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语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容易掌握的语言,本文旨在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出发,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为例,着重探讨偏误类型以及偏误产生的原因和母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汉语学习 偏误 二语习得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1.082
Abstract Chinese for most foreign students, it is not an easy grasp of the langu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erspective of Errors in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Chinese writing problems arising, for example, focuses on the type of bias causes and native errors generated effects for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and improv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Chinese learning; erro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aching methods
偏误研究与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和思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应用于对汉语学习者语料的研究之中,它与50年代产生的对比研究方法并不相同,如果说对比研究更多的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客观比较这一角度出发,那么偏误的研究则较之于对比研究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本身。偏误分析与研究主要是关注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它转变关注的视角,进一步从语言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和心理进行探索,而不是仅仅机械的把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简单的比较。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偏误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出现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方面。就如同著名学者Corder所说:“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但是偏误并不等同于语言失误,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偏误不是偶然发生,毫无根据的。它是由于语言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尚未完善,语言能力尚未娴熟的情况下所出现的语误现象,它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学习者自身母语的影响,也有可能因交际策略不当或者书本知识的误导而产生,因此偏误一般是有根可据,有因可寻的。但是语言失误就不尽然,这一类问题多半是由于学习者自身疲劳、分心、粗心大意造成,是偶然的现象,与语言学习者本身的语言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因此偏误与失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凭借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语误为例,试对其常见的偏误现象进行分类与分析,然后重点从母语角度观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再进一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所需要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1 汉语学习者在作文中出现的偏误分类
通过对HSK语料的收集,大致可以把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分为5大类:
1.1 成分遗漏
成分遗漏即是在句子中,漏掉了一些语言成分,使得句子残缺不全,从而读起来不通顺。例如:
病句:若不喜欢父母的论点,可提出为什么;解释清楚后会明白在面对失败时,如何面对。
改句:若我们不喜欢父母的论点,可提出为什么;解释清楚后我们会明白在面对失败时,如何面对。
这句话的原句缺乏主语,前后两个动词前均没有主语。谁不喜欢父母的观点?谁会明白?均没有交代清楚,让读者不知道发出这两个动作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因此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者的意图应该补上主语,语义才能够完整。
病句: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导和影响。
改句: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导和影响学生。
这句话缺乏宾语,老师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和“影响学生”。在这里,原句中遗漏了教导和影响的对象导致语义不明确或者表达不完整。
1.2 成分多余
成分多余既是在句子中,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成分,使得有些意思重复冗杂。例如:
病句: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对中国不习惯。
改句: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对中国不习惯。
原句后半句话中,主语的运用成分误加。这句话中,“来中国”和“感到不习惯”都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的动作,因此,不必在后半句话又加上“我”这一主语,病句中连用两个,显得重复啰嗦,因此可以去掉后一个主语“我”。
病句:我们共育有三女一男的孩子,虽然他们在家里受中国传统教育,可是他们出生在澳洲,长大在澳洲,所受的教育是西洋教育。
改句:我们共育有三女一男,虽然他们在家里受中国传统教育,可是他们出生在澳洲,长大在澳洲,所受的教育是西洋教育。
这句话中前半句“三女一男的孩子”明显存在成分多余的现象。“三女一男”本身已经揭示了这对夫妻的生育情况,且也包含并解释他们有几个孩子,所以“的孩子”成分多余,应该删掉。
1.3 语序错乱
语序错乱就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位置放置错误从而造成语言不通顺。例如:
病句:爸爸只好当要钱的人在马路上。
改句:爸爸只好在马路上当要钱的人。
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点状语后置了,造成语序的不通畅。由于该语料来自于英美国家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者处理语序时仍然是按照自身母语的习惯去操作。在英语中,地点状语是可以后置在动作之后的,但是,在汉语中,不过不是特意表达强调,那么这样一般会造成句子表达错误,这仍然是由于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所造成,并且也与思维差异有关联。 1.4 误代
