各处理间产量排序为处理3>处理2>处理1,其中处理3与处理2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分别较CK极显著增产44.6%和33.1%。
  3 讨论
  目前,针对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多集中在蔬菜和瓜果上,而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了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麦叶面积、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孢囊线虫生防效果的影响,以期为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叶片是小麦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对其籽粒产量贡献率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极显著增加小麦孕穗期的叶面积,其中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750 kg/ha的效果较佳,叶面积可比不施肥处理增加66.2%。葛芙蓉等(2012)研究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能有效促进番茄生长,使植株生长更高更健壮,叶面积和植株展开度更大,本研究结果与其有相似之处。
  刘小玉(2015)研究表明,添加15%养分颗粒复合微生物肥料可提高番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与等养分的化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相比,叶绿素含量可分别显著增加5.7%和6.9%;10%养分复合微生物肥料处理的番茄地上干重与其他处理相比也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后小麦越冬前和孕穗期的单株干物重均有所增加,其中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750 kg/ha小麦孕穗期的单株干物重最大,较CK极显著增加53.70%,常规施肥处理的单株干物重较CK显著增加25.93%;同时两个施肥处理可增加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同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排序均为處理3>处理2>处理1。本研究结果与刘小玉(20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叶片叶绿素含量水平直接关系着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叶片光合效率能使叶片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进而促进产量提高(王正航等,2010)。王永龙等(1997)研究发现,基施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小麦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但能减少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有效孢囊数,还能降低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病指数,提高相对防效。其原因可能是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中的芽孢杆菌对小麦孢囊线虫有一定的生防作用。   邓有辉(2011)研究表明,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玉米苗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效果,与对照相比,玉米株高增加59.3%,根长增加43.1%,鲜重增加54.6%,干重增加63.6%。祝志钢和蔡正宏(2013)研究发现,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有利于小麦分蘖的发生和成穗,显著增加小麦产量,但对千粒重影响不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小麦孕穗期的次生根数、分蘖数和孕穗数及收获期的公顷穗数、千粒重和产量,但对小麦株高、穗长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單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了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提高,但穗数过多,每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产量亦降低,因此,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获得高产(董宝婧,2013)。本研究中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后,不但能显著提高穗粒数、公顷穗数和千粒重,还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说明施用该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促进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进而提高产量的综合效果较好。
  4 结论
  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可显著增加小麦的叶面积,提高孕穗期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小麦根部孢囊线虫数量,改善小麦生物学性状,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参考文献:
  戴亮,任珺,陶玲,李华. 2012. 污泥施用对土壤及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31(2):362-368. [Dai L,Ren J,Tao L,Li H. 2012. Effects of sewage sludge application on soil and physiological property of Triticum aestivum[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31(2):362-368.]
  邓有辉. 2011. 复合微生物肥料和聚γ-谷氨酸微胶囊制剂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Deng Y H. 2011. Study of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 and Poly γ-glutamic acid microcapsule formulation[D]. 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丁锦峰. 2013. 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形成机理与调控[D]. 扬州:扬州大学. [Ding J F. 2013.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super-high-yielding population in wheat following rice[D]. Yangzhou:Yangzhou University.]
  董宝婧. 2013. 小麦叶片逆向衰老过程中的生理表现[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Dong B J. 2013. The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in the inverted senescing process of wheat leaves[D]. Yangling: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冯一俭. 201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穗型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Feng Y J. 2015.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 spike type wheat[D]. Zhengzhou: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高亮. 2014. 腐植酸复合微生物肥料对蔬菜生长及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研究[J]. 腐植酸,(3):11-16. [Gao L. 2014. Research of humic acid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s on growth of vegetables and components of soil humus[J]. Humic Acid,(3):11-16.]
  葛芙蓉,张培杰,张文标,徐静高,屠伟杰. 2012. 复合微生物肥在大棚番茄上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7):25-26. [Ge F R,Zhang P J,Zhang W B,Xu J G,Tu W J. 2012.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 on tomato in greenhouse[J]. Chinese Horticultural Abstract,(7):25-26.]
  黄启亮,韩广泉,侯红艳,王珂,乔蓬蕾,张建梅. 2015. 新型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与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3):218-220. [Huang Q L,Han G Q,Hou H Y,Wang K,Qiao P L,Zhang J M. 2015.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new microbiological fertilizer[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3):218-220.]
  刘鹏,刘训理. 2013. 中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 农学学报, 3(3):26-31. [Liu P,Liu X L. 2013.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microbial fertilizer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iculture,3(3):26-31.]   劉小玉. 2015. 根际促生菌株的筛选及其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研制与肥效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Liu X Y,2015. Screening of rhizosphere growth promoting bacteria and preparation of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 and its fertilizer efficiency[D]. 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吕冰,范仲卿,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张保军,赵广才. 2017. 施氮量对2个粒色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31(6):1192-1199. [Lü B,Fan Z Q,Chang X H,Wang D M,Tao Z Q,Yang Y S,Zhang B J,Zhao G C. 2017.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amount on grain yield and processing quality with two different grain colors in wheat[D].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31( 6):1192-1199.]
  乔卿梅,程茂高,王新民. 2009. 不同药剂处理对地黄胞囊线虫病的防效研究[J]. 河南科学,17(1):43-46. [Qiao Q M,Cheng M G,Wang X M. 2009. Effect of different nematicides on the controlling rehmannia cyst nematode [J]. Henan Science,17(1):43-46.]
  王茹芳,张夫道,刘秀梅,张树清,何绪生,王玉军. 2005. 胶结型缓释肥在小麦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1(3):340-344. [Wang R F,Zhang F D,Liu X M,Zhang S Q,He X S,Wang Y J. 2005.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emented sustained-release fertilizer on wheat[J].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11(3):340-344.]
