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教师的成长主要包括师德人格成长、专业技能成长、师生共同成长三个方面。其中教师的师德人格成长是其他一切成长的核心,处以其他成长的主导位置,是衡量教师健康成长的基本标准,专业技术成长和师生共同成长构成了教师成长的两翼,共同支撑着青年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师德人格;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08
首先,师德人格是否合格,决定了一个教师是否合格。这是由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环境、家庭、教育。在这三个要素中,最为核心和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是人对人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对成长中的接受影响的个体来讲,有时往往又具有决定性作用。有的时候,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施教者的一言一行,对受教者来说,就可能产生方向性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是三个要素中的共同特征。当然,这三个要素中的人,对成长中的个体的影响又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在社会环境中,他人对别人的影响,常常是无意识的、无目的性的、随意的和临时性的,除非是在极端情况下整个社会思潮的有意识的泛滥,才可能来有效影响个体的行为意识。即便如此,对那些有独立思考、有正确的自我价值观的个体和认知能力的人,也未必能产生绝对性的影响。因此,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不同个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甚至对于有自主意识的个体来说,能够不产生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对个体人格的形成是其他影响所不能取代的。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亲情为主要特点的影响上面,这种影响不具有专业特征,并且也往往具有随意性、任意性和强制性等特征,这些也是不利于个体成长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对个体的影响是合乎目的性、是合乎个体成长规律的、合乎社会要求的有规律性、对个体成长具有导向性的影响。教师的师德人格对受教者是巨大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教育现象:有些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由于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无论课内课外,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无论学业成绩还是班风班纪,总是名列学校前茅;甚至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学生对自己的教师依然津津乐道、尊敬有加。这种现象就是古人所说的“爱其师,信其道”,这也是一种教育规律。教师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魅力,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是教师把职业当成事业的充要条件。青年教师师德人格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成长的核心,是培养的中心。我们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师德人格培养作为我们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支点,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
思想素质方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素质。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师职业,钻研业务,努力工作,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乐于投入到职业教育事业中来。他们能够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乐趣,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思想端正,工作方法得当,教育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个别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竞争意识淡漠,只是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贪图安逸享乐,有职业倦怠情绪。
专业素质方面。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理工科院校,从大学生到中职学校老师几乎没有给他们转换角色的时间。他们有较好的专业或学科知识背景,但专业技能和通用文化知识欠缺;他们的个人素质较好,但缺少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学科知识;他们有教书育人的热情,但对中职学生现状的认知欠缺;他们勇于承担教学任务,但实践性知识、经验欠缺,对适应具有技能特点的中职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学科型、精专型教师专业发展正在面临教育改革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培养制度——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无论是培养还是任用,一直强调“学科专业”的对口,具有典型的“精”“专”“深”特征。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倒逼下,“会学习、善融通”的人才越来越受青睐。
以往学校教育“工厂”“车间”产出“标准件”的方式,正越来越经受质疑和诘难,由此推动了教育从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到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转变。尽管教师专业的“精专”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传统优势所在,但教师专业在精专基础上提高综合素养,以回应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社会诉求,迫在眉睫。
激发教师创造性从事专业工作的活力,打破专业发展疆域。建设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就要使“一辈子学做教师”成为深植于教师专业发展信念的根。教师培养培训的专业学习活动,要突破教师教育工作的学科局限、地区局限和行业局限,强化“产—学—研—教”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运用。
客观认识教师的专业需求、专业压力、专业生活,通过赋权激发教师的效能感、价值感、幸福感。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的专业进修机制,让教师具有专业发展的更多自主选择权,鼓励教师选择跨界、跨学科、跨学段的专业发展活动,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把打破学科疆界的思维方式带入自己的专业工作,走个体自觉发展的主动专业化道路,彰显教师作为“完整的人”创造性开展专业活动的主体地位。面向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专业化在精专基础上朝向综合专业素养努力。
关键词:师德人格;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08
首先,师德人格是否合格,决定了一个教师是否合格。这是由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环境、家庭、教育。在这三个要素中,最为核心和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是人对人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对成长中的接受影响的个体来讲,有时往往又具有决定性作用。有的时候,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施教者的一言一行,对受教者来说,就可能产生方向性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是三个要素中的共同特征。当然,这三个要素中的人,对成长中的个体的影响又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在社会环境中,他人对别人的影响,常常是无意识的、无目的性的、随意的和临时性的,除非是在极端情况下整个社会思潮的有意识的泛滥,才可能来有效影响个体的行为意识。即便如此,对那些有独立思考、有正确的自我价值观的个体和认知能力的人,也未必能产生绝对性的影响。因此,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不同个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甚至对于有自主意识的个体来说,能够不产生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对个体人格的形成是其他影响所不能取代的。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亲情为主要特点的影响上面,这种影响不具有专业特征,并且也往往具有随意性、任意性和强制性等特征,这些也是不利于个体成长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对个体的影响是合乎目的性、是合乎个体成长规律的、合乎社会要求的有规律性、对个体成长具有导向性的影响。教师的师德人格对受教者是巨大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教育现象:有些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由于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无论课内课外,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无论学业成绩还是班风班纪,总是名列学校前茅;甚至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学生对自己的教师依然津津乐道、尊敬有加。这种现象就是古人所说的“爱其师,信其道”,这也是一种教育规律。教师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魅力,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是教师把职业当成事业的充要条件。青年教师师德人格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成长的核心,是培养的中心。我们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师德人格培养作为我们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支点,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
思想素质方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素质。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师职业,钻研业务,努力工作,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乐于投入到职业教育事业中来。他们能够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乐趣,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思想端正,工作方法得当,教育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个别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竞争意识淡漠,只是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贪图安逸享乐,有职业倦怠情绪。
专业素质方面。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理工科院校,从大学生到中职学校老师几乎没有给他们转换角色的时间。他们有较好的专业或学科知识背景,但专业技能和通用文化知识欠缺;他们的个人素质较好,但缺少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学科知识;他们有教书育人的热情,但对中职学生现状的认知欠缺;他们勇于承担教学任务,但实践性知识、经验欠缺,对适应具有技能特点的中职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学科型、精专型教师专业发展正在面临教育改革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培养制度——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无论是培养还是任用,一直强调“学科专业”的对口,具有典型的“精”“专”“深”特征。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倒逼下,“会学习、善融通”的人才越来越受青睐。
以往学校教育“工厂”“车间”产出“标准件”的方式,正越来越经受质疑和诘难,由此推动了教育从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到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转变。尽管教师专业的“精专”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传统优势所在,但教师专业在精专基础上提高综合素养,以回应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社会诉求,迫在眉睫。
激发教师创造性从事专业工作的活力,打破专业发展疆域。建设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就要使“一辈子学做教师”成为深植于教师专业发展信念的根。教师培养培训的专业学习活动,要突破教师教育工作的学科局限、地区局限和行业局限,强化“产—学—研—教”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运用。
客观认识教师的专业需求、专业压力、专业生活,通过赋权激发教师的效能感、价值感、幸福感。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的专业进修机制,让教师具有专业发展的更多自主选择权,鼓励教师选择跨界、跨学科、跨学段的专业发展活动,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把打破学科疆界的思维方式带入自己的专业工作,走个体自觉发展的主动专业化道路,彰显教师作为“完整的人”创造性开展专业活动的主体地位。面向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专业化在精专基础上朝向综合专业素养努力。