误代既是在学生造句时,没有结合语境选择准确的词语,而是选择意思相近的词语,但是用在具体的句子中,并不恰当。例如:
病句: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元素。(这一病句前面修改过,原句见下一例)
改句: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因素。
在这句话中,“元素”和“因素”有相近之处,但是“元素”一般是指自然界里能够成物质的成分,例如化学元素,氢、氦、氮等等,显然用在这句话中是不恰当的。“因素”则是指,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的原因和条件,在这里符合语境,所以应该把“元素”改为“因素”。
1.5 混合杂糅
混合杂糅即是在一句话中,出现了不只一种偏误的现象。例如:
病句:综合代沟主要产生的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元素。
改句: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因素。
这句话中包含语序错乱和误代两种偏误。句子前半句话语序应该调整为“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即为定中结构,“主要”为定语修饰语,一般来修饰名词而不是动词,所以语序应该调整。“元素”应该改为“因素”这一点在上文中已解释,故不重复。
2 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多种原因
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的偏误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下面就通过自身查阅资料和收集语料以及平日的观察简单总结为下几点:
(1)语言学习者受到自身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负迁移也就是语言干扰,既为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机械的套用自身母语的规则而产生的语言错误和不太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我搜集的HSK语料当中,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语言偏误存在相当的一部分,比如关联词“和跟与同”的误用等等,或者汉语学习者把想写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而转化,这都会产生一定的语言偏误。关于这一块的内容,在下文还会详细谈到。
(2)语言学习者受到自身学习策略的影响。在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接触到的语言是有限的。例如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很多留学生特别是有些预科班的学生,他们仅仅只是在每个星期那几次课上,能够集中训练汉语,课下虽然他们也身处目的语环境,但往往只是和本国学生呆在一起,并且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他们出现的语言问题能够及时纠正,这样就会积累很多问题。
(3)语言学习者受到自身交际策略的影响。汉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经常采用生词回避的交际策略。例如:本来想表达“我很讨厌这里的天气”,但他们往往会说成:我不喜欢这里的天气。回避“讨厌”这个词,或者用近似词,甚至生造词,比如:有“佳期、佳人”,有的留学生就机械的推测,生造出“佳声、佳狗”。这即是学习者受到交际策略的影响。
(4)语言学习者受到教材或者教师施教不当的影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材和教师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例如有的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平舌和翘舌有时不分,那么学生在语音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掌握发音这一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再例如教材中的语言更新速度远不如现实生活中语言更新的速度快,有的教材中还会保留“伊妹儿”这种比较陈旧的关于电子邮件的说法,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能够注意灵活把握,既要表达准确,也要讲究实用。
(5)学习者有时受到一些工具书的误导。有一些工具书,由于编撰年代比较久远,或者更新的比较缓慢,无法完全满足当下语言变化的需求,或者无法完全考虑到所有的语言运用情况。例如《使用现代汉语语法》中谈到: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后面要用“的”。例如:我的鞋、你的书。但是这就没有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我们军队、他们国家”这样的表达也不为错,但是在这些工具书当中就没有及时更新特别指出或者强调另外一些情况。
3 汉语学习者的母语对其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分析
母语对于汉语学习者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观察总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影响:
3.1 空项影响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英语和汉语中,并不是所有语言项目都一一对应,往往存在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比如有时在英语中会出现的语言项目在汉语中就没有这个概念,相反有时在汉语中出现的语言项目,在英语中也不会出现。
首先,介绍在英语中存在的语言项目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情况。例如:英语中有冠词,冠词又分为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一般在英语中,我们比较强调“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使用,比如:a book(一本书)an apple(一个苹果(the school(一座学校)等,那么在汉语中,定冠词或者不定冠词,则是通过数词和量词的搭配使用而形成,由于英语中,冠词的分类并不多,但是在语言交际中,广泛使用,而转化为汉语则完全不同。汉语中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数量词搭配,因此数量词的学习就会成为语言学习者的一大难点,这一块的学习就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产生偏误。
其次介绍在汉语中特有的语言项目在英语中不存在的情况。比如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您”在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中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上的区分,人们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和人物身份来判断。但是,在汉语中同样是人称代词“你”和“您”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你”一般是在平辈,关系较好者之间或者长辈对晚辈时使用的称谓。但是,“您”就包含一定的语言情感色彩,一般是指晚辈对长辈或者学生对老师这一类身份低着对身份高者的尊称,含有“尊敬”和“尊重”的情感色彩,我们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无需结合语境,单从这两个人称代词上,就能够知晓。但是这一点在英语中就无法体现。
3.2 对称影响