  王旭东. 2001.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D]. 广州:暨南大学. [Wang X D. 2001. The industries choos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D]. Guangzhou:Jinan University.]
  王彦飞,曹国璠. 2010. 不同生物肥料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 北方园艺,(17):13-15. [Wang Y F,Cao G F. 2010.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iological fertilizers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chili pepper[J]. Northern Horticulture,(17):13-15.]
  王永龙,叶华斌,阚磊. 1997. 小麦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增产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2):42-43. [Wang Y L,Ye H B,Kan L. 1997.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bio-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s on wheat yield increase[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42-43.]
  王正航,武仙山,昌小平,李润植,景蕊莲. 2010.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作物学报,36(2):217-227. [Wang Z H,Wu X S,Chang X P,Li R Z,Jing R L. 2010.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of flag leaf and their gray relational grade with yield in wheat[J]. Acta Agronomica Sinica,36(2):217-227.]
  吴正肖. 2017. 复合微生物肥料研制与效果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 [Wu Z X. 2017.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s[D]. Guiyang:Guizhou University.]
  张建明,夏森玉,范广璞,张六六. 2016. 复合微生物肥料在桃树上的应用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44(10):124-126. [Zhang J M,Xia S Y,Fan G P,Zhang L L. 2016. Application of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 on peach tre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44(10):124-126.]
  张彦,孙磊,苏群,刘勇,王立华. 2015.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油菜种子发芽及根系生长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9. [Zhang Y,Sun L,Su Q,Liu Y,Wang L H. 2015. Effects of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 on germination rate and root growth of edible rape[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   赵姣,郑志芳,方艳茹,周顺利,廖树华,王璞. 2013. 基于动态模拟模型分析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对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39(2):300-308. [Zhao J,Zheng Z F,Fang Y R,Zhou S L,Liao S H,Wang P. 2013. Effects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n yield of winter wheat analyzed by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J]. Acta A-gronomica Sinica,39 (2):300-308.]
  趙买琼. 2015. 高效解磷菌株的筛选及其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研制与肥效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Zhao M Q. 2015. Isolation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stra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s[D]. 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祝志钢,蔡正宏. 2013. 新型复合微生物肥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2):87-88. [Zhu Z G,Cai Z H. 2013.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 in wheat production[J]. 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87-88.]
  Wang B B,Yuan J,Zhang J,Shen Z Z,Zhang M X,Li R,Ruan Y Z, Shen Q R. 2013. Effects of novel bioorganic fertilizer produced b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W19 on antagonism of Fusarium wilt of banana[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49(4):435-446.
  (责任编辑 王 晖)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我國农产品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动态影响关系,为合理调控农产品价格和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0年1月—2019年5月的CPI及粳稻、玉米和大豆3种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构建SVAR模型,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探究农产品价格指数与CPI的内在关系。【结果】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方差由大到小依次是玉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推进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为精准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失地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及实地调查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人力资本和政策性因素对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影响的边际效应。【结果】BP神经网络检验分类预测准确率达92.44%,二元Logis
期刊
摘要:【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不同鲤群体的遗传进化差异,明确金边鲤线粒体基因的遗传进化多样性,为深入开展其遗传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分析金边鲤、晒江鲤、太湖鲤、福瑞鲤、建鲤、兴国红鲤和黑龙江野鲤等7个鲤群体的线粒体CO I基因和D-Loop区序列,通过MegAlign 7.0和DnaSP 5.0对多态位点数(S)、单倍型数(H)、核苷酸多样度(Pi)、单倍型多样度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化肥投入變化对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贵州省实现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2001、2006、2011和2016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及其生产要素投入的面板数据,测算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态势和集聚态势,利用重力模型分析化肥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耦合关系,并以Tobit模型实证分析化肥投入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烤煙井窖式移栽方式下不同井窖深度对土壤温湿度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为探明最适井窖深度及其与烤烟产质量间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研究对象,设4个井窖深度(T1:5 cm,T2:10 cm,T3:15 cm,T4:20 cm)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温湿度及烟株成活率、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明确井窖深度对土壤温湿度及烟株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
期刊
Abstract:【Objective】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Aenasius arizonensis on Phenacoccus solenopsi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aring an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卷煙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筛选出与卷烟感官质量密切相关的烟气主要化学指标用于计算适宜性指数,为评价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的适宜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2004—2017年254份卷烟样品烟气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卷烟样品烟气主要化学成分的数据分布及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得分的关系,采用指数和法计算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的适宜性指数。【结果】卷
期刊
摘要:【目的】克隆水稻TFL2(OsTFL2)启动子序列,并分析其结构和功能,为深入研究OsTFL2基因对水稻开花和花发育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OsTFL2基因启动子序列,利用PLACE和PlantCARE分析其结构和功能,并将其连接至携带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的pCAMBIA1301载体以构建pCAMBIA1301-Promoter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6種菜心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差异,并进行营养价值综合评价,为指导菜心引选及食用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GB 5009.1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采用SYKAM S-433D氨基酸分析仪测定6种菜心氨基酸组成及含量,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营养价值。【结果】6份材料均含17种氨基酸且含量丰富,包括除色氨酸外的7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
期刊
摘要:【目的】鑒定广西北部湾近海产胞外多糖(EPS)的海洋细菌种类多样性,并测定其EPS生物学活性,为后续研究EPS活性及其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采用黏液比色法、乙醇沉法和苯酚硫酸法初筛产EPS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种属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测定EPS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广西北部湾近海海水、沙粒和红树林泥土中共分离出205株产EP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