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促成了人类进化?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uci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的祖先来自非洲以外的任何地方,我敢说你的一部分DNA源自尼安德特人。
  最初,现代人离开非洲后碰到了尼安德特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舒适。这些令人愉快的往事从我们的DNA里就能看到。遗传分析表明,欧洲人和亚洲人从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得了1%至4%的DNA。有些祖先从来没有离开过非洲大陆的非洲人身上也带有一些尼安德特人的DNA,是因为在3000年前,欧洲和亚洲曾有人迁移到非洲,许多现代非洲人从这些人那里得到了尼安德特人的DNA。
  似乎所有人都是这样。被称为丹尼索瓦人的人种也曾与我们的祖先杂交,东南亚的一些人就有高达6%的丹尼索瓦人的DNA。
  有些科学家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他们认为,人类是不同人种杂交的产物,人类能够幸存下来,也多亏这一事实。
  你也许不喜欢这个观点,但是混种是很常见的事,记住这一点。
  棕熊和北极熊只要相遇就能成功地交配;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大多数达尔文雀就像狒狒和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一样,都是杂交而来的。
  南非开普敦大学的丽蓓佳·阿克曼说:“7%至10%的灵长类动物都是杂交的产物,这是很常见的。其他的没有杂交过只是因为彼此从来没有相遇过而已。”


丹尼索瓦人的复原像

  2015年7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混种的珊瑚,它比其任何一个祖种都优越,能够在繁忙的航运通道里存活下来。这一点,它的祖种都做不到。
  2015年6月,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于2002年在罗马尼亚发现的一块4万年前的人类颌骨。他们发现,该骨骼从尼安德特人那里遗传到了6%至9%的DNA,是科学家分析过的现代人当中拥有尼安德特人DNA最多的。而且,他与自己的尼安德特祖先相隔只有三代——也就是说,这个人的高祖中有尼安德特人。这个颌骨代表的人种被命名为“欧斯人”。
  十分有趣的是,“欧斯人”并没有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遗传给现代人类。确切地说,他们与现今的人类并没有关联,他们在某个时间点灭绝了。显然,还有其他人种完成了这个任务,因为尼安德特人的DNA今天仍然存在。
  阿克曼及其同事在《进化生物学》杂志撰文称,混种与其他进化进程一道“促成了人口的多样化”。
  阿克曼说,混种也能够带来新的组合特质,“这是一种相当具有创造性的进化力量,而这一点是人们原来没有想到的,杂交可以带来全新的结果”。
  阿克曼研究了杂交鼠,发现它们的牙齿常有变异,大小也变化很大。如果这些新特质有用,就会遗传给它们的后代。当然,偶然的突变也能产生有益特质;可是,如果等待这种情况发生,那要等到猴年马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进化遗传学家拉斯莫斯·尼尔森说,混种能够加速这些变化。现代人的非洲祖先到达新的大陆后,与其他物种的结合能够更加迅速地适应新环境。
  DNA证据显示,我们从尼安德特人那里遗传了战胜某些疾病的能力。我们的祖先刚到欧洲时,免疫系统不得不竭力对付当地那些陌生的疾病;可是与尼安德特人混种后,却适应得很好。
  欧洲人殖民美洲时发生了同样的事,他们把灾难性的疾病带给了当地的土著人。尼尔森说:“幸存下来的是欧洲人和北美人交配产生的后代。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祖先之间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但是规模可能更大一些。”