对称影响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项目在意义和用法上虽然完全一致,可是运用在目的语当中仍然有不恰当的情况。例如:First…then…after… that…这是英语中表示程序或者次序的方式,其中after that…可以翻译为“其次”,但是“其次”在汉语中是衔接词,一般放在“首先”之后,表次序。在留学生作文中有时会出现:首先……然后……其次……这种偏误。显然把表示次序和程序的词语概念弄混淆了,应该改为:首先……然后……接着……,这种表达方式方式则更为妥当。 3.3 不对称的影响
不对称影响即为英语和汉语中某些语言项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情况,而是一种语言项目对应多种语言项目或者是多种语言项目对应一种语言项目的情况。例如:英语中表示转折的“but”一词,可以在汉语中对应“但是、可是”等等不同的词语 。
例如:她虽然很瘦,但是很有精神。
可是你这样做不太好。
两者在在英语中均为“but”,而是在汉语中的表达就会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但是”一般需要与“虽然”搭配,在一句话中,一般表示人尚且认可前半句话的提议或者承认前提,然后在后半句话中转折,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态度。“但是”表达的语气更加委婉。而“可是”可以出现在句首,直接表示转折。说话人的态度更加直接。那么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这里也有可能会出现语言偏误。
3.4 斜配关系影响
斜配关系就是指英语中某一语言项目和汉语中的语言项目有时对应而有时又并不对应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连词“and”和中文中的“和”。在英语中“and”除了连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外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成为并列复杂句。例如:This is a cat and this is a dog.可是在汉语中的“和”却不能连接两个句子,不能说“这是一只猫和这是一条狗。”一般“和”只能连接名词和部分形容词或着动词。例如我们最常见的连接名词的情况:小王和小张打起来了。所以这一区别也是汉语学习者容易产生偏误与混淆的地方。
4 教师在教授第二语言时需改进方法和策略
教师在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出现的语言偏误现象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调整,达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灵活教学的效果,让语言学习在者最大程度上掌握第二语言的学习。
4.1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视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也是建构语言的重要元素。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词汇的学习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汉语中同音不同意的词汇,近义词,多义词,多音词,容易混淆的词语和虚词都大量存在,这些词语从分辨到运用都对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重视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课堂上准确的展示生词,解释生词,对生词的用法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讲解,同时精讲多练,在讲解和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体悟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些新的词语。
4.2 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感一般是指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使用的习惯和感觉的反应。一般语感由两种途径获得:第一种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获得,这一般需要一定的语言训练和练习作为支撑。第二种即被学者称为“自觉的言语实践”,就是学生自觉地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掌握所学语言的语言材料,语法规则和一定的交际文化知识,然后有针对性的运用于交际实践,逐渐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感觉的过程。在针对语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择生动,灵活丰富的语料,重视对于语言的记忆和背诵,在学生掌握一定语料的基础上加强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一定的偏误,从而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第二语言。
4.3 教师自身要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自身教学的方法并且还要不时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自身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不论是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要扎实,对语言本体也要有一定的研究,语言功底要深厚。其次当发现学生的语言偏误时要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与纠正。最后对于学生的偏误现象还要进行整理和分类,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做出适时的准备与调整,力求讲解透彻,训练到位,帮助学生反复克服偏误现象从而巩固其第二语言的能力。
4.4 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市面上汉语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但(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65页)是仍然不可避免会出现少量的错误或者问题。这里面包括注释错误,翻译上的错误,教材中某些说法没有完全统一,教材更新不够迅速,依然保留着一些过时的说法,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时产生影响甚至出现混淆。因此教材的质量问题也是让学生间接产生偏误的原因,不容忽视。
5 结语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观察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情况并且总结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者的心理,因材施教,使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晓杰,孙琳.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外语学刊,2003(2).
[2] 石红.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22(1).
[3] 袁建伟,牟爱鹏.英语写作语篇偏误及其成因分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12.22(4).
[4]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5] 朱其智.偏误生成学的范围和方法.学术研究,2009(8).
[6] 周小兵.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查.世界汉语教学,2004(1).
关键词 汉语学习 偏误 二语习得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1.082
Abstract Chinese for most foreign students, it is not an easy grasp of the langu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erspective of Errors in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Chinese writing problems arising, for example, focuses on the type of bias causes and native errors generated effects for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and improv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Chinese learning; erro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aching methods
偏误研究与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和思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应用于对汉语学习者语料的研究之中,它与50年代产生的对比研究方法并不相同,如果说对比研究更多的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客观比较这一角度出发,那么偏误的研究则较之于对比研究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本身。偏误分析与研究主要是关注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它转变关注的视角,进一步从语言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和心理进行探索,而不是仅仅机械的把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简单的比较。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偏误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出现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方面。就如同著名学者Corder所说:“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但是偏误并不等同于语言失误,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偏误不是偶然发生,毫无根据的。它是由于语言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尚未完善,语言能力尚未娴熟的情况下所出现的语误现象,它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学习者自身母语的影响,也有可能因交际策略不当或者书本知识的误导而产生,因此偏误一般是有根可据,有因可寻的。但是语言失误就不尽然,这一类问题多半是由于学习者自身疲劳、分心、粗心大意造成,是偶然的现象,与语言学习者本身的语言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因此偏误与失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凭借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语误为例,试对其常见的偏误现象进行分类与分析,然后重点从母语角度观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再进一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所需要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1 汉语学习者在作文中出现的偏误分类
通过对HSK语料的收集,大致可以把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分为5大类:
1.1 成分遗漏
成分遗漏即是在句子中,漏掉了一些语言成分,使得句子残缺不全,从而读起来不通顺。例如:
病句:若不喜欢父母的论点,可提出为什么;解释清楚后会明白在面对失败时,如何面对。
改句:若我们不喜欢父母的论点,可提出为什么;解释清楚后我们会明白在面对失败时,如何面对。
这句话的原句缺乏主语,前后两个动词前均没有主语。谁不喜欢父母的观点?谁会明白?均没有交代清楚,让读者不知道发出这两个动作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因此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者的意图应该补上主语,语义才能够完整。
病句: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导和影响。
改句: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导和影响学生。
这句话缺乏宾语,老师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和“影响学生”。在这里,原句中遗漏了教导和影响的对象导致语义不明确或者表达不完整。
1.2 成分多余
成分多余既是在句子中,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成分,使得有些意思重复冗杂。例如:
病句: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对中国不习惯。
改句: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对中国不习惯。
原句后半句话中,主语的运用成分误加。这句话中,“来中国”和“感到不习惯”都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的动作,因此,不必在后半句话又加上“我”这一主语,病句中连用两个,显得重复啰嗦,因此可以去掉后一个主语“我”。
病句:我们共育有三女一男的孩子,虽然他们在家里受中国传统教育,可是他们出生在澳洲,长大在澳洲,所受的教育是西洋教育。
改句:我们共育有三女一男,虽然他们在家里受中国传统教育,可是他们出生在澳洲,长大在澳洲,所受的教育是西洋教育。
这句话中前半句“三女一男的孩子”明显存在成分多余的现象。“三女一男”本身已经揭示了这对夫妻的生育情况,且也包含并解释他们有几个孩子,所以“的孩子”成分多余,应该删掉。
1.3 语序错乱
语序错乱就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位置放置错误从而造成语言不通顺。例如:
病句:爸爸只好当要钱的人在马路上。
改句:爸爸只好在马路上当要钱的人。
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点状语后置了,造成语序的不通畅。由于该语料来自于英美国家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者处理语序时仍然是按照自身母语的习惯去操作。在英语中,地点状语是可以后置在动作之后的,但是,在汉语中,不过不是特意表达强调,那么这样一般会造成句子表达错误,这仍然是由于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所造成,并且也与思维差异有关联。 1.4 误代
误代既是在学生造句时,没有结合语境选择准确的词语,而是选择意思相近的词语,但是用在具体的句子中,并不恰当。例如:
病句: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元素。(这一病句前面修改过,原句见下一例)
改句: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因素。