2 0 0 2 年在罗马尼亚挖掘到的人类颌骨

  不过,我们目前还不清楚,人类的祖先在离开非洲之前是否出现过人种杂交的情况,因为在我们分析过的DNA里还没有那么古老的DNA,我们没法找到当时人种杂交的证据。也许有些现代人是混种,有些人不是。而且,现今已知的混种情况发生得都比较晚,当时,人类已经基本进化为今天这个样子了。
  有些研究人员相信,混种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发生过。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非洲人携带着“脱离现代人祖先的古老生物种群”的遗传物质。尼尔森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是他说,这些结果除了混种之外难以解释。
  阿克曼同意这种看法。早期的类人生物有很多,常常彼此相伴,其中的一支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我们。他们与早已灭绝的其他种群偶尔发生关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尼尔森和阿克曼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混种。
  阿克曼更进一步,认为我们的文化之所以成功,也多亏了这些久远的混合。在所有那些人种里,只有我们存活到今天。我们复杂的文化显然在我们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祖先遇到其他物种时,除共享了基因外,也共享了知识。从其他物种那里学习新的习惯和技巧或许促进了我们的发展。阿克曼说:“我们拥有的创造性可能是不同种群之间互动的结果。”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西蒙·昂德当说:“我们进化的结果显然是擅长于复制、了解和创新,这些特质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文化人。”
  也有人不相信混种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法国波尔多大学的弗朗西斯科·戴里科说,在过去的10000年里,我们有许多重大的发明,而在这整个时期,只有我们这一个人类物种。这就意味着人类历史上出现创新的原因不是混种,而是其他什么。
  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艾默理大学的艾伦·史图兹说:“在人类的文化互动及其体系如何进化方面,我们基本上还没有得出什么理论。”因此,要想得出有关混种的作用的稳固结论,是很难做到的。
  答案也许在遗传学里。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够从更古老的人类种群获得DNA序列,只有那时才能清楚地看到混种在我们的形成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原子很小,真的非常小。你可能听说过,大千世界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构成的。你或许也知道,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它们。但原子确实存在,并与每样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构筑了我们的世界。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知道这些远远不够。科学的荣耀之处在于,它总是通过实际观测来发现宇宙的奥秘。那么,我们如何得出原子确实存在的结论呢?对这些微小的结构,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要证明原子的存在似乎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显微镜下观测就
期刊
其实我是一个物理学家。   “Physicist”这个词,翻译成“物理学家”并不是特别恰当,中文一说“家”就太庄重,这就好比“练武术的”跟“武术家”的含义完全不同一样。我认为最好的译法应该是“干物理的”,不过我的确更喜欢“物理学家”这个称呼。所以实际上我是个干物理的,并且干得很一般,是个普通物理学家。   不搞科研的人往往不知道物理学家是干什么的,我以前也不知道。我上高中的时候流行一套《第一推动》
期刊
假设外星智慧生命虽然罕见但确实存在,我们能不能指望它们通过无线电信号与我们联系?有多大比例的文明既有  能力又有动机,以我们可以检测到的信号与我们联系?换句话说:德雷克方程中fc的取值是多少?SETI的支持者倾向于相信这个值是很大的:任何一个有足够好奇心和创造力成为技术社会的文明都迟早会发现无线电是在宇宙空间进行长距离通信的有效方法,并且会选择进行这种通信。  这里是不是受到了某种幼稚的人类中心说
期刊
好吧,我承认我是标题党。本人既不认识外星人也不知道外星人的科技是啥样,那怎么比拼呢?先讲个故事。童子军队员埃迪在祖母家的农场过暑假。一天晚上,一个外星飞船降落在苹果园里,埃迪和外星少年马蒂成了朋友。马蒂来自太阳系以外的马蒂尼星,为了成为一名科学探险者,他来到地球考察。马蒂的随身装备和飞船都靠“Z金属线”来补充能量,这种外星材料能在真空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是马蒂一时疏忽,“Z金属线”被农场里的动物
期刊
近日有科学家宣称,为了应对未来环境的变化,人类有可能演化出一些非常奇特的形状,如蹼状的脚、类似猫的眼睛等。他们计算了人体外貌在众多场景下可能发生的变化。除冰盖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外,设定的场景还包括小行星撞击导致的冰期,以及人类在其他行星殖民的情况。  英国肯特大学的古人类学家马修· 斯金纳博士分析了这三种场景,并与艺术家昆廷·迪瓦恩合作模拟了未来人类的外貌。斯金纳称,为了适应未来的“水世界”,人
期刊
在海洋学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学家对地球海底地貌的认识还不如对火星地貌的认识多。不过,这种观点可能很快就会改变。研究人员使用卫星测量地球重力场变化的数据,找到了更新而且更精确的海底地形图绘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已经能够识别以往无法识别的隐藏特征,解答地球古代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  之前,大约90%的深海海床没被绘制地形图。2014年3月,马航MH370失事后,人们认为它可能坠毁在南印度洋某处,
期刊
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首次直接检测到了引力波,让科学家这50年来顶着质疑和压力的辛苦工作得  到了最好的回报。天体物理学家扬娜·莱文在她的新作《黑洞布鲁斯以及外太空的其他曲目》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切的最佳角度。  问:LIGO研究团队最近才宣布他们发现了引力波,因此您的专著出版的时间简直无懈可击。  莱文:这本书其实比原计划晚了3年。本来2013年就应该出版的。几年前我开始写一
期刊
我曾经在一次聚会上跟一个牧师聊天。这是一位非常虔诚的牧师,走到哪都带着一个破旧的随身听,里面放的是《圣经》录音带。我以为我的知识足以挑战他的信仰,就问他:“你怎么可能相信地球是在 6000 多年前被上帝创造的呢?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上很多东西的年龄超过100 万年。”这位牧师说了一个几乎让我目瞪口呆的理论。他说,上帝可以创造各种年龄的万物。这就好比说,假设我现在可以创造出一个人,这个人的年龄看
期刊
对太空探索来说,2015年是创造了多项新纪录的一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类对太阳系的探测似乎陷入了低谷。当时,“麦哲伦”探测器已经完成了它的金星任务,“火星观察者”和“火星96”任务则双双失败。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伽利略”探测器飞往木星的过程中,它的团队仍在试图解决该探测器的主天线无法完全打开的问题,打开其伞状天线的命令被发送了约10万次。  但是,20年后再回过头看,我们有
期刊
一群阿德利小企鹅被一只南部巨鸌逼得无路可逃,企鹅妈妈转身对着敌人尖叫。南部巨鸌体长90厘米,翼展超过200厘米,是鸌科中体型最大的,体有恶臭,营巢于南极圈和亚南极海域的岛屿,以各类活的和死的动物为食,并大量捕食多种群居海鸟的幼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