在这句话中,“元素”和“因素”有相近之处,但是“元素”一般是指自然界里能够成物质的成分,例如化学元素,氢、氦、氮等等,显然用在这句话中是不恰当的。“因素”则是指,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的原因和条件,在这里符合语境,所以应该把“元素”改为“因素”。
1.5 混合杂糅
混合杂糅即是在一句话中,出现了不只一种偏误的现象。例如:
病句:综合代沟主要产生的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元素。
改句: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文化,年龄,教育,生活环境这几个因素。
这句话中包含语序错乱和误代两种偏误。句子前半句话语序应该调整为“综合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即为定中结构,“主要”为定语修饰语,一般来修饰名词而不是动词,所以语序应该调整。“元素”应该改为“因素”这一点在上文中已解释,故不重复。
2 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多种原因
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的偏误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下面就通过自身查阅资料和收集语料以及平日的观察简单总结为下几点:
(1)语言学习者受到自身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负迁移也就是语言干扰,既为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机械的套用自身母语的规则而产生的语言错误和不太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我搜集的HSK语料当中,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语言偏误存在相当的一部分,比如关联词“和跟与同”的误用等等,或者汉语学习者把想写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而转化,这都会产生一定的语言偏误。关于这一块的内容,在下文还会详细谈到。
(2)语言学习者受到自身学习策略的影响。在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接触到的语言是有限的。例如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很多留学生特别是有些预科班的学生,他们仅仅只是在每个星期那几次课上,能够集中训练汉语,课下虽然他们也身处目的语环境,但往往只是和本国学生呆在一起,并且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他们出现的语言问题能够及时纠正,这样就会积累很多问题。
(3)语言学习者受到自身交际策略的影响。汉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经常采用生词回避的交际策略。例如:本来想表达“我很讨厌这里的天气”,但他们往往会说成:我不喜欢这里的天气。回避“讨厌”这个词,或者用近似词,甚至生造词,比如:有“佳期、佳人”,有的留学生就机械的推测,生造出“佳声、佳狗”。这即是学习者受到交际策略的影响。
(4)语言学习者受到教材或者教师施教不当的影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材和教师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例如有的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平舌和翘舌有时不分,那么学生在语音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掌握发音这一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再例如教材中的语言更新速度远不如现实生活中语言更新的速度快,有的教材中还会保留“伊妹儿”这种比较陈旧的关于电子邮件的说法,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能够注意灵活把握,既要表达准确,也要讲究实用。
(5)学习者有时受到一些工具书的误导。有一些工具书,由于编撰年代比较久远,或者更新的比较缓慢,无法完全满足当下语言变化的需求,或者无法完全考虑到所有的语言运用情况。例如《使用现代汉语语法》中谈到: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后面要用“的”。例如:我的鞋、你的书。但是这就没有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我们军队、他们国家”这样的表达也不为错,但是在这些工具书当中就没有及时更新特别指出或者强调另外一些情况。
3 汉语学习者的母语对其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分析
母语对于汉语学习者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观察总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影响:
3.1 空项影响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英语和汉语中,并不是所有语言项目都一一对应,往往存在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比如有时在英语中会出现的语言项目在汉语中就没有这个概念,相反有时在汉语中出现的语言项目,在英语中也不会出现。
首先,介绍在英语中存在的语言项目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情况。例如:英语中有冠词,冠词又分为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一般在英语中,我们比较强调“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使用,比如:a book(一本书)an apple(一个苹果(the school(一座学校)等,那么在汉语中,定冠词或者不定冠词,则是通过数词和量词的搭配使用而形成,由于英语中,冠词的分类并不多,但是在语言交际中,广泛使用,而转化为汉语则完全不同。汉语中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数量词搭配,因此数量词的学习就会成为语言学习者的一大难点,这一块的学习就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产生偏误。
其次介绍在汉语中特有的语言项目在英语中不存在的情况。比如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您”在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中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上的区分,人们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和人物身份来判断。但是,在汉语中同样是人称代词“你”和“您”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你”一般是在平辈,关系较好者之间或者长辈对晚辈时使用的称谓。但是,“您”就包含一定的语言情感色彩,一般是指晚辈对长辈或者学生对老师这一类身份低着对身份高者的尊称,含有“尊敬”和“尊重”的情感色彩,我们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无需结合语境,单从这两个人称代词上,就能够知晓。但是这一点在英语中就无法体现。
3.2 对称影响
对称影响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项目在意义和用法上虽然完全一致,可是运用在目的语当中仍然有不恰当的情况。例如:First…then…after… that…这是英语中表示程序或者次序的方式,其中after that…可以翻译为“其次”,但是“其次”在汉语中是衔接词,一般放在“首先”之后,表次序。在留学生作文中有时会出现:首先……然后……其次……这种偏误。显然把表示次序和程序的词语概念弄混淆了,应该改为:首先……然后……接着……,这种表达方式方式则更为妥当。 3.3 不对称的影响
不对称影响即为英语和汉语中某些语言项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情况,而是一种语言项目对应多种语言项目或者是多种语言项目对应一种语言项目的情况。例如:英语中表示转折的“but”一词,可以在汉语中对应“但是、可是”等等不同的词语 。
例如:她虽然很瘦,但是很有精神。
可是你这样做不太好。
两者在在英语中均为“but”,而是在汉语中的表达就会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但是”一般需要与“虽然”搭配,在一句话中,一般表示人尚且认可前半句话的提议或者承认前提,然后在后半句话中转折,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态度。“但是”表达的语气更加委婉。而“可是”可以出现在句首,直接表示转折。说话人的态度更加直接。那么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这里也有可能会出现语言偏误。
3.4 斜配关系影响
斜配关系就是指英语中某一语言项目和汉语中的语言项目有时对应而有时又并不对应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连词“and”和中文中的“和”。在英语中“and”除了连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外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成为并列复杂句。例如:This is a cat and this is a dog.可是在汉语中的“和”却不能连接两个句子,不能说“这是一只猫和这是一条狗。”一般“和”只能连接名词和部分形容词或着动词。例如我们最常见的连接名词的情况:小王和小张打起来了。所以这一区别也是汉语学习者容易产生偏误与混淆的地方。
4 教师在教授第二语言时需改进方法和策略
教师在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出现的语言偏误现象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调整,达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灵活教学的效果,让语言学习在者最大程度上掌握第二语言的学习。
4.1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视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也是建构语言的重要元素。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词汇的学习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汉语中同音不同意的词汇,近义词,多义词,多音词,容易混淆的词语和虚词都大量存在,这些词语从分辨到运用都对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重视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课堂上准确的展示生词,解释生词,对生词的用法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讲解,同时精讲多练,在讲解和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体悟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些新的词语。
4.2 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感一般是指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使用的习惯和感觉的反应。一般语感由两种途径获得:第一种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获得,这一般需要一定的语言训练和练习作为支撑。第二种即被学者称为“自觉的言语实践”,就是学生自觉地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掌握所学语言的语言材料,语法规则和一定的交际文化知识,然后有针对性的运用于交际实践,逐渐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感觉的过程。在针对语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择生动,灵活丰富的语料,重视对于语言的记忆和背诵,在学生掌握一定语料的基础上加强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一定的偏误,从而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第二语言。
4.3 教师自身要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自身教学的方法并且还要不时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自身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不论是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要扎实,对语言本体也要有一定的研究,语言功底要深厚。其次当发现学生的语言偏误时要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与纠正。最后对于学生的偏误现象还要进行整理和分类,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做出适时的准备与调整,力求讲解透彻,训练到位,帮助学生反复克服偏误现象从而巩固其第二语言的能力。
4.4 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市面上汉语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但(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65页)是仍然不可避免会出现少量的错误或者问题。这里面包括注释错误,翻译上的错误,教材中某些说法没有完全统一,教材更新不够迅速,依然保留着一些过时的说法,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时产生影响甚至出现混淆。因此教材的质量问题也是让学生间接产生偏误的原因,不容忽视。
5 结语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观察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情况并且总结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者的心理,因材施教,使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晓杰,孙琳.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外语学刊,2003(2).
[2] 石红.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22(1).
[3] 袁建伟,牟爱鹏.英语写作语篇偏误及其成因分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12.22(4).
[4]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5] 朱其智.偏误生成学的范围和方法.学术研究,2009(8).
[6] 周小兵.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查.世界汉语